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萌 董亞娟 駱玥文


摘 要:構建陜西省旅游業競爭力現狀的綜合評價模型,并基于SPSS24.0統計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陜西省旅游業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同時通過回歸分析建立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的回歸模型。研究發現,陜西省旅游業競爭力逐年增強,經濟環境與環境保護等是影響陜西省旅游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旅游業競爭力綜合評價;影響因素;因子分析;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5-0125-03
引言
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支柱性產業[1],已經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并已成為國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地區都在積極計劃并采取行動,使當地旅游業更具競爭力。陜西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憑借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已逐步發展成為國內外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然而,旅游業發展不平衡在陜西省內普遍存在,建立旅游業綜合競爭力的科學指標體系,探究旅游業發展水平的影響因素,不僅有利于正確認識陜西省旅游業的發展現狀,而且有利于找尋提升旅游業競爭力水平的有效路徑。
研究“競爭力”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20世紀80年代波特(Porter)提出的鉆石模型。多數國外學者從需求側入手,從旅游吸引力和游客滿意度的角度討論了當地旅游業的競爭力,并逐漸向定性定量結合研究發展[2]。國內學者也從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定性分析為主向利用多種模型進行定量分析轉變。如劉中艷等構建基礎、企業、市場、環境(GEMS)四維模型,對旅游集群競爭力進行實證測度[3]。馬曉龍、曹杏娟運用多指標綜合評價的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旅游競爭力水平進行定量評價[4]。吳珊珊等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國家旅游競爭力與游客感知的關系[5]。
本研究將通過構建客觀、實時地反映陜西省旅游業競爭力現狀的綜合評價模型,探究影響區域旅游業競爭力的因素,以期為提升旅游業競爭力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為推動陜西省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研究方法和指標體系構建
(一)研究方法
總結相關文獻后,本文針對研究的具體需要,基于SPSS24.0統計軟件,選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陜西省旅游業綜合競爭力進行評價。對于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影響因素的探究,則采用逐步回歸分析方法。
(二)指標體系構建
1.評價指標體系。鑒于目前國內外學者并未就旅游業綜合競爭力評價問題形成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文結合競爭力理論、旅游經濟理論和旅游產業特點,遵循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建立了旅游業綜合競爭力的三層評價指標體系:一是旅游資源系統A1,包括旅游資源評價B1(3A級及以上旅游景點數量C1、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地區面積比重C2)和旅游資源環境B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C3、森林覆蓋率C4);二是旅游經濟系統A2,包括旅游經濟環境B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C5、地區財政稅收收入C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8)和旅游經濟系統B4(旅游總收入C9、旅游總收入增速C10、旅游總人次C11、旅游總人次增速C12、旅行社數量C13、星級賓館數量C14、餐飲業企業數量C15);三是旅游社會系統A3,主要是基礎設施支持指標B5(鐵路營運里程C16、公路里程C17、城市供水能力C1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C19、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C20、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量數C21);四是旅游協調管理系統A4,包括旅游與經濟協調指標B6(旅游收入占GDP比重C22、旅游收入與旅游人次增長率之比C23)、旅游與社會協調指標B7(旅游企業就業與總就業增長率之比C24、旅游企業就業與第三產業就業增長率之比C25)和旅游與環境協調指標B8(廢水排放總量C26、生活垃圾清運量C27、工業固體廢物排放總量C28、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C29)。
2.數據來源與預處理。以2004—2018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旅游統計年鑒》《陜西統計年鑒》以及相關統計資料為基礎,選取了陜西省的29個指標或生成指標(C1—C29),對于少量統計口徑不一致及缺失的數據,采用SPSS24.0軟件的線性插值法對缺失值進行填補,并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即無量綱化。
二、陜西省旅游業綜合競爭力分析
運用主成分與因子分析法進行數據處理,得出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貢獻率。再運用線性回歸法求主因子得分。計算模型為:Qi=ai1c1+ai2c2+…+ai29c29,其中Qi為主因子得分;c1、c2、…、c29表示29個原始變量;ai1、ai2、…、ai29為各變量的系數。將c1、c2、…、c29標準化后,計算出5個主因子得分,據此計算陜西省15年來旅游業綜合競爭力得分如圖1所示。綜合得分越高即旅游業綜合競爭力越強,反之則越弱。通過時間序列分析可得,陜西省旅游業綜合競爭力15年間主要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2003—2013年,分值呈波動式上升,但數值普遍較低,且波動幅度較大,說明其綜合競爭能力在這一階段非常不穩定,也比較弱;第二階段為2013—2017年,分值呈逐年上升態勢,且相對穩定,意味著陜西省旅游業在經歷了數十年的能量積蓄后,綜合競爭能力由量變開始向質變演化,競爭能力較強。同時,由于《陜西省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實施,陜西省旅游業綜合競爭力在2016年達到最高,2017年綜合競爭力有輕微下降。
