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強,李井野,李壯,趙金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院外科,遼寧 本溪 117000)
胃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臨床治療該病主要采用胃癌根治術清除病灶以改善患者預后[1]。傳統的開腹手術具有較好的清除效果,但創傷較大,而腹腔鏡手術憑借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在胃腸道腫瘤中廣泛應用。但手術屬于有創操作,會引起患者較強烈的應激反應,促使機體血栓激活產物增加,引起凝血功能異常,嚴重者可發展為靜脈血栓,影響治療效果,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手術治療的10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胃癌患者凝血-纖溶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行手術治療的10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43~75歲,平均(53.56±4.19)歲;腫瘤部位:胃體17例;胃竇21例,胃底賁門 12 例;TNM 分期:Ⅰ期 12 例,Ⅱ期 36 例,Ⅲ期 2 例。觀察組男 30 例,女 20 例;年齡 42~76 歲,平均(53.60±4.21)歲;腫瘤部位:胃體 16 例;胃竇 20 例,胃底賁門 14 例;TNM分期:Ⅰ期13例,Ⅱ期34例,Ⅲ期3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4]中胃癌相關診斷標準,并經病理學檢查確診;②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癌根治術指征;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②近期服用抗凝、促凝藥物;③凝血功能異常或存在靜脈栓塞病史、血液高凝病史;④合并嚴重感染性疾??;⑤依從性差,不配合本研究。
1.3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開腹手術治療:進入手術室后,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行氣管插管全麻;于腹部劍突下6 cm處做切口,長約15 cm,逐層切開,打開腹腔,充分暴露病變部位;仔細觀察瘤體方位及淋巴浸潤、轉移情況,明確切除范圍;結扎阻斷胃周血循環;借助超聲刀完成對胃的游離操作,以無瘤操作原則為基準,以腫瘤為中心進行淋巴清掃,清掃范圍標準為D2;于腹部劍突下做10 cm 切口,取出遠端胃并切除瘤體;行食管空腸胃吻合術;腫瘤切除后逐層縫合腹腔,并在切口涂抹抗菌類藥物防止感染。
觀察組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術中體位、麻醉等操作同對照組;選擇患者臍孔為穿刺點,建立人工氣腹,穩定腹內壓差;建立主操作孔及輔助操作孔;借助腹腔鏡明確瘤體方位及淋巴浸潤、轉移情況;結扎阻斷胃周血循環;借助超聲刀完成對胃的游離操作,以無瘤操作原則為基準,以腫瘤為中心進行淋巴清掃,清掃范圍標準為D2;在腹部劍突下方做6 cm切口,經腸道管閉合器切除瘤體,并重建消化道;完成腹腔縫合,并使用抗菌類藥物預防切口感染。
1.4 觀察指標 ①凝血及纖溶功能指標:分別于術前及術后1 d患者晨起空腹時,抽取靜脈血5 mL,常規離心后得到血清樣本,置入-80 ℃冰箱待測。以凝固法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并做好相關記錄;②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記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失血量采用面積法:血濕面積10 cm×10 cm=10 mL,即每1 cm為1 mL計算失血量計算。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凝血及纖溶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PT、APTT、FI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 1 d,兩組PT、APT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 d,兩組FIB水平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凝血及纖溶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凝血及纖溶功能指標比較()
注: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FIB,纖維蛋白原。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術前術后1 d FIB(g/L)2.64±0.46 2.66±0.47 0.215 0.830 4.21±0.53a 3.03±0.51a 11.344 0.000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PT(s)12.77±1.04 12.79±1.07 0.095 0.925 13.21±1.26 13.16±1.28 0.197 0.844 APTT(s)29.43±3.18 29.46±3.20 0.047 0.963 29.52±3.23 29.49±3.21 0.047 0.963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術中出血量(mL)56.13±6.28 122.05±12.71 32.879 0.000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手術時間(min)98.42±11.47 126.52±13.98 10.988 0.000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其癌變是多因素、多步驟、多階段的發展過程,盡可能在早期采取根治術切除病灶對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但手術創傷引起的應激反應及術后臥床造成的下肢血流緩慢等均會一定程度影響患者機體凝血系統,增加血液高凝甚至形成血栓的風險[5]。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PT、APTT、FI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 d,兩組PT、APT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 d,兩組FIB 水平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手術用時短、術中出血量少,但其術后易出現血液高凝狀態。分析原因為,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能借助腹腔鏡更迅速、清晰地發現原發病灶組織并進行精準切除,能在短時間內以更小的創傷完成手術操作,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而根治術治療過程中麻醉、腹腔操作、制動、創傷、應激、脫水、感染等均可增加術后血液高凝甚至形成血栓的發生風險,但理論上腹腔鏡手術術后存在較高的發生血栓的風險。腹腔鏡手術操作改變了靜脈血液凝聚力,造成一定程度的血管內皮損傷,內皮血管收縮暴露基底膜及膠原纖維,機體凝血過程受激發,引起血小板粘附、活化、凝血甚至形成血栓;同時,二氧化碳氣腹形成的壓力及手術過程中取仰臥位會對下腔靜脈和兩側髂骨靜脈產生影響,阻礙下肢及盆腔靜脈的回流過程,造成血流緩慢,促使靜脈淤血發生;此外,二氧化碳氣腹還會對紅細胞變形能力產生影響,增高其聚集性,進而導致血液黏度增加[6-8]。
綜上所述,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胃癌患者效果確切,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但易造成患者血液高凝,應積極做好血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