顧紹志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助推學生建構數學模型,讓學生親身經歷建構數學模型的全過程,并對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
[關鍵詞] 助推;建構;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是指對研究對象觀察到的現象,所歸納的數量關系、數學公式、空間形式、邏輯準則和具體算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助推學生建構數學模型,讓學生親身經歷建構數學模型的全過程,并對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
一、助推學生在簡約事理中建構數學模型
生活常識、經歷和經驗,是學生建構數學模型的源頭活水。助推學生建構數學模型,可以從學生的生活背景中甄別素材,讓學生以數學活動的方式,概括數量關系,類推數學原理,提煉數學規律,生成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和思想,形成解決數學問題的模式和方略。
例如,教學“乘法分配律”時,出示這樣一道題:“有一種課桌椅,每張桌子180元,每把椅子100元,學校準備買40套,一共需花多少錢?”讓學生從這樣的生活問題入手,圍繞問題的實例,提煉基本內涵、概括本質屬性、建構數學模型。
師:請說一說解題思路。
生:先分別求40張桌子和40把椅子的錢,再求40套課桌椅的錢。
生:先求1套桌椅(1張桌子和1把椅子)的錢,再求40套課桌椅的錢。
師:能用數量關系式表述嗎?
生:1張桌子的錢×張數+1把椅子的錢×把數=一共需花的錢。
生:(1張桌子的錢+1把椅子的錢)×套數=一共需花的錢。
生:1張桌子的錢×張數+1把椅子的錢×把數=(1張桌子的錢+1把椅子的錢)×套數。
師:請列出算式。
生:180×40+100×40。
生:(180+100)×40。
生:180×40+100×40=(180+100)×40。
師:能列舉類似的等式嗎?
(生七嘴八舌,列舉了好多等式。)
師:等式列舉得完嗎?等式有共同之處嗎?等式能用字母概括式表達嗎?
生(議論紛紛后):a×c+b×c=(a+b)×c。
如此建構數學模型,做到了“三注重”:注重選取典型的生活實例,便于學生揭示,利于學生表述;注重在領略生活實例的事理向數學模型過渡的進程中,引導學生用列舉實例的方式演繹領略到的算理;注重算理的表述符號化,字母概括表達式既簡明扼要,又能幫助學生形成符號意識和代數思想。
二、助推學生在類比遷移中建構數學模型
有學習的地方就會有遷移,遷移對于建構數學模型具有獨特的效用。助推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時,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建模經驗,為學生創設遷移的操作平臺和時空條件,讓學生從既有的數學思想、技能和知識的遷移中類推、概括、提升新的數學模型。
例如,“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可以引導學生激活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算理和推導,讓學生運用遷移規律,自主探究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師:40×2=?
生(異口同聲):80。
師:是怎樣算的?為什么?
生:40+40,因為40×2表示2個40。
生:8個10是80,因為40是4個10,4個10乘2是8個10。
生:4×2得8,再添一個0得80,因為2個4是8,2個40是80。
師:環形跑道長400米,小華跑了2圈,求小華跑了多少米,怎樣列式?
生:400×2。
師:如何口算?
(生遷移40×2的口算方法。)
師:如果小華跑了9圈,求小華跑了多少米,怎樣列式?
生:400×9。
師:還用加法算嗎?
生:用加法算,太麻煩。先用4×9得36,再在36后面添兩個0,得3600。
師:(投影呈現)將下列算式分類:3×6=18,4×9=36,7×5=35,3×60=180,70×5=350,300×6=1800,5×700=3500。
生:①3×6=18,3×60=180,300×6=1800;②7×5=35,70×5=350,5×700=3500;③4×9=36。
師:請說一說分類的依據。
生:第一類,口訣都是“三六十八”;第二類,口訣都是“五七三十五”;第三類,口訣是“四九三十六”。
師:根據4×9=36,能聯想到哪些算式呢?
生:40×9=360,4×90=360,400×9=3600,4×900=3600,4000×9=36000,4×9000=36000,4×90000=360000……
學生借助整十數乘一位數的經驗進行類推,不僅找到了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而且聯想到整千數乘一位數、整萬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顯而易見,助推學生在類比遷移中建構數學模型,首先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激勵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和交流;其次要為學生的遷移做好準備,喚醒學生遷移的意識,讓學生在建構新的數學模型時找到相似的模型。另外要為學生當好向導,當學生在遷移中遇到困惑時,引領學生規避和排除負遷移的干擾。
三、助推學生在解題指導中建構數學模型
助推學生在解題指導中建構數學模型,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可以培養學生有效利用數學模型的意識,又可以減少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盲目性,還可以減少學生“就題論題”解決實際問題的片面性。
例如,在數學練習課上,出示這樣一道題:“小明期終考試,語文、英語的平均分是92分,數學、英語的平均分是93分,語文、數學的平均分是97分, 小明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的平均分是多少?”
師:請根據題意列式計算。
生:(92×2+93×2+97×2)÷2÷3=564÷2÷3=282÷3=94(分)。
師:請說說理由。
生:92×2是語、英分數的和,93×2是數、英分數的和,97×2是語、數分數的和,564是語、數、英三門分數的和的2倍,282是語、數、英三門分數的和,94是語、數、英三門的平均分。
師:有不同解法嗎?
生:(92+93+97)÷3=282÷3=94(分)。
師:請說說理由。
生:我覺得這樣列式計算的結果也是94,具體的理由說不出。
師:可以肯定,這種解法是對的。關于列式理由,可以先想想92分與語、英得分的和的關系。
生:噢!92分也是語、英得分的和除以2的結果。
師(先點頭贊同,后板書,再提問):(語+英)÷2=92,能把“÷2”轉化成乘法嗎?
生:除以2與乘0.5的結果是一樣的。
師(先點頭贊同,后板書,再提問):(語+英)×0.5=92,能聯想到乘法分配律嗎?
生:語×0.5+英×0.5=92。
生:噢!92包含語文分的一半和英語分的一半。
生:同樣,93包含數學分的一半和英語分的一半。
生:同樣,97包含語文分的一半和數學分的一半。
生:噢!92+93+97的和282,包含“語文分的一半、數學分的一半、英語分的一半”的總和的2倍。一半的2倍,就是1倍。因此,282分就是三門得分的和。
就這樣,助推學生在解題指導中建構了一個數學模型:(a+b)÷2=0.5a+0.5b。建構的這個數學模型,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兩個數的平均數有了新的認識,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和確認了(92+93+97)÷3的解法。
總而言之,為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助推學生建構數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