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轉轉 藺宏良 羅明 閆晟煜 孫少杰

[摘? 要]混合式教學能夠融合傳統教學和在線學習的優勢,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以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拆裝課程為例,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根據混合式教學設計理念,整合課程相關的網絡教學資源,選用“景格云立方”教學平臺,設計了“課前導學、課中研學、課后拓展”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多元化考核模式對學習效果進行評測,并提供了單元教學設計的范例。本輪混合式教學的初步實踐可促進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拆裝? 景格云立方?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XZ1905);長安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300103302204,300103302203)。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混合式教學是指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與教學平臺,發揮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實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確保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筆者根據混合式教學的理念和設計思路,對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拆裝實施了混合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求促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果。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拆裝課程教學現狀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拆裝是汽車類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對學生后續的專業學習、技術能力提高影響很大,該課程學習難度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和動手操作能力。目前,該課程采用理實一體化4節課連上的教學模式,其中,前2節課以教師講授為主,后2節課以學生分組實操為主。在理論教學環節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此外,學生的差異性被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學習內容的程度就會不同,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可能在一節課內取得相同的學習效果。在實操環節,教師難以隨時關注到每個小組,不能掌握每組的操作是否規范,小組內成員分工是否明確;實操完成后,學生的能力是否提升,因不能得到有效監控,導致理實一體化教學成果不明顯。
混合式教學設計思路
1.構建知識樹
根據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拆裝課程標準,以及汽車運用與維修1+X證書制度中汽車動力與驅動系統綜合分析技術(初級)證書的技能要求和知識要求,確定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重新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樹。
以項目三“配氣機構”中的任務“氣門組的認識與拆裝”為例,對應汽車動力與驅動系統綜合分析技術模塊的工作任務“汽車動力系統檢查保養”,具體職業技能點為“氣門機構檢查保養”。按照1+X證書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識要求,學生要掌握氣門間隙的測量和調整方法,能獨立進行氣門間隙(機械式或液壓式挺桿)的檢查、測量和調整;掌握氣門組件的測量方法,可獨立完成氣門組件的檢查和測量,并確認是否正常。結合課程標準和1+X證書中的技能要求及知識要求,確定本次任務的知識點和教學目標。本任務的知識點為:氣門組的主要組成,氣門組主要組成部件的結構,氣門組的拆卸與裝配,氣門間隙的檢查與調整。本任務的教學目標為:一是知識目標,能正確描述氣門組的組成,各主要零部件的作用與結構特點;二是能力目標,能正確檢查、測量和調整氣門間隙,能正確選擇與使用工具,規范進行氣門組各零部件的拆卸與裝配;三是素質目標,讓學生樹立安全、規范的操作意識,培養學生愛崗敬業、不斷創新、精益求精的學習和工作態度。
2.學生特點分析
在課程開展前期,教師通過網絡問卷調查及面對面訪談形式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了調查。授課對象為“00”后的新時代學生,他們對網絡的依賴性較大,習慣在網絡上獲取信息,容易接受碎片化的知識,并且他們對以移動終端為媒介的學習方式較感興趣,對各種app、小程序的使用非常熟練。但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需要教師實時跟蹤監督。此外,學生的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比較反感,動手操作的意愿比較強烈,希望在課堂中以互動為主,以任務或闖關的方式學習知識。
3.教學資源的整合運用與教學平臺的選用
本門課程依托學校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資源庫開展,平臺中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專業教師拍攝完成的微課、Flash動畫、實操視頻、圖片、測試題、學生工作頁等,教師可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在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智慧職教等平臺中尋找相符的資源作為課程前期的學習準備。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拆裝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為了讓學生對操作流程和安全操作規范更加熟悉,本課程將“景格云立方”虛擬仿真軟件模擬操作與教師現場示范相結合,以解決教學難點。為了使教學過程可評、可測、可量化,前期依據考核內容對教學軟件功能進行了探索,最終選用“景格云立方”作為線上學習平臺。該平臺可實現簽到、PPT播放、視頻播放、在線測試、頭腦風暴、隨機點名、課中討論、投票、查看學生學習進度等功能。具體混合式教學設計思路見圖1。
