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佳
(松滋市人民醫院CT室,湖北 荊州 434200)
肝外膽結石又稱肝總管內結石,癥狀為膽道阻塞、膽管內壓力升高、膽汁排泄受阻。患者臨床表現為高熱、膽絞痛、寒戰,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近年來,肝外膽結石發病率不斷升高,及時確診能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核磁胰膽管成像(MRCP)具有無創傷、無放射性特征,可清楚顯示膽總管結石,檢出率高。腹部CT 作為腹部疾病檢查常見技術,但存在漏診、誤診現象,這與腹部CT檢查僅通過單一的橫斷面圖像判斷直接相關,無法精準定性陽性結石。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外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肝外膽結石診斷中應用腹部CT 與核磁胰膽管成像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2—12 月本院收治的92 例肝外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腹部CT 組與核磁胰膽管成像組,每組46 例。腹部CT 組男20 例,女26 例;年齡23~76 歲,平均(50.1±7.6)歲。核磁胰膽管成像組男30例,女16例;年齡24~78,平均(51.3±7.8)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為單一肝外膽管結石;②未接受腹部CT、核磁胰膽管成像診斷;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②中途退出,依從性不高者;③認知障礙、精神性疾病者。
1.2 方法 腹部CT 組實施增強掃描,囑患者檢查前6 h 保持空腹,上機檢查前服用700 mL 溫水,靜滴1.5 mg/kg 造影劑。采用西門子多層螺旋CT掃描儀,患者取持仰臥位,動態容積灌注與成像處理,掃描頭部、足部、增強掃描。對肝臟下方邊緣與隔頂間區域掃描。患者受檢時,層厚、層距應結合實際情況確定,通常層厚為6~9 mm,層距5~10 mm,螺距1.5。重點掃描患者病變區,將數據傳輸至工作站。
磁共振胰膽管成像組檢查前4 h 空腹,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檢查設置:冠狀位B-TEE,屏氣水脂同反向T1W,橫斷面呼吸出發T2W-SPAIR-RT。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種檢查方法檢出率;②比較兩種檢查方法<8 cm 結石檢出率;③比較兩種檢查方法臨床指標,包括特異性、敏感性、誤診率和漏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檢出率比較 腹部CT組檢出率(65.22%)低于核磁胰膽管成像組(97.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檢出率比較
2.2 兩組<8 cm結石檢出率比較 腹部CT組<8 cm結石檢出率(56.52%)低于核磁胰膽管成像組(86.9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核磁胰膽管成像組特異性(97.83%)、敏感性(95.62%)高于對腹部 CT 組(86.96%、65.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核磁胰膽管成像組誤診率為0.00%,漏診率為2.17%;腹部CT 組誤診率為17.39%,漏診率為19.5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8 cm結石檢出率比較[n(%)]
肝外膽管結石由感染引起(如膽道寄生蟲感染、復發性膽管炎)[1]。該病多發于30~50 歲人群,但目前呈年輕化發展。診斷依據為上腹部疼痛,分析為典型膽絞痛,但部分患者無明顯疼痛,僅寒戰發熱、患側肝區與下胸部伴有疼痛,常放射至背、肩部。檢查時,肝區壓痛與叩擊痛明顯,肝臟呈不對稱性腫大與壓痛[2]。臨床表現為高熱、膽絞痛、膽道阻塞,對患者生活造成影響。部分患者缺少身體健康保護認知,加之初期無明顯癥狀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及時診斷與治療有重要意義[3]。現階段,肝外膽結石常見檢查方法為腹部CT、核磁胰島膽管成像。

表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n(%)]
腹部CT是一種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能檢查腹腔肝臟有無感染、畸形、梗阻、穿孔、積液[4]。要求患者檢查前口服含碘對比劑2%水溶液,可更加精準的診斷患者病情。腹部CT能提供橫斷面圖像,對陽性結石敏感,但無法確定占位性病變具體位置,難以發現陰性結石。核磁胰膽管成像是一種先進的非介入性胰膽管成像技術,無需造影劑,檢出率高[5]。圖像清晰、定位精準,能做任何方向切層,圖像直觀。本研究結果顯示,核磁胰膽管成像組特異性(97.83%)、敏感性(95.62%)高于對腹部CT組(86.96%、65.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核磁胰膽管成像組誤診率為0.00%,漏診率為2.17%;腹部CT 組誤診率為17.39%,漏診率為19.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腹部CT 組檢出率低于核磁胰膽管成像組(P<0.05);腹部CT 組<8 cm 結石檢出率低于核磁胰膽管成像組(P<0.05),具有較高的檢出率,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6]。膽管結石為不規則狀負影,繼發性膽總管結石為圓形負影,邊緣清楚、觸碰后易變形。同時,膽管結石與膽管氣泡差異明顯,結石形態、數量無較大改變,形態多樣、密度大。可移動至低處,膠管無法吸出[7]。膽管氣泡能融合,形態、數量等發生改變,密度小,能轉移至高處,膠管可吸出。核磁胰膽管成像技術對患者機體影響小、檢出率高,能清晰顯示結石范圍、大小、數量,有助于疾病治療[8]。腹部CT能清晰顯示膽管內部影像,如膽管阻塞,結石阻塞位置及上方四周可見擴張膽管低稠密影像。腹部CT 費用低于核磁胰膽管成像技術,操作簡單,有助于該項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易被患者接受,但檢出率不及核磁胰膽管成像技術。本研究結果顯示,核磁胰膽管成像組檢出率(97.83%)高于腹部CT 組(65.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MRCP 檢出率及確診率均優于腹部CT,與于金萍等[9]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肝外膽結石診斷腹部CT可提供橫斷面圖像,陽性結石敏感。但CT單一橫斷面影像確定占位性病變的位置難度大,易漏診。而MRCP 影像清晰、定位精準,對患者機體影響小,能隨意進行方向切層,清楚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