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彎彎
[摘? 要] 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可以為學生一生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從“引導探究、啟發思考、鼓勵創造,善于反思”等方面引領學生進行數學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是以數學課程教學為載體,基于數學學科的知識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可以使學生具有數學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必備品格和能力。傳統的數學教學只注重知識傳統,忽視學生數學品質與能力的獲得,致使學生所學知識過于死板,解決問題的能力低下。在小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設計教學策略,怎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呢?這是數學學科教學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創設情境,啟動學生探索意識
探究學習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為路徑,以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數學學習活動。探究學習的核心是指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指引下展開的數學實踐活動,教師要善于根據數學學習知識內容的需要,為學生創設出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沉入情境,真正實現探究學習的深入進行。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對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個結論,有學生通過預習已經獲得,有學生可能聽別人說過,但其實到底如何學生們也不是很清楚,為了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獨立得出結論,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首先,通過大屏幕向學生展示幾個大小、形狀都不一樣的三角形,然后再讓學生說說“你能看出哪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度數大嗎?是不是三角形大的圖形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就大呢?”有學生說是,有學生說不是,到底怎樣才能得出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是多少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探究學習。在教師的鼓勵下,有學生拿出了量角器,再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畫出幾個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分別量出每個角的度數是多少,把它標注在旁邊,最后再把三角形的度數加起來。有學生用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的方法進行探究學習。
在這個探究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夠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并能夠從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內角的量拼等實踐活動中得出結論,驗證結論,得出了“不論是什么形狀,不管這個三角形是大的還是小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的結論,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集思維、操作、猜想,驗證等為一體,使學生的數學關鍵學習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
教師要注重高質量問題的設置,在“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中,教師以“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三角形巧設話題,讓學生猜想這些三角形的內角和度數有什么特點,并通過具體的數學實踐活動來驗證,這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并在實實在在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真正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了提升。
二、投放問題,調動學生學習思維
教師要避免學生不經思考程序式回答現象的產生,而要能夠通過有價值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的思考真正參與,并使學生能夠根據所學數學知識內容的特點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度加工,深刻理解等等,從而使每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都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真正內化吸收獲取的,這樣學生今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會更強。
如在教學“簡單的周期”這部分數學內容的時候,為了實現學生的數學深入思考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同桌為一組,以教材為例子,一個提出問題,一個解決問題,并把自己思考的理由過程說清楚。在同桌合作學習中,有學生問“從左邊算起,你知道第15面旗是什么顏色嗎?”學生回答“15÷4=3(組)……3(面),是黃色”,然后這位學生說“該我問了,從左邊起第 17 面彩旗是什么顏色的?”另一學生回答“17÷4=4(組)……1(面),是紅色”……在學生們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為了深化學生對周期的認識,教師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借助算式正確確定旗的顏色的規律并進行具體說明,這時候學生對周期的規律已經有了一定認識,為了深化學生的思考,教師也可反其道而問之:如果要想確保最后一面是紅旗,余數應該是多少?(1或2)如果最后一面是黃旗呢?就這樣,學生們思維層層深入,獲得了對周期特點的深刻認知。
在“簡單的周期”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以合作學習的形式,一問一答,了解周期的簡單特點,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從正向、反向了解周期的特點與規律,這樣引領學生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思考更為扎實,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在合作探究思考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扎實的知識技能,提升學生的深入思考能力。
三、開啟活動,強化學生感知體驗
數學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的獲得,還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數學思想方法、知識技能等方面知道應該怎么做,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更好等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調查、計算與交流等實踐活動中真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數學實踐活動能力。
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時,為了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有效培養,教師可以從拓展方面引導學生學習,首先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一塊橡皮有1角的、6角的,8角的,如果用元做單位,你會用分數表示這些橡皮的價格嗎?學生回答“1角= 元,6角= 元,8角= 元”,在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教師再問學生你能說說這些分數所表示的意思嗎?學生們很快回答“把1元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1份、6份、8份是多少”,在此基礎上,教師啟發學生思考:想要表示這些橡皮的價格,還有其他表示方式嗎?有學生就想到了用小數表示的方法,即1角=0.1元、6角=0.6元、8角=0.8元等等,這樣引導學生學習,促進了學生發現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僅靠教師是教不出來的,只有靠學生在“學”中不斷進行創造和摸索,才能豐富學生認知,促進學生對數學的深刻認知,激發學生學習潛能,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與發展。
四、建立反思,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反思就是指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進行再認識與再思考的過程,經常引領學生進行課堂反思可以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有效發展。在學完某塊數學知識以后,教師要注重經常引領學生進行學習反思,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積累數學經驗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學“商不變的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對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零除外),商不變這個規律有什么疑問或者要說的嗎?”在教師問題的引領下,有學生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加上或者減去一個數,它們的商是否會發生變化?”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馬上作答,而是要讓學生自己通過實例來證明,在教師的啟發下,有學生以“(24+3)÷(8+3)=2……5”為例說明商會發生變化。僅靠一個例子是不能說明問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舉幾個例子來表明,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們從“(24+5)÷(8+5)=2……3;(24+9)÷(8+9)=1……16;(24-3)÷(8-3)=4……1;(24-5)÷(8-5)=6……1;(24-4)÷(8-4)=5”這些例子的驗證中發現了商不變的規律只適用于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零除外)這種情況,如此教學,學生在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的同時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通過具體事例來驗證自己的猜想,真正經歷了商不變規律的形成過程,學習效果顯著。
教師能夠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況,及時引領學生進行數學反思,以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全面認識,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建構,如此教學,以疑促思,曲徑通幽,幫助學生養成了從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對商不變的規律認識更加全面,為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奠定了基礎。
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對學生已有學習弊端的規避。教師要不斷優化數學教學方式,作出科學而有效的設計和調度,讓學生順利進入到深度學習環節,并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建立學科核心素養認知。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實際作出積極應對設計,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