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繼福 劉鮮婷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分類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堅持四個面向,構建分類指導基礎上的群體性教育與個性化指導相融合的就業創業能力培養體系;搭建五個平臺,構建賦能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分類指導實踐平臺體系;確保四個加強,構建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分類指導長效運行機制;堅持五位一體,形成課程、平臺、競賽、訓練、團隊協同一體的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分類指導具體實施架構體系。
[關鍵詞]就業創業能力? 分類指導? 新理念? 創新
基金項目:西安郵電大學2021年度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CXJJWZ2020004)。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把大學生就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主要癥結是供需不匹配問題。因此,高校要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綜合能力培養,既要普遍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又要根據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能力差異盡己所能地開展就業創業能力分類指導培養,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目的,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就業創業能力就是能夠獲得某個職業并且穩定保持勝任該工作的能力,包括智力、創新能力、崗位承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認知能力等。衡量就業創業能力的標準是是否能夠順利實現就業創業,以及能否獲得職業發展和成功應對職業中的競爭等。就業創業能力發展的目標是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并在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職業追求。高校重視大學生就業創業,就會更努力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目前,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順利進行。
1.重視不夠,培養形式單一
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主要是依靠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培養形式和培養渠道都比較單一。教育部文件明確規定,各高校要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進行課堂講授。但是一些高校不重視該課程的教學及相關課程的建設工作,把其當成是可有可無的課程,有的甚至直接開成了爾雅線上課程。原來課堂教學時一些大學生雖不重視該課程,但懼于教師的課堂考核,還是能夠堅持正常的上課學習的,轉入線上課程之后,絕大多數大學生通過“刷課”獲取學分,根本沒有好好地學習和領悟該課程的學習內容,這造成大學生在就業創業能力學習方面得不到來自于學校課堂的知識教授。
2.照本宣科、一刀切,脫離實際場景
多數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是由高校的輔導員、各學院書記或副書記、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承擔課堂教學工作的,雖然他們在參與就業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他們還是沒能夠深入了解行業和社會的真實需求,不能準確地認識和把握就業創業工作的實際及規律,因而也就無法很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就業創業能力培養要求,同時他們的課堂教學單一地依賴教材,很少顧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個體的差異性和個性化的要求;講授內容大眾化,缺少專業和行業的針對性。
3.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脫離社會實際和市場要求
由于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過程脫離了實際,使得大學生對行業、企業缺乏一個深刻的認識,這導致大學生缺乏就業創業核心競爭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同時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也缺乏相應的溝通和了解,很多大學生對用人單位所要求的綜合能力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就造成大學生自我評價往往高于用人單位的評價,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學生擇業時往往會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很多畢業的大學生找不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而用人單位又招不到單位需要的人才。
一些高校雖然認識到了上文說的這些問題,采用了“就業指導課+畢業實習”的方式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但是取得的效果不是很令人滿意。一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畢業實習往往流于形式,有的虛開實習證明應付畢業條件的相關要求;二是多數大學生在平時接觸用人單位并進行有效實習的機會比較少,大多數單位的核心項目和核心工作基本不讓實習的大學生接觸。這一方面造成大學生實習實踐不足,另一方面造成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真實能力缺乏一個深入和精準的認識,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制約了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同時還增加了畢業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磨合成本,造成部分畢業的大學生工作不久之后因為不適應等原因而離職離崗。
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思考
針對上述問題,高校要樹立分類指導新理念,打造分類指導新模式,努力實現三個結合:動態化教育指導和個性化指導服務相結合、群體教育和個體幫扶相結合、灌輸教育和體驗教育相結合,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了解社會職業特點,把握社會發展要求,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方向和職業發展目標,全面提升個人的就業創業能力。
1.樹立分類指導育人理念并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
基于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和新產業發展要求,樹立并堅持分類指導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工作全過程,強化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突出學創貫通,建立分類指導培養模式,進一步增強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
分類指導是建立在滿足群體普遍教育需要的基礎上的,是針對大學生個體就業創業能力特殊差異而開展的群體性教育與個性化指導相融合的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理念和模式。因為,一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常常受制于畢業生中的一部分人,而這一部分畢業生往往在就業創業能力方面存在短板。所以,高校無論是出于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原因,還是出于實現教育公平、關愛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教育原則的原因,都必須重視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分類指導理念最基本的一個出發點。分類指導就是在滿足群體普遍教育要求的基礎上,承認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存在著個體差異,并且正視個體差異,同時會根據個體差異進行科學分類,因材施教。按照大學畢業生的去向目標可分為就業類、創業類、考研類、公考類;按照就業能力則可分為就業能力強、中、弱三類。
