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林海
摘 要:教育是愛的藝術。只有愛,教師才能真正地走近學生心靈。首先在學校層面上,教師適時適當的“說教”是必要的,“說教”是有作用和效果的;然后利用活動滲透教育,并且給予學生解釋說明的機會,增強溝通;再采取適當的家訪,從生活層面關心學生,主動走近學生。
關鍵詞:教育方式;師生關系;班級氛圍
教育者經常會說一句話——“走進學生心靈”,筆者認為“走進”一個人的心靈是十分困難的,不現實的。蘇霍姆林斯基說:“培養人,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心靈,看到并感覺到他的個人世界。”要做到這句話里的“了解”“看到”“感覺”,只需“走近”即可。
教育是愛的藝術。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認為“沒有感情,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以愛為出發點,把愛變成行為,向學生無限走近,美化其心靈。如何從愛出發,走近學生心靈?筆者從教20多年,與學生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師生關系逐漸變得和諧,班級氛圍也會相應得到改善。
一、“說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說教”仍然是現在學校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在學校層面上,適時適當的“說教”是必要的,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說教”是有作用和效果的。
1. 明說。對于許多法規和規則性的要求,必須明說,而且要大張旗鼓地組織學習和討論。在守紀律、講文明、愛清潔等教育上就必須要說到學生耳里,教到學生身上,這是底線要求。
2. 暗說。對于“問題學生”就要認真分析“問題”成因,“攻心”為上。比如,對部分學生在未經別人允許的前提下“拿”了別人的東西,不能輕易地下結論是“偷”,更不能在班級大張旗鼓地批評某某同學“偷”東西。遇到這樣問題,與學生個別溝通,耐心地問清楚原因,告訴他“家”和“學校”的區別,“拿”與“偷”的區別,教會他正確識別“你的”“我的”,在未經別人允許的前提下不能隨便使用別人的東西。在教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下,建立物品所有權的概念。
對于此類敏感話題,盡可能不在班會課上,也不要總是在辦公室里與學生聊天。在這樣的場合學生往往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我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找學生個別聊聊天,不經意的話語也許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用活動教育,效果更佳
(一)變教師說為學生說
如把國旗下講話變為由各班級學生輪流負責開展,同樣是說理,由學生說出來就會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又如班主任把班會課的管理權和話語權交給學生,學生知道同學的心思,由同伴說出來的“小道理”往往會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學生教育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只講宏觀的套話。比如:何謂負責,每天按時起床就是負責,遵守課堂紀律就是負責,珍惜糧食也是負責……我們要讓學生覺得他們現在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有意義的,都是指向宏大話語的。讓學生體驗到做事的快樂,體驗被肯定的快樂,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細節中得到感悟。
(二)通過活動滲透
我校在實施國家課程體系的同時,還大力開發校本實踐課程,深受學生喜愛。比如,參觀科學中心、登山、攀巖、游泳、徒步、勵志游學等,是我校嘗試“行走中的課堂”課程改革重點項目。我們把課堂從教室內搬到教室外,把學習從學校內引向學校外,打通教育邊界,利用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對學生開展體驗式教育,讓學生探索更為廣闊的未知空間。
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感受大自然,感知美好的能力。意志堅強了,品質變好了,知識面寬廣了,能力強了,方法對了……學生的文化成績將快速提升。探尋活動與文化學習的最優結合度和最佳結合點是學校努力的方向和改革的著力點。
三、讓學生有解釋說明的權利和機會
一些教師憑借個人印象或個別學生的說法就武斷地對做了錯事的學生嚴厲斥責。如果教師不給學生解釋的機會,學生就很難信任教師,這往往是個別學生“學壞”的觸發點。
一名優秀的教師要有寬容的胸懷,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在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時,不僅要讓雙方學生把話說完說透,還要調查知情者,不能讓任何一方學生受委屈。了解清楚后,找準切入點,對癥下藥,做通思想工作,讓學生既心服又口服,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好學生思想工作。
四、家訪十分必要
通訊方式日益發達,教師可以隨時通過電話同家長溝通,或約家長來校談話。筆者認為,保持適時適當的家訪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走到家里更容易接近并了解學生居家生活情形,了解家庭親子關系;看看學生的書房或臥室,就能知道他平時的生活習慣、清潔習慣;看看臥室里是玩具多還是書籍多,就知道他在家是不是愛學習。其次,到家里就有家的感覺,更容易取得學生信任,可以拉近師生間的情感距離。
家訪做得好,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前提是不能把家訪當成告狀的機會,否則師生關系更容易對立。跟家長聊什么,聊什么給孩子聽,可以事先跟家長溝通好,甚至預演一遍,讓學生產生一種“家長和老師都在關心我”的感覺。
五、從關心生活切入,更容易感動學生
我校是全寄宿制學校,在這期間學生難免會缺少一些生活物品或是學習用品,甚至生病。如果教師能從生活上關心關愛學生,往往也是走近學生很好的機會。
筆者班上有一個學生,爺爺奶奶和爸爸在香港工作和生活,孩子和媽媽在江門生活。對于孩子的學習,主要由媽媽負責照料孩子學習和生活。爸爸平時不能親自照顧孩子,又怕孩子長期跟著媽媽從而疏遠了自己,所以經常利用物質和一年中偶爾幾次的見面機會與孩子聯絡感情。媽媽平時忙于打理生意,也無暇照顧孩子。因此,該學生在學校里特別頑皮,個人生活習慣相當不好。筆者作為學生的德育導師,起初與學生聊天并不急于說服,而是經常在生活方面關心他。
當取得學生信任,走近他時,筆者再慢慢地跟他聊“媽媽的生養之恩”“媽媽負責你的生活與教育”“為人兒女要感恩”“努力學習可以改變家庭狀況”等話題。在此期間,筆者又兩次與學生的媽媽聯系與溝通。慢慢地,這個學生的眼里多了一些柔和,成績也從原來的不及格上升到中等層次。當教師成為學生的師者、長者、親人和朋友時,則更容易取得學生的信任。
六、喜歡學生喜歡的,主動走近學生
時代在變,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也在變,教育方式也需要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主動去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從學生喜歡的人事物切入,更容易打開學生的話匣子。
每當影院上映兒童題材的影片,筆者都會在第一時間去觀看,了解當下學生玩得最多、最喜歡的一些游戲,了解男生喜歡籃球還是足球,了解近期熱度最高的明星。喜歡學生喜歡的一些人事物,才能做到和學生有話說,才能在聊天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滲透,讓教育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馬卡連柯說:“教師的心應該充滿對每個他要打交道的具體的孩子的家,盡管這孩子的品質已經非常敗壞,盡管他可以給教師帶來許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師都要以自己的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教育需要愛,只有愛,教師才能真正地走近學生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