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芬
[摘? 要] 小學生在學習“角的度量”時,在測量對象、工具、單位、方法和結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前擁理解。教學中充分探析這些前概念,從學生想法開始,借助比喻、操作、變式、反思等策略,引導學生看清自己的想法怎樣得到修正和轉換,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關鍵詞] “角的度量”;前概念;轉化策略
心理學研究表明, 學生總是“帶著有關世界如何運作的前概念來到課堂”“如果他們的初期理解沒被卷入其中,那么他們也許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對此,筆者以“角的度量”為例,嘗試探析前概念及其轉化,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一、前概念探析
1. 關于測量對象
角的度量對象是兩條邊張開程度的大小。雖說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角,知道了角的兩條邊都是射線,但在初始探究中仍然發現,不少學生還是會像量線段一樣,把量角器直邊的一個端點對準角的頂點。之所以這樣量,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過,首要的還是對測量對象的理解有偏差。有的壓根兒沒想過測量對象問題,有的是根據長度測量類推,用量角器的直邊去量角的兩條邊的長度,這些都暴露出他們對測量對象的迷思。
2. 關于測量工具和單位
測量角的大小你會選擇什么工具?絕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要選擇量角器。可能生活中買文具的時候,直尺、量角器都是成套出售,因而學生對量角器并不陌生。但對“量角器有什么用”的問題,有些學生的回答竟然是:量彎曲物體的長度!這樣頂端對齊的方法似乎也釋然了:也許,他們本來就認為,量角器的價值在于用帶刻度的半圓邊去量物體中曲邊的長度!但老師給的卻是一個沒有曲邊的角。于是,他們就根據已有的經驗“湊合”了一下,或許還會覺得很疑惑:老師,您給的圖形與這個工具不匹配啊!這樣的感覺也決定了他們對單位的認識只能是一維的。
3. 關于測量方法和結果
在很多教學現場可以發現,即使教師明確指出頂端對齊無法量出角的大小,學生還是無法自主找到正確的方法。可見,已有的長度測量經驗無法直接推動新方法的建構。教師常常不得不直接揭示“二重合”的方法。這樣的簡單告知雖大幅度縮短了學習時間,但也帶來了一些意料不到的后果:有的學生經常讀錯內外圈刻度,有的學生頻繁出現較大的誤差,特別是接近整10度或整5度時。對于后者,教師還常常認為是態度問題。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是因為零頭部分的測量非常隨意,甚至方法發生了走樣。
二、轉化策略探討
教學中如何針對這些前概念采取策略,促進前概念的有效轉化呢?這里可以借助比喻、操作、變式、反思等,促進學生初期理解的修正、完善與提升。
1. 借助比喻,讓測量對象由“形”升格到“量”
與線段相比,角的概念內涵特別豐富。角本質上不僅是一種“形”,更是一種“量”,是一種用來刻畫兩條射線張開程度的量。如何引導學生排除固有的與“形”緊密聯系的長度測量的困擾,建構新的量化對象呢?
面對一組大小不同的角,筆者曾嘗試借助比喻提出過下面兩個問題:你們看,這些角都非常像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張張張開的嘴巴吧?如果把這些角比作張開的嘴巴,你覺得它們有什么不同呢?學生很快發現,主要是張口大小有所不同,邊長一點的不一定張口就大。與角的量化本質特別契合的比喻,有效激活了學生的自身經驗,從而幫助他們輕松擺脫了固有的思維定式,關注新的量化對象。
這樣的策略甚至可以用于低年級初學者。比如,在角的初步認識時,就讓“形”與“量”實現同步建構,從而有利于日后度量對象的理解。
2. 借助操作,讓測量工具和單位由“特別”升格到“一般”
與直尺相比,量角器要復雜很多。半圓形邊緣布滿密密麻麻的刻度,難免使人想到這個工具非常“特別”,可能是一把彎曲了的尺,是用來測量曲線長度的。如何讓學生感悟到它的服務對象并非曲線長度,而是角的兩條邊張開的程度呢?
在學習角的度量前,學生不僅初步認識了角,還知道了直角、銳角和鈍角。考慮到學生對量角器的名稱并不陌生,量角前可以引導學生先基于名稱思考:既然叫作量角器,那么量角器應該是用來量什么的?大部分學生能根據名稱推想出它的服務對象是角。然后讓學生在量角器上進行如下操作: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已經學過的直角嗎?能找到一些銳角和鈍角嗎?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點?這些量角前先找角的操作,能讓學生輕松找到量角器的中心,理解半圓源于角的拼合,進而認識單位。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大多能感悟到其與直尺的“一般”之處:都有起始刻度線、刻度數、單位等,從而自主解構有關曲線度量的錯誤認識。
不過,有老師一開始就讓學生找單位角,特別是1度的角,效果并不理想。這種操作最好還是從學生熟悉的角,比如直角、銳角、鈍角等找起。
3. 借助變式,讓測量方法由“程序”升格到“原理”
在角的度量練習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量角器的擺放,讓學生判斷。這些擺放中有一種經常被認為是錯誤的。仔細思考,這并非錯例,而是一種變式。這種變式,是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測量方法的極好資源。
對此,首先引導學生思考,這種量法是否正確?對于認可這種方法的學生要適時追問:如果這樣量,結果是多少?學生可能又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認為是150度,有的認為是110度,不妨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后讓學生通過最“笨拙”的數的方法(包含了11個10度或110個1度),驗證結果。借此,讓學生感知度量程序的多樣性,進而感悟不同程序背后共通的測度原理:“有限可加性”“運動不變性”和“正則性”等。有了這樣的理解,讀數時內外圈不分的現象也會被徹底修正。
4. 借助反思,讓測量結果由“容誤”升格到“求準”
由于角的度量有時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誤差,教學中一般采取寬容的態度,特別是初學的時候。不過,這里要警惕有的“誤差”可能是一種度量方法的走樣。如接近整10度或整5度時出現的誤差,可能源于學生在處理這些接近“特別”刻度線的“零頭”部分時,讀數順序發生了錯誤的“逆轉”,從而產生較大的誤差,而非“馬虎”所致。
對此,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度量中出現的“誤差”資源,關注“零頭”的度量:這些“零頭”的讀數順序為什么不能隨意“逆轉”?從而感悟這樣的“逆轉”違背了測度原理,從而激發自主“求準”的意識。
總之,充分了解學生前概念,從學生已有的想法開始,借助比喻、操作、變式、反思等策略,引導學生看清自己的想法怎樣得到修正和轉換,能有效推動學生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