2.構建群體性教育與個性化指導相融合的分類指導培養模式,優化培養方式
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不斷強化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指導工作,實施“能力教育—專家輔導—個別指導”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體系,堅持“四個面向”,強化分類指導培養,面向全體學生開展通識教育指導。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覆蓋全體大學生,使其貫穿于大學生四年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并結合不同階段有重點地、分步驟地進行分類指導。對大學一年級的大學生進行職業測評,由專業人員指導大學生如何樹立職業目標;對大學二年級的大學生開展系統的職業規劃教育;邀請名企領導、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職業規劃專家、成功校友和校內專業教師、有關領導為大學三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多元化、多視角的職業目標修正指導和就業能力指導;積極開展“模擬招聘”“簡歷門診”等多途徑、多形式的大學四年級大學生就業創業技能專項培訓和個性化指導。面向創業大學生開展專業指導。高校要針對有創新創業意愿的大學生進行專門指導和培養,開放教師科研,吸收大學生加入教師科研團隊,使大學生及早接觸科技前沿;通過建立大學生興趣小組或大學生科研團隊引導大學生參與高水平學科競賽;還可以通過創業典型經驗分享、專家指導等方式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思維及能力。面向大學生實施“一對一”的服務和精準幫扶。根據大學生的能力差異,邀請政府、企業等單位的專業人士來校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把大學生帶入企業進行就業實景訓練,開展“分類指導服務月”活動,強化大學生就業創業綜合能力的提升訓練。
3.構建大學生就業創業分類指導實踐平臺,強化實踐育人
職業人格是一個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關鍵影響作用的人格特質,實踐是塑造大學生職業人格、錘煉大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要重視分類指導實踐平臺的建設,注重校內外資源的重組和利用。搭建實踐訓練平臺。高校要加強對學生實驗、實習、實訓能力的培養工作,提高大學生的工程技能和管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適應企業發展要求。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高校要與行業企業合作建設聯合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校外就業創業實踐基地,在應用場景中增進大學生和企業之間的了解程度。高校要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等,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創業的仿真環境和實訓場地。搭建科技競賽平臺,建立全方位、多層級競賽平臺體系,組織大學生參加互聯網+等國家級、省級競賽,培養大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職場人際能力和職業精神。搭建就業創業社團平臺。組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協會”“校企俱樂部”等,為大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鍛煉平臺。教師分類指導,引導大學生自主定位,主動求知,從而實現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
4.構建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分類指導長效運行機制
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工作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高校務必建立分類指導的長效運行機制,保障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分類指導培養工作的開展。加強組織領導,高校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要定期召開會議研究以分類指導推動創業就業工作。加強隊伍建設,建設“專兼結合”的三支創業就業師資隊伍,構建“全程化、全員化、職業化、專業化”的分類指導服務體系。加強制度建設,要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制度為分類指導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加強經費投入,高校每年要有一定的經費投入支持大學生創業項目、擴建大學生就業創業基地、招聘和培訓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教師。
結? 語
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分類指導新模式、新理念的探索研究,實現了以下方面的創新。
1.理念創新
分類指導是以讓所有大學生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分類并施以個性化、精細化指導,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綜合能力,以實現充分且高質量就業為出發點提出的,堅持動態化教育指導和個性化指導服務相結合、普通教育和個體專門指導相結合、灌輸教育和體驗教育相結合、分類指導和主動成長相結合。有別于大多數高校對所有大學生進行無差別的就業創業教育指導,以分類指導實現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普遍提升。
2.模式創新
創新提出分類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模式,其是建立在課程、團隊、訓練、競賽、基地“五位一體”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分類指導+主動學習”具體實施架構體系基礎之上的培養新模式。根據大學生實際綜合能力狀況和個性化就業創業需求規劃具體實施路徑。即實現校內外融合創新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面向行業就業創業環境、區域和用人單位發展要求規劃校內外指導課程內容,建立校內外專兼結合的教師團隊開展校企合作特色化和個性化的訓練培養,鼓勵支持大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級各類競賽,搭建校內外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綜合能力的實踐基地,協同一體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綜合能力和競爭力。
3.機制創新
提出建立制度化、可持續的各類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長效運行機制。高校要重視并強化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分類指導工作。建立并不斷完善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分類指導制度體系;建立預算化經費劃撥制度,為順利有效實施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分類指導工作提供充裕的資金保障。加強分類指導的教師隊伍建設,構建校內外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融合創新培養機制。
參考文獻:
[1]李金華.當代大學生求職過程中需要培養的幾種意識[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6):85.
[2]朱新秤.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高教探索,2009(4):85.
[3]王超.大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培養的理論和實踐研究[J].教學研究,2016(12):297.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