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軍
摘 要: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給各階段各學科教學帶來了全新發展機遇,而初中生物教學同樣如此。近年來,受發生巨大改變的教學環境影響,初中生物教師進行教學時,開始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并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教學過程重點關注學生濃厚興趣的引發,以期借助興趣的驅使,促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性得到全面調動,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全面提升。課堂教學過程學生興趣的引發,必然需要教師教學過程注重趣味性及多元化課堂構建,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入趣味元素,如此才能幫助教師引發整體學生興趣,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向學習動力方面進行轉化,優化生物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同時,深化學生學習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方法
一、 引言
作為一門與自然密切相關的初中生物學科,其自身具備的復雜性特征較為顯著,而受這一特征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長此以往,極有可能會導致學生生物學科興趣逐漸降低,甚至有可能喪失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提升綜合能力及學科素養。對此,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在教學方法策略創新方面提高重視程度,以課堂實際情況、學生實際需求、學生成長發展規律等為主要依據,注重教學方案的積極優化和針對性改進,確保課堂教學效果得以有效深化,借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有效培育學生綜合能力及綜合素養,夯實學生未來成長發展基礎。
二、 重視導入環節、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都在快速成長與發展,但此時學生的逆反心理也往往較重,而受這一心理因素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往往存在一些不良現象,難以高度認知課堂所學知識,最終影響教學效果。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主要動力源泉,借助興趣的引發,才能讓學生在整節課學習中都能保持積極自主性。因此,為確保課堂順利開展、良好推進,使得教學任務有效完成的同時,讓學生學有所得,教師應注意科學設計導入環節,借此確保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得以有效促發,為學生向課堂教學中快速融入提供幫助,以此作為整節課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提升的推動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生物《植物體結構層次》這部分知識內容的過程中,具體教學環節一旦教師并未在課堂導入方式的應用方面加以注意,反而直接對教材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必然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的厭倦感逐漸產生,難以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的同時,導致學生的課堂學習極易被其他事物所影響,隨之上課溜號、搗亂、開小差等現象因此引發。對此,教學時教師應預評估課程,之后注重趣味性課前導入的有效設計,避免課堂教學初始階段就以教材知識點講解為主,應為學生快速進入良好學習狀態提供有利條件。如教師為幫助學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集中,可選擇正在開花的花,借此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動物體結構層次相關知識,進而讓學生思考:能否借助開花的花,對植物結構層次進行簡單闡述呢?通過一盆花來進行課堂導入,已經能讓學生在花上聚焦視線,而通過問題的引導,能促使學生開始對花這一綠色植物的結構層次進行打量和探索,不僅能使得學生整節課學習都處于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狀態中,同時也能確保教學有效性得以大幅度提升。
三、 巧用生活情境、輔助學生理解
雖然說,生物知識密切關系著自然界與學生實際生活,但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其思維邏輯、認知等能力尚未健全形成,因而學習生物知識時,一些問題不可避免地就會給學生帶來理解難度,加之面對抽象化知識內容時,即便是學生發揮想象力但仍然難以進行深刻理解,長此以往,必然會阻礙學生生物知識學習及能力提升。對此,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化生物知識,教師可選擇生活情境創設的方式,借助直觀及生動的生活性內容來轉換抽象化生物知識,為學生對教材表面生物知識的本質含義進行快速、深刻理解,同時借助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內容進行教學,也能幫助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加豐富,為學生學習印象的加深創造有利條件。
例如:教學初中生物《植物細胞》這部分知識過程中,在學習細胞膜屬性知識時,學生往往會有特殊疑問產生,如為什么細胞膜能對物質進出進行控制呢?為幫助學生內心疑惑問題得以有效解決,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選擇生活情境構建的教學模式,基于簡單問題來指引學生對其中的道理進行充分明確。如面對學生上述疑問,教師可準備葡萄干食物向學生發放,進而詢問學生:“葡萄干吃著是否是甜的?為什么會有甜的感覺呢?”此時多數學生僅僅會以很甜作為回答,而少部分學生會回復老師:“會有甜的感覺是因為葡萄干中含糖。”對此,教師可抓住時機繼續詢問學生:“葡萄干的水分為什么都沒了?”借助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繼續進行思考、探索,進而回答問題,部分學生表示:“它在曬干的過程會流失大量水分。”針對學生的這一問題,教師可進行解釋,即曬干葡萄的過程,通過葡萄干的細胞膜就會流失大量水分,但曬干過程卻沒有流失糖分,這一現象表現的就是細胞膜能對物質進出進行控制。在教師選擇此種方式來解釋學生疑問時,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進而實現借助生活情境為學生知識理解提供輔助的目的,提升教學有效性。
四、 理論實踐結合、鍛煉實操能力
從目前大多數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現狀來看,在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方面并未引起教師的重視,教學過程以教師教學為主體的現象,必然會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主體性。實踐操作這一環節能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起到有效的鍛煉及提升作用,因此教學過程,需要生物教師在學生實踐能力發展方面提高重視程度,為學生具備實踐動手能力提供幫助的同時,貫徹落實現代化素質教育理念。基于此,教師教學過程應基于學生好奇心、探究欲望等的充分利用,有機結合理論和實踐開展實驗教學,同時還可借助課外活動,幫助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有效提升,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目的的同時,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提供促進作用。
例如:在教學初中生物《植物細胞》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選擇“洋蔥表皮細胞觀察”這一實驗來結合理論和實踐,因在這一實驗中需要對標本進行制作,并且學生對表皮細胞進行觀察的前期,還需要學生調節顯微鏡等,加之煩瑣的流程,此時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同時也會給學生知識記憶帶來影響,因此教學過程,教師可同時進行理論知識講解及實踐操作,借此引導學生跟隨著教師的思路與指引,有序地操作實驗,這一過程能給學生問題的思考提供更多機會,加之借助實踐來驗證理論的方式,對學生實踐能力及理論知識掌握、應用等能力的提升都極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