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霽



兼容了勞動教育、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耕讀教育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課,也是傳承中華文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育人途徑。為了讓學生能夠腳踏“實地”,一些鄉村學校、城市學校和校外機構深挖耕讀教育的價值,走上了實踐創新之路。
蘇州市吳江區吳綾實驗小學:讓知識從課本里“走到”現實中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吳綾實驗小學地處江浙交界,是一所典型的江南鄉村學校。近年來,學校以耕讀文化為特色,以“勤耕善讀”為核心要義,積極開展耕讀教育,并為此組建了課程研發組、品德育人組、學科教學組、后勤保障組等專門團隊。2018年,學校建設了一個占地35畝的省級耕讀文化課程基地——“生生園”,并以此為載體,打造出成體系的特色耕讀課程和實踐活動,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提供了新路徑。
“生生園”的建設注重凸顯鄉村自然本色,充分挖掘本地鄉土資源,打造了開放的育人空間。園內有土培區、水培區、智培區和景觀區,同時凸顯“江南水鄉”的鄉土環境——園林式的布局、白墻黛瓦的建筑、成片的稻田和濕地成為學習素材,有助于學生了解本地區的自然、人文與社會環境,激發學生的愛鄉、愛國情懷,強化了環境的育人功能。在這里,學生們插秧、翻曬稻谷、培育作物、藝術創作等,把自然當作課堂,不斷探索學習的新路徑。
以“生生園”為載體,學校在落實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基礎上,構建了以學科課程為主,拓展課程、活動課程和特色課程為輔的“一體三翼”課程模式。
“迷你太湖”邊上,學生們拿著工具到處測量,認真讀取并記錄下數據。數學課學習長度單位、計算周長和面積等知識時,教師帶領學生實地測量,讓知識從課本里走到現實中。語文教學依托“生生園”的戶外資源,設置了景物狀寫、詩詞創作等內容,以自然激發靈感和興趣,讓學生深度體驗,學思融合。學校通過充分挖掘國家基礎課程中的耕讀元素,根據學科內容,在耕讀方面進行延伸和增補。
“水果酵素”“剪枝的學問”“腌蘿卜的奧秘”……這些“家長里短”讓學生能夠發現生活中的“大學問”。拓展課程以學科融合、主題教學和項目式學習為主,展開綜合、自主、合作式的探究,培養學生的橫貫思維及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通過30個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微項目,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同伴式學習,最終實現學以致用。
森林里,“探秘百木林”“春光寫生”等研學項目正在開展,學生們走進大自然,進行科學探究,欣賞田園風光,激發創作靈感,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十大“生生園”系列課程是學校的特色課程。“江南水田”里的蓮藕、茭白,“阡陌井田”中的青菜、谷物,都是學生的勞動成果,借由種植、采摘等勞動實踐,讓學生感悟勤勞節約的精神。
活動課程覆蓋學校的活動、社團等,如:應時令節氣開展的“四季耕讀節”,讓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勞作、創作,體會耕耘和收獲的快樂;“趣味耕讀社”以氣象社、童詩社、竹編社等社團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耕讀實踐;校節活動和成長典禮充分體現耕讀特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德育、智育緊密結合。
“豐收集市”上,學生們紛紛售賣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交易所用的“生生幣”是他們平日積累下的資本。“成長直通車”評價機制全面關注學生的各項素養,學生可以憑借細微進步換取相應的耕讀卡,再積累兌換成“生生幣”,在校內各項活動中流通使用。如此一來,每個學生都能觀察到自己的成長過程,在不斷的耕讀實踐中,激發自己的內在驅動力。
杭州市濮家小學:“屋頂農場”改變城市教育生態
由于城市學校缺少真實的勞動場域,學生日漸脫離自然生產。物質脫離精神,理想缺少實干,立德明志成為空談,這些都是當前城市教育的“危機”。針對“重讀輕耕”的城市教育常態,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學筧新校區創新嘗試建設“屋頂農場”,突破了城市學校平面空間的限制。
在省農科院專家的規劃指導下,學校教學樓樓頂2000多平方米的空間,被開辟為50多塊田地,并分為繽紛果園(水果培育區)、靈動小池(水產和水生植物養殖區)、妙趣農莊(農作物種植區)、向陽花圃(校花向日葵環形區)、豬寶堡(小豬飼養區)、瓜果長廊(藤蔓類瓜果栽培區)、濮淘園(16種葡萄種植區)七個區塊,成為城市學生的耕讀實踐基地。
基于“生態農場”建設,學校創新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現了“五大課程”的全景實施:快樂飼養系列課程,包含喂豬、喂魚、施肥拔草等;科學種植探究課程,包含春耕儀式、播種儀式、病蟲害防治等;生態循環環保課程,包含剩菜剩飯分類、沼氣利用、環保勤儉等;采摘欣賞自然課程,包含攝影繪畫節、小豬趣味運動會、蔬果采摘等;愛心公益感恩課程,包含成果分享會、愛心義賣、給老人送溫暖等。課程教學基于學生已有經驗和興趣專長,打破學科界限,開展綜合性活動內容,鼓勵學生跨領域、跨學科學習和自主學習。
