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教師要敢于打破常規的教學形式,將信息技術巧妙運用到低年級識字教學中。這樣既能激發小學生的識字欲望,又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首先簡要地分析了信息技術和識字教學相結合的優勢,接著重點從圖片、聲音、視頻和網絡平臺等方面探討了小學生識字類綜合性學習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趣味且多元的教學形式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避免識字教學陷入惡性循環中。對此,教師也要加強對此的重視程度,認識到信息技術的輔助性特點,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學習的潛在動力。
一、基于信息技術下低年級識字類綜合性學習的優勢
1.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基于信息技術的識字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輕松實現資源共享,也可以為學生進行更廣泛的交流提供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小學生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自主到網絡上尋找到更多的識字途徑,在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的同時,也會對其今后的中、高年級的閱讀、寫作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2.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想象力。借助信息技術能為學生識字提供平臺,便于學生近距離地感知事物,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學習“廊”字為例,在學生難以通過想象來理解“有頂的過道”是什么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巧用信息技術,展示關于“廊”的圖片,將上面的頂簡化為“廣”,引導學生理解“廣”就像是一個房子,與建筑物有一定聯系,學生日后遇到這類偏旁的字,如“府”“庭”等時,就會知道如何去辨識,從而使認字過程變得相對簡單。
二、基于信息技術的低年級識字類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
1.動態演示,趣味識字
低年級學生對大多事物都抱有好奇的心理,而動態類的視頻演示,主要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那些“無意”行為轉變為“有意”記憶,提高識字類綜合性學習的質量。例如,在“網”字的教學中,教師借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展示一張實物圖。這是一種捕魚的網,當它在逐漸縮小的時候,屏幕上就出現了“網”字,字的音、形都直接呈現在學生眼前,當他們在觀看動態視頻的時候,字義也會存于腦海中。從教學實踐中也能發現,教師在直觀演示漢字的時候,學生的多種感官也被調動起來了。以“小小竹排畫中游”為例,教師將文中的“流”“唱”和“南”等生字藏在大樹中,或者是藏在小鳥、小魚的身上,讓學生從中尋找,只要學生回答對了這個字,屏幕上就會出現祝賀的鮮花,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趣味性。基于信息技術下的識字綜合性學習,讓低年級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相應的識字技巧,突破了書本教學的局限性。
2.巧用微課,再現識字
Microlecture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按照小學生的認知結構來設計教學活動,能幫助不同層面的學生提高識字的效率。(1)課前制作。部編版教材沿襲了傳統化識字教學的優勢,采用隨文識字的形式,教師結合具體語境來制作微課,恰當地引入教學中,真正達到聚焦、緊湊的識字綜合性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課前制作的過程中,一定要融入聲音、動態,這樣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按照字意認真解讀漢字,加深學生對以往知識點的鞏固、分析。(2)課堂討論。對于結構比較復雜的漢字,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形象性思維模式,將他們帶入生活情境中,演示漢字的演變過程。在這種開放且網頁化的教學情境下,教師對那些容易記錯、寫錯的字進行重點闡述,真正體現出漢字的規律性。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描紅”活動,隨機選擇一名學生,跟隨屏幕進行填寫,這樣的對比效果更強烈,使學生在剛開始識字的時候就有章可循。
3.搭設平臺,擴展識字
信息技術下,學生的識字渠道從單一向多元化轉變,而且他們的識字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革。網絡具備大容量、交互式的特點,教師要及時優化各類網絡資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外識字環境。以“我愛漢字”App為例,這是依托網絡技術為一年級小學生提供的識字服務平臺,教師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申請、注冊,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成為會員,告訴學生登錄方式,這款App中有圖片、拼音等教學形式,集中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引導,滿足低年齡段學生的基本需求。
三、結語
基于信息技術下的識字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對于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促進作用。但是教師也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去看待問題,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勢和劣勢,在課堂上合理運用教材去引導學生感悟,認識到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讓識字教學不再流于形式,達到深化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潘陽.信息技術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整合[J].學苑教育,2018(17):35.
[2]余玉.淺談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與寫字教學效率[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4).
[3]劉佳.信息技術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整合[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10):103-105.
[4]吳勁青.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課教學模式初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42):198,245.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中小學價值觀影響的實證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18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金艷榮(1993—),女,漢族,甘肅白銀人,二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