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艷 李丹丹
【摘? 要】實踐教學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教師傳授實踐技能的重要環節。通過分析高職院校與社區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平臺的動因,提出高職院校與社區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平臺的路徑,實現學校與社區雙方共享資源,共育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社區;實踐教學;路徑
引言
近年來,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增加實踐課時、培養“雙師型”教師等,實踐教學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與發展。但是學?,F有的教學資源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觀念固化、理論與實際脫節等問題仍然存在。高校和地方社區管理屬于不同的體系,二者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如何與社區合作,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本文主要探討了高職院校與社區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平臺的路徑。
1.高職院校與社區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平臺研究的動因
1.1社區公共管理的現實需要
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向前推進,原先由政府、企業包辦的社會事務,逐漸轉向了社會。同時,各類組織承接能力有限,導致我國的大量公共服務、管理工作都落實到社區。一般意義上的管理技術和管理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社區公共管理的現實需要,急需一批高水平的社區管理服務隊伍。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服務,為新興城市社區培養應用型人才,已成為時代的必然。社區管理的現實推動著地方高職院校轉型發展,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探索新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模式。
1.2高職院校傳統的實踐教學效果不佳
傳統的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主要是通過課程實習和志愿者活動來實現。但是課程實習模式,由于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時間短、經費不足、學校與社區間的合作程度不深、指導教師精力有限等因素,致使實踐教學通常是走過場,達不到實際的效果。同時,志愿者活動也具有隨機性,缺乏持續的專業指導,并不是一種長效機制,作為實踐教學來看,效果也不理想。
1.3社區與學?,F有的資源共享共建層次不高
目前,社區與學校之間的資源交流雖在進行,但是共享共建的程度并不深。一方面,學校跟社區的合作僅限于簽訂實習協議、掛牌實習基地、頂崗實習半年等形式,學校的課程也并沒有圍繞社區需求開展專業技能學習;另一方面,社區工作人員也很少進入學校課堂進行實際崗位的專業技能傳授。因此,探索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新模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已經迫在眉睫。
2.高職院校與社區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平臺的路徑分析
2.1構建服務社區的課程體系
社區貼近居民,熟悉區域內群眾的學習需求,可向高職院校提出有針對性的課程內容。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服務社區來提高自身能力,摸清區域內的產業經濟,圍繞當地產業開設一些課程。同時,學校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色,構建貼近民生的課程體系,比如“社區管理與服務”“母嬰護理”“社區養老”“家政服務與管理”“食品營養與烹飪”等。
2.2融合培養學校和社區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關系學校與社區共建實踐教學平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現有的社區公共服務與管理人員,熟悉該區域的產業特色和居民情況,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對他們進行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技術等方面的系統培訓后,聘任他們作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兼職教師,并參與到學校專業群建設的工作中來,這有助于學生掌握行業最新技術及動態。另一方面,讓高職院校教師深入社區,并對他們進行社區教育理念、方法方面的系統培訓,可以讓其更加熟悉社區。
2.3創新共建實踐教學載體
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創新實踐教學載體:一是尋找合作開發的科研項目。學校和社區聯手,以社區為出發點,在社會公共管理與服務、社區發展、地方建設等方面開展科研項目研究,服務區域經濟。二是打造“雙基地”的實踐平臺。學校和社區可以圍繞共同的項目,在學院成立社區工作實驗基地,在社區掛牌成立大學生社區工作室、社區學院等,作為實習基地。這樣,學校的實踐教學就可以在兩個基地完成,更加貼近真實的社會實踐,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順利與就業接軌。三是探索有效的教學組織??梢宰寣W生全程參與由學校和社區共同主導的社區服務工作,也可以階段性讓學生參與到社區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去,比如通過專業實踐、志愿者活動等形式,增強學生社區管理技能。
2.4健全實踐教學的機制保障
只有在辦學體制上得到保障,才能實現高職教育與社區教育的深度整合,因此,抓好共建型實踐教學建設工作,必須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制度,才能更好的規范和約束,從而實現良性發展。一是政策保障。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由政府和教育主管機關牽頭,開展學校、社區的協調工作,包括師資聘任、教學場地、政府扶持、專項撥款等。二是激勵機制。高職院校鼓勵教師參與到社區教育、社區服務中去。同時,社區也要積極配合,為學校提供實踐教學場地和資源。三是評價機制。在教學考核和評價中,要圍繞人才人才培養特點進行監控和評價,應更側重于與社區共建過程中教師實踐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效果。學校和社區雙方共同參與、共同管理、共同評價與量化考核體系。
學校與社區共建實踐教學平臺,是學校實踐教學環節的有益補充,有利于解決學校教學資源的不足。因此,探索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新模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是順應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芳.高校促進社區教育發展路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 21) : 16-19.
[2]張連緒,苑大勇.社區教育與高職教育融合互動機制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 職教論壇,2019(2):114-118.
[3]夏飛,宋秋云.首都高職院校社區化辦學模式探究——基于創建社區學院的視角[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 24) : 74-79.
基金: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校級教改研究項目“社區學院:高職院校與社區共建型實踐教學模式——以餐飲旅游專業群為例”階段成果之一(編號:SWJWJG201930)。
基金: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校級教改研究項目“基于“校政合作”社區學院建設的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課程優化研究與實踐”階段成果之一(編號:SWJWJG201914)。
作者簡介:侯海艷(1985—),女,四川廣安人,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公共管理與服務類研究。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 重慶? ? 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