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月琴
[摘? 要]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學情前測分析是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基礎。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知經驗基礎之上進行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新知前借助“前測”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程度,明確其數學學習的困難。只有切實走進學生,基于“學生學情”的課堂教學才能更有針對性,才能高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關鍵詞] 前測分析;課堂高效;教學策略
在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七單元“10以內的分與合”教學中,制定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分物體的具體活動,理解并掌握10以內數的分與合,能根據要求把一個數分成兩個數,或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進一步加深10以內數的認識。但通過多年執教這一單元的經驗總結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已理解、掌握10以內的分與合,甚至有一部分孩子已能夠熟記10以內的分與合。這導致課堂上會的孩子大聲喧嘩,擾亂課堂,影響他人的思維;再者沉默寡言,自娛自樂,在好習慣之路上逆行。一項看似簡單已掌握的內容,但往往在考試的時候又狀況百出。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懷有這樣的疑惑,筆者借助前測,嘗試對本單元教學的目標及重難點進行適當的調整,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目標,并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讓孩子的數學學習得以高效。
一、前測
前測即在教學前通過不同方式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預備及相關方法的預先測試。其目的是通過前測了解學情、得到相關的數據,通過分析前測產生的數據,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從而設計、實施有效的教學過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前沿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前人大量的實踐研究也證明了有效的課堂前測能“暴露”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和知識起點,然后以此為依據,把前測數據加以分析,才能更精準地定位課堂,更科學地開展教學。
查閱市幼教科對本地區幼兒學習及發展的指南以及本地區幼兒大班教材,發現:
(1)經了解市制定的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在科學板塊中,提出了如下的教育建議:4~5歲(中班)的幼兒能通過實際操作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如2和3合起來是5。5~6歲(大班)的幼兒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借助實際情境操作(如合并與拿取)理解“加”與“減”的實際意義。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
(2)本地區幼兒園大班部分教材,含有分成、合成以及實際應用
調查研究,制定課前學測單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基礎
分析整理,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
本次調查人數為103人。
實施策略,通過數據分析整理。
二、分析前測結果,找準學習切入點
通過表1可以發現,有一大半的人已能初步掌握10以內的分與合,但還存在少數人不能完全掌握。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表明,孩子們對于分與合的意思是明了的。因此在第一節課(起始課)上,筆者并沒有借助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感受什么是分,什么是合,而是讓學生自主去進行闡述;也沒有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講授2~5的分與合,而是讓學生小組交流,集體整理。
師:小朋友們,你能用動作給大家演示一下什么是分,什么是合嗎?
生1做“張開手臂,合攏手臂”的姿勢;生2做“切水果”的動作;生3用手畫分成與合成的表示符號。
師:分就是讓一些物體分開了,合就是讓分開的物體再合攏起來。
師:今天我們就以糖果為例,一起來分一分。兩顆糖果怎么分?三顆糖果怎么分?四顆呢?五顆呢?大家在小組里說一說,并整理在學習單上。
導入及新授部分,大約用去了15分鐘,接下來筆者將節省的時間應用到實際問題中,以小兔子吃胡蘿卜為例:
師:早上吃了2根胡蘿卜,這會兒又吃了1根胡蘿卜,猜猜小兔子的肚子里裝了幾根胡蘿卜?是誰幫助你解決了這個問題?
有了這個故事的指引及探討,已能激起并加深學生對分與合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應用的理解,接著筆者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挑選整理的分與合,并以故事的形式給學生講述。這樣的設計為后續學習加法和減法做好完美鋪墊。
三、基于前測啟示,明確教學著力點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表2的數據表明,孩子們對于簡單的分與合,以及常見常用的10的分與合,相比較而言,掌握程度高于8和9。
因此筆者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變換不同的教學節奏。執教2~5的分與合的時候,筆者讓學生自主整理,著重感知其內涵,拓展其應用。但是在執教8、9的分與合的時候,筆者將意義及應用變為次重點,讓其掌握變成重點。本節課借助小棒讓學生去擺弄,感受8、9的分與合;讓學生說出快速記熟的方法,以生促生;以多種形式去讀去演去練,加深熟識度。
蘇聯教育家、教學專家巴班斯基指出:“選擇對某節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核心問題之一。”正是有了前測對學生的認知基礎,才有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也因此真正地得以提升。
四、結合前測調查,落實練習分層點
在前測調查中,還具體到哪些孩子在分與合這塊兒掌握得比較強,哪些孩子掌握得比較弱。因此,筆者在課堂練習以及課后作業上都可以針對性地去指導、設計。
作業難易程度分為A、B、C三個層次。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較強的可以選擇C層次(學有余力的綜合型練習),中等生可以選擇B層次(在本節課的內容上略有升華),學困生可以選擇A層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也可面向全體學生)。
例如,執教完8、9的分與合,筆者便設計了如下的作業:
A層次:先將8個○分成兩部分,看圖寫出相應的分成與合成。
B層次:下面有一些數字,請從中找出3個數,它們是好朋友,并填入下面的□里。
老子曾經說過:“少則多,多則惑。”因此有了前測數據,可以有指向性地去布置任務,對于學習能力暫且落后的學生,卸下對他們過高的要求,使學生能夠輕松愉悅地學會基礎知識,避免能力沒提高、基礎知識也沒掌握的尷尬。同時富有挑戰的作業給了優秀學生一盞指路明燈,引導他們不斷超越自我。最終不同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了提升。
五、分析檢測結果,總結前測研究
本單元結束后,以活頁卷七(A)的檢測結果為參考依據。第二題:填合適的數的正確率達86.5%,只有12個人錯誤,錯得最多的就是像圖5這種組合分成,但仔細分析,錯誤的原因是沒有理解題目的意思,無從下手。在幫其分析講解后,也能正確填寫。真正失分率最多的是后面把分與合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這就給筆者的研究敲響了一個警鐘,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一個點,而是由點拓寬到一個面。掌握知識點,理解其意思只是一個起始點,要把其帶進生活中去實踐加以運用才知道為什么要學數學,才能真正地學好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前測調查正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學情下加以運用的,讓課堂教學能夠有的放矢,切實關注到每個孩子的發展。這樣的實施不僅僅在于一年級,在中高年級也可以應用。例如,認識鐘表、年月日,認識小數等內容,孩子們都是有生活認知基礎的,在基礎上再加以提高,這樣才能真正學有所獲。
如何根據不同的內容設計合理的課堂前測?如何根據前測下的數據制定有效的教學設計?這需要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并合理設計,其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真正受益,讓課堂教學更有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