學校的特色耕讀教育以科學探究、文化傳承和心靈成長為主線,豐富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習與生產勞動的結合。
對親手所植的農作物,學生們很上心。他們早早地就上網查詢、調研、咨詢,了解其生長特點和生活習性,制定耕種計劃,并與小組成員共同執行,再通過養植知識剪貼報比賽、種植研究報告等形式展示實踐活動的成果,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學意識。
每年春耕,學校都會舉行隆重的耕種文化典禮,而且每次儀式都會展示不同地區或民族的春耕特色,如邀請農民講述瑤家春耕習俗,讓學生了解并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趕春牛”活動。今年,學校以藏族春耕為主題,帶領學生學習“二牛抬杠”的傳統耕作方式,組織學生穿著藏族服飾表演春耕舞蹈,成就一場別開生面的春日盛會。通過了解傳統風物和節氣習俗,增強了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
會勞動的學生不“嬌氣”。以學校特色勞動課程“豬寶堡”為例,學生每天都會利用大課間時間,根據安排到農場摘菜、除草,“小豬倌”們輪流給小豬喂食、清掃豬舍、調溫通風,發揚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養成了認真負責、勤勞奉獻的品質和尊重生命、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此外,學校定期舉辦成果分享會,用收獲的果實進行烹飪分享、社區義賣、慰問社區孤寡老人等活動,讓課程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在家、校、社的持續互動中拓展時空和內容,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實踐能力、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不斷發展。
杭州濮家小學自主開發的3S“濮淘園”課程以“葡萄”為主題展開STEAM教學,讓學生能真實地體驗葡萄的種植和管理、了解葡萄的文化價值和加工知識、進行藝術學習等,培養深度學習的能力。學校還在持續探索病蟲害防治、拯救幼苗、稻草人防鳥、環境保護與資源循環等基于真實問題和情境的項目研究,致力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問題中探究、在真實中勞動,使每個人都能夠有所勞、有所獲。
普米森林:把田野還給孩子,把孩子還給自然
“親愛的家長們,縱然有一萬個離不開城市的理由,也要帶孩子到大自然中撒丫子奔跑,要鼓勵孩子們把腿腳上都沾滿泥,去捉蟲子、鉆地洞、燒火、爬樹、玩水、流汗、揮舞農具種莊稼,去忘我地和天地萬物連接、勇敢探索、打開格局、敞亮心扉。”兒童教育機構“普米森林”創始人米萊給家長的一封信中,道出了城市“丟失”的教育和“耕讀”教育的意義。
面對充斥著各種培訓班、電子產品和垃圾食品的都市兒童生活,米萊嘗試在遠離城市喧囂的郊區打造一方“世外桃源”。普米森林倡導“把田野還給孩子、把孩子還給自然”,踐行以自然為師、以經典為師、以生活為師、以社會為師、以達者為師、以自性為師的教育理念,陪伴兒童學習成長。
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系是什么?生命的原始意義是什么?普米森林一直在探求答案。通過家長和孩子共同耕讀,人們將目光重新投向被都市生活忽視的自然和生命。
普米森林耕讀園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石樓鎮,占地200余畝,其中樹林170畝,內設有機農業耕種區、生態感統游樂園、森林營地和食育工坊等,為學生提供農耕、食育、勞動課程及森林自然教育體驗課程。
民以食為天,教以育為先。占地將近30畝的耕種區域里,栽種著各種各樣的果樹與蔬菜,大部分都是由參加耕讀實踐的家長和孩子共同種下的。灶臺、柴火、桌椅板凳……在普米森林“原始”的生存空間,孩子們被鼓勵親手制作工具,充分發揮創造力。體驗式學習讓孩子們把勞動當成樂趣,激發了其學習與實踐的內在驅動力。
富有特色的“食育課程”打造以食物為核心的生命教育,帶領孩子們從田野到餐桌,學會珍惜食物、尊重生命。“人們在田野上辛勤勞動,先把土坷打碎,再做畦,擱上底肥,然后把土豆母種埋好,剩下的工作交給大自然。”“大自然總是能找到新的平衡,萬物緊密相連、環環相扣,既互相依存也彼此制約,誰都有生存和繁衍的權利。”“收獲的季節到了,原先的一個變成現在的一群,這就是生命的奇跡。”“田野需要休息,我們的生命也將在別的生命里得到延續。”這是食育課程《土豆的故事》中的內容,從埋下一粒種子、栽下一棵秧苗,到收獲果實,再到端上餐桌食用,孩子都能親身體驗。播種、鋤草、收獲、烹飪……這個過程是再好不過的生命教育素材。
普米森林房山書院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時間,探求最適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方式。不僅將國學教育與豐富多彩的實踐相結合,還探索混齡編班、走班制教學,支持個性化定制學習方案,根據學生各個發展階段的興趣點和認知水平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根據總課表自主制定屬于自己的分課表。房山書院的周末課堂,是一個讓師生共同探究、成長的學習中心,大都是教師“一對一”或帶領一個小組進行精細化教學,或是同伴間以互助合作的學習模式實現自主學習。
此外,普米森林積極與學校展開合作,為學校提供研學服務、課程研發支持等,探索書院教育、國家教育、自然教育的融合。在森林里實踐,在土地上耕種,在自然中進行藝術創作……遠離城市的田野,讓教育返璞歸真,讓學生盡情享受生命本來的靈動與喜悅,也與世界產生了更緊密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