三、陜西省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影響因素回歸模型構建
對陜西省旅游業綜合競爭力進行評價后,本文又進一步對影響陜西省旅游收入與旅游人次的因素進行了回歸分析,以期能提出促進陜西省旅游發展的政策建議,提高陜西省的旅游業綜合競爭力。
由于本文建立的指標體系中共有29個變量,如果在回歸方程中引入某些對所要研究的問題影響不大或可能和其他變量有很大程度重疊的變量,就可能會因為殘差平方和SE的自由度減小而使回歸方差σ2的估計增大,影響回歸方程的預測精度。因此,本文利用SPSS24.0軟件,使用逐步回歸的方法建立回歸模型。結果顯示,模型的回歸均方=0.164,殘差的均方=0.000,F=94 913.345,P=0.000。因此,線性回歸方程顯著。同時,模型的常數項=0.042,“旅游總人次”的回歸系數=1.009,回歸系數的標準誤差=0.005,回歸系數檢驗的t值=194.277,P=0.000;其他變量的回歸系數P值均小于0.05,按照α=0.05的顯著性水平,認為8個回歸系數都顯著有意義。
由于涉及的變量過多,多個變量之間大多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運用方差擴大因子法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從診斷結果可知,“旅游總人次”“廢水排放總量”“公路里程”三個變量的方差擴大因子(VIF)很大,均超過10,說明簡單采用Enter法強制輸入8個自變量的回歸方程將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當通過檢驗,發現解釋變量中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時,要設法消除這種共線性。因此逐步剔除方差擴大因子(VIF)中大于10的變量。最終得到旅游收入最優回歸模型:
y=-0.148+0.529X1+0.396X2+0.194X3-0.118X4+?著
其中,X1=餐飲業企業數量,X2=城市供水能力,X3=地區財政稅收收入,X4=總人次增長率。
最終得到旅游人次最優回歸模型:
y=-0.492+0.732X1+0.382X2+0.223X3+0.229X4+0.132X5+?著
其中,X1=餐飲業企業數量,X2=環境污染治理,X3=工業固體廢物,X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5=旅游企業就業率與總就業率。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基于對陜西省旅游業15年時間序列評價結果、旅游收入及旅游總人次回歸模型的構建,可以發現,陜西省旅游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與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步。影響陜西省旅游收入的因素主要有旅游經濟、地區經濟等;影響陜西省旅游總人次的因素主要有旅游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等。
(二)政策建議
1.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動旅游經濟高質量增長。經濟環境是旅游經濟運行的重要條件,反映了特定經濟模式和經濟管理機制下旅游經濟運行的基本內容和要求。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機遇與挑戰并存,陜西省應把握好經濟發展的基礎帶動作用,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契機,積極推進城市化和信息化建設進程;進一步優化旅游產業結構,釋放旅游經濟活力,推動旅游經濟高質量增長;同時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將陜西省建設成為高質量的國際化旅游目的地。
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釋放經濟主體活力。旅游基礎設施結構與公共服務體系已經成為陜西省旅游業發展的短板之一。在抓住新型城鎮化這一國家發展長期戰略蘊藏的政策機會,以“新基建”帶動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市場投融資體系,合理引導資本進出旅游要素市場,釋放旅游業經濟主體活力;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前提下,穩步推進餐飲、住宿等旅游企業優化升級,達到以點帶線、線面結合、全面推進的目的。
3.加大環境保護投資力度,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生態旅游以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促進區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旅游方式。應各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促進生態旅游良性發展。政府需樹立生態經濟、生態制度、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生態空間和生態人居“六位一體”的生態文明旅游模式,制定并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從制度層面指導景區環境承載力限定、旅游企業低碳發展、社會公眾文明旅游;加大環境保護投資力度,積極發展綠色環保旅游產業,如文化旅游、農業旅游等項目;創新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多渠道實現全域范圍的綠色旅游、低碳旅游、智慧旅游和生態旅游,從而實現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持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勇,朱星霖.中國省域旅游業競爭力綜合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J].旅游論壇,2018,(4):76-87.
[2] ?Crouch G.I.,Ritchie J.R.B.Tourism,Competitiveness,and Societal Prosper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3):137-152.
[3] ?劉中艷,李明生.旅游產業集群競爭力測度的GEMS模型構建及應用[J].經濟地理,2013,(11):187-192.
[4] ?馬曉龍,曹杏娟.省域旅游競爭力的空間格局與形成機理研究[J].旅游科學,2013,(2):14-23.
[5] ?吳姍姍,吳晉峰,王云弟,吳劍.國家旅游競爭力與游客感知的關系研究-以旅華歐美游客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4):202-208.
收稿日期:2020-09-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形勢下中國入境旅游經濟增長研究”(18BJY195)
作者簡介:韓小萌(1995-),女,四川南充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旅游經濟、旅游市場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