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全義

職業體驗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路徑,也是培養學生生涯規劃意識、提升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重要舉措。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自2010年開始依托國家級課題“以心理輔導室為支點的學校團體心理活動模式的建構”探索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了具有體驗式特色的生涯規劃教育模式,讓生涯規劃教育不僅落實在學科教育中,也落實在學校的各項活動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明確職業體驗目標
對高中生來說,職業體驗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揭開罩在某些職業之上的神秘面紗,讓學生看到其真容。梁豐高中在高一年級對學生進行生涯普測和學科才干自我概念測評,并對學生的測評報告進行解讀,給出學生選科的合理建議。然后,通過高一全年的志愿活動,讓學生初步進行職業體驗。高一下學期,開展生涯規劃背景下的學科走班體驗,為高二選科做好充分的學科準備和思想準備。高一學年結束后,安排所有學生進行為期1—3天的職業體驗,讓他們進一步了解企業、了解學科、了解專業、了解大學,使其生涯規劃更加明確,也為高三做出合理生涯選擇奠定基礎。
建設職業體驗場館
學校整合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職業體驗的機會。生涯規劃課程基地利用專項經費和自籌資金,在學校原有心理咨詢中心的基礎上提檔升級為占地約1400平方米、具有明顯“體驗式”特征的生涯規劃專用場館,由生涯發展中心、心理發展中心和生涯規劃科技館組成,下設生涯導航室、團體輔導室、錫劇表演藝術體驗室、錄播體驗室及木雕、風箏、蘇繡非遺手工體驗室等。同時,學校整合現有資源,將電子技術與高中物理拓展創新課程基地、通用技術創新實驗室、梁豐科學院實驗室、學科教室、體藝中心等場館列為生涯規劃職業體驗館。專用場館不僅對有職業體驗、研究體驗愿望的學生開放,也對選擇了相應校本課程和社團課程的學生開放,同時還面向張家港市優秀初中生開展夏令營、冬令營活動。
開設校內職業體驗課程
學校職業體驗課程分為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高一年級開設“錫劇藝術的魅力”“機器人”“無人機”“人工智能”“電子制作”等選修課程。其中,“錫劇藝術的魅力”由張家港市藝術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董紅親自授課。課程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也讓他們體驗到了表演藝術的魅力。課后,徐佳琪同學感嘆:“在課余時間體驗獨特的藝術文化,既讓我們對曾經以為‘老土的傳統文化改觀,也陶冶了我們的藝術情操。”梁和同學則說道:“錫劇藝術的魅力,不僅在于它的古老與高雅,還在于它的生機與通俗。走進錫劇園林,才知春色如許,我是多么幸運啊!”
同時,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職業人物訪談必修課程,讓學生通過與職場人士(通常是自己感興趣的職業的從業者)會談,獲取相關職業領域信息,進而判斷自己是否真對該職業感興趣。每次寒假,我們都要求高一學生借親朋好友聚會的機會,訪談1—2位職場人士,并填寫《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職業生涯人物訪談表》。表格和相關照片或視頻材料開學后上交生涯規劃小組,進行評比展示,并上傳至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化管理平臺。另外,學校“對話”報社面向優秀校友開展系列訪談活動,目前已采訪新華社高級記者劉洪、中國美術家協會藝委會藝術委員潘小慶、香港新聞工作者聯合會會長張國良、青年作家盧思浩、上海交大教授王如竹、中國科學院院士樊春海等優秀校友。訪談內容在學校微信公眾號和校園網推送,供全校師生閱讀和參考。
高二年級開設校本課程“職業禮儀”,讓學生初步了解各種職業的基本要求,同時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為開展職業體驗做好準備。
建立職業體驗團隊
學校成立了體驗式生涯規劃課程基地小組,由談雅琴校長任組長,負責統籌和安排學校的生涯規劃教育。同時,面向校內外聘請專業人士,成立職業體驗指導名師團隊,對職業體驗活動進行前期調研、論證,合理安排職業體驗項目,并對職業體驗的全過程進行專業指導。團隊成員包括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顧雪英教授、蘇州職業大學教師教育系張翔教授、梁雪芳刺繡工作室創始人梁雪芳教授、蘇州市金屬鏨刻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姚士榮先生等。年級組成立職業體驗導師團,各班級成立職業體驗小組和志愿服務小組,學生會、團委組織成立學生職業體驗社團,具體負責職業體驗活動的落實、總結、分享、評比、表彰等。
我校于2015年成立志愿者服務隊,由一批樂于奉獻的青年教師與學生構成,利用周末與節假日時間,走進社區開展“繪美悅讀”親子繪本閱讀活動、“天天暖暖”四微志愿者項目等。同時,學校積極發動師生成為注冊志愿者,目前,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全校師生總數的98%。2019年9月,我校成立“彩虹志愿者管理協會”,鼓勵每個班級設立志愿者服務隊,每個服務隊開展不同內容的志愿者活動,讓志愿者活動項目化、常態化。截至2020年6月,我校師生共開展志愿活動400余次,累計服務17000多小時,多個志愿者團隊獲得省市級表彰。
搭建職業體驗平臺
學校通過“成立家委會,利用家長資源為學生提供職業體驗崗位”“鏈接社會資源,成立職業體驗基地”“與高校合作,參加高校學科夏令營”“組建學生團隊,參加研學旅行”等形式,為學生搭建職業體驗平臺,開展職業體驗活動。
2018年,梁豐高中與上海交大簽約“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合作項目”。每年暑期,都有100名左右的學生走進上海交大,參加科技夏令營活動,參觀上海交大校史館、李政道圖書館、國家航海博物館、風洞實驗室等館室,聆聽上海交大專家的專題講座及學術報告,分組學習人工智能課程、VEX機器人課程、無人駕駛汽車課程等,感受科學的魅力,明晰生涯方向。學生在活動交流中分享道:“滿滿的科技感,重燃了我心中要成為科學家的夢想。”“各式各樣最前沿的科技對每一個走進這里的同學都有著無比強大的誘惑,我們都希望三年后能夠走進交大,為科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研學旅行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2019年暑期,我校地理組王潔老師,帶領部分同學實地考察了江西省三清山自然與文化資源并進行研學實踐教育課程跨學科學習。龐家河同學在研學日記中這樣寫道:“地理研學是讓書本知識刻在腦子里的最好方式。我們在學校里反反復復的讀背,都不如真真正正來一次實地考察印象深刻。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真正體會到地理學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與自由。”
一日跟崗活動,是職業體驗的另一種形式。在寒暑假中,我們鼓勵各班級學生自由組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進行一日跟崗活動,在體驗中對自己未來的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有更清楚的認識,并將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促進學生發展。
細化職業體驗評價
在開展職業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學校合理規劃和安排,對學生的體驗活動進行跟蹤評價。對于校外體驗,采用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導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評價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發掘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生涯規劃的能力。對于校內體驗,我們在評價的基礎上,增加了作品成果展示和作品設計理念闡釋環節。所有的體驗活動,我們都會開展主題交流分享、進行年級展示,并評選優秀團隊和優秀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學生參與職業體驗活動的過程性材料將作為重要素材上傳至省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數據庫,成為評優評先的依據。
(作者單位: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