基于混合式教學的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拆裝課程教學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課前導學階段、課中研學階段、課后拓展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及專業實操技能的提升,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考核評價。本文以“氣門組的認識與拆裝”一節為例,闡述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過程。
1.課前導學階段
(1)教師活動。在“景格云立方”平臺中發布氣門組的作用、結構、工作原理的相關視頻、動畫、圖片,及時查看學生學習情況,發布課前討論題和預習測試題(針對氣門、氣門彈簧、氣門座的結構、連接關系、作用),根據學生答題情況調整教學設計。
(2)學生活動。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在線學習并完成討論題和測試題,然后對照答案自查預習效果。
2.課中研學階段
(1)教師活動。認真聽取學生課前討論和匯報,利用云平臺數據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分析,強調本節課學習的重難點,按照“引—析—導—仿—練”的流程開展教學。“引”,連線企業導師引出故障案例,提出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析”,梳理氣門組的組成、作用、結構,通過實物及信息化手段展示其結構;“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針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個別問題單獨輔導;“仿”,在虛擬仿真軟件上進行氣門組拆裝演示;“練”,在豐田V6發動機總成上示范氣門組的拆裝及氣門間隙的測量調整過程,在學生實操時進行巡回指導。
(2)學生活動。展示課前討論結果,認真聽取教師對課前預習情況的總結。“引”,認真聽取故障現象,明確本節課學習任務;“析”,小組討論完成豐田8A發動機配氣機構圖的標注并上傳至云平臺;“導”,小組討論氣門間隙的作用、氣門磨損的原因及損壞后對發動機的影響并派代表在班級闡述;“仿”,跟著教師演示按步驟操作,在虛擬仿真軟件上完成氣門組拆裝的模擬練習;“練”,小組討論拆裝方案,分工進行氣門組的拆裝及氣門間隙的測量調整,錄制實操過程。
(3)課堂總結。學生進行小組自評和互評,并分享本節課的收獲及體會。教師對學生實操過程、課堂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
3.課后拓展階段
(1)教師活動。查看學生上傳的實操視頻,進行針對性指導并完善教師評價;連線企業導師,利用QQ群為學生講解企業中氣門組的常見故障及檢修方法;在云平臺上發布課后測試題(主觀題+客觀題);根據反饋更新教學資源和教學設計。
(2)學生活動。上傳課中錄制的實操視頻,分析操作過程并進行總結;認真聽取企業導師講解的真實故障案例,做好記錄;完成線上測試;對本次課進行評價。
4.過程性考核
整個教學過程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將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軟件智能評價、教師綜合評價、企業導師評價等有機結合。過程性考核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課前導學階段占比15%,課中研學階段占比70%,課后拓展階段占比15%。
課前導學階段的考核內容主要包括:資源學習時長、討論參與情況(60%)和課前測試(40%),由學習平臺和教師進行評分。課中研學階段的考核內容主要包括:素質考勤(出勤、學習態度等)(10%),頭腦風暴、課堂提問(20%),虛擬軟件練習情況(20%),實操練習情況(40%),小組配合情況(10%)。由學習平臺、虛擬軟件平臺、教師、學生進行評分。課后拓展階段的考核內容主要包括:課后測試(30%)和拓展任務(70%),由學習平臺、教師、企業導師進行評分。
混合式教學效果與反思
混合式教學實施期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測,已初步達到了預定的學習目標。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還有待加強,部分人在小組任務中存在“蒙混過關”的心理,實操的分組率不高,平臺的部分功能還需要完善等,盡管如此,本輪混合式教學的初步實踐為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奠定了基礎。
教學改革絕不僅僅是技術手段的改革,其核心還是在于精心做好教學設計,有序進行教學組織,有效實現教學目標,認真分析教學效果,反饋教學設計。在“教”的過程中,以教師為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深度解讀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重新梳理知識點,對教材進行重構,科學確定教學三維目標,做好線上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在“學”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度,用過程性評價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從而實現全面提升學生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譚穎思.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綜述[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8).
[2]劉穎沙,劉昭彤.疫情背景下遠程線上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食品快速檢測技術課程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20(6).
[3]郭新.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自動控制系統》課程改革[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
[4]張雯.淺析高職院校農業類課程“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以園藝植物種苗繁育課程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20(4).
[5]程美,歐陽波儀.基于SPOC教學模式的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拆裝課程教學設計研究與實踐[J].時代農機,2017(8).
[6]薛燕,陳靜,王宏.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7).
[7]史彥龍,楊淑心,華衛令,賈孝霞.基于SPOC的高職數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高等數學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18(5).
作者單位:趙轉轉? 藺宏良? 羅 明? 孫少杰?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閆晟煜? 長安大學汽車學院?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