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謝芳
摘 要:閱讀教學的目的并不是拘泥于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閱讀還與學生的寫作能力、語文整體能力和整體的素養以及語文的語感等相聯系,閱讀是對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提高。但是目前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文的整體水平都不容樂觀,學生在進行閱讀時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對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也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因此,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6-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75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和要求做出了一定的調整,但即便如此,仍存在一部分小學生對語文閱讀提不起興趣,閱讀數量未達到標準,進而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小學語文閱讀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感情、文學素養、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學生在有效閱讀的同時也能夠極大地擴充自身的文學知識容量,進而提升自身的創作書寫技能。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尤其注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的鍛煉,增加學生對書籍閱讀的好奇心,將被動的、任務型的閱讀轉化為主動的、能力提升型的閱讀。
一、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一)閱讀教學的教案成為一種模式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講,教案是十分重要的準備工作。但是課堂是有著無限可能性的,學生的思維方式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總是按照教案去進行的,這就導致了教案和課堂的實際情況沒有辦法進行統一整合。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都是受過專業的培訓,對于教案的編寫也是十分詳盡,教學的內容也都很充實。我在調查研究后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包括:一是教師完全按照教案的內容進行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學生的思想內容并沒有很多的關注,沒有給學生留下自主發揮的思想創作時間。二是教案的內容并沒有很完整地實施,很多情況下教師對于整堂課的節奏把握并不是很到位,這種情況時常會導致學生掌握不了課堂的主題內容。最終出現的現象和結果就是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的目標與教案的理想預期教學結果完全偏離。
(二)對于學生閱讀教學的方式過于花哨
學生對于新型的教學產品往往都存在著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多小學語文教師也利用這一點,通過一些新型的教學工具進行閱讀教學,如制作一些精美的課件、精簡的微視頻等進行閱讀教學,也有很多教師利用互聯網來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這些新穎的教學模式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新型教學工具的新鮮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很多的例子表明,學生對于新型電子產品沉迷,會出現過度依賴多媒體、短視頻等現象,這對于學生正確的學習十分地不利。語文的閱讀教學是一個情感上的共鳴教學,雖說電子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幫助學生加深印象,但是對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它會將學生的思想禁錮在一定的范圍之中,對于學生的思維邏輯發展以及提高閱讀的教學質量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鼓勵學生個性化思考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資質悟性各不相同,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對于文章閱讀的理解。所以說,應試教育導致教育工作更加偏重于考試分數,一些作答標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例如一些常規的教學問答:閱讀文章——提出思考問題——學生進行討論作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在這樣的常規互動中,學生的閱讀不夠透徹,對文章的思考不夠深入,就會局限學生的閱讀認知。而閱讀教學應當以提高學生整體閱讀思考能力為主,而非僅僅對單一問題進行解答。閱讀的個體學生在解讀文章時,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獲取具體感受,產生獨特體驗。因此,教師應當正視學生理性思辨的個性化,尊重、鼓勵他們,而非直接否定學生的一些與標準不同的想法。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時,運用“自主閱讀——引發獨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積累”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閱讀文章,閱讀中主動獲取情感體驗,引發思考,從而取得獨特感受。接著在師生、生生共同討論,平等對話中,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獲得思維啟迪,享受閱讀之樂,體驗之樂。最后師生一起總結閱讀規律與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只有尊重理解學生閱讀體驗中個性化的思考,以形成性評價替代終結性評價,才能更好地設計出適應現代化閱讀教學的辦法,以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
(二)明確教學的主體,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有明確的定位,對于學生和教師各自要扮演的角色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要保證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在整個的過程中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要保證學生可以發揮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整體的學習過程,可以讓他們有自己發揮的空間。例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整體的閱讀,提出一些與課堂教學有關的問題,就是在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了解整篇文章的結構。在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就是在幫助學生進一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引導學生逐步探索知識。同時,教師可以采用學生感興趣的說、演、畫、議,來替代教師的單一化講解,從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積極參與課堂實踐,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中,理解文章內涵,得到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保證學生是處于參與的狀態,對于知識的學習,并不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樣一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對于語文的閱讀能力提升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教師應善于為學生鋪設一片閱讀綠地,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做“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三)細化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1.細化教學內容
對于教學內容的細化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閱讀方法與技巧。一篇文章盡管有可能內容豐富,會吸引學生閱讀興趣,但受篇幅和課時的限制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全呈現在課堂上。因此,如何將文章分成十分清晰的幾部分便于學生理解,以及這些部分如何銜接等問題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篇幅較長的文章也是分主次的,不能讓學生因為文章篇幅較長逐漸失去了閱讀興趣,或是無法下手。細化教學內容其實就是將文章分塊講解,同時對相關部分做擴展。所以對于這類長篇文章的閱讀指導,就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點、大膽取舍,長文短教,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對于較長文章的分部分講解,其實就是教學生在未來考場上遇到了篇幅較長的文章怎樣分塊來看,這有利于增加學生對信息的整合與提取。只有將信息有條理地羅列,細化內容,才有利于學生對最終有效信息的提取,最終達到加強學生閱讀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能力的培養。
2.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時代的發展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著更高的要求,新課改對課外閱讀量的要求增加5%-8%,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水平提高了。部編語文新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強調“三位一體”,即“教讀——自讀——課外閱讀”。學生在教師有針對性的教讀后,學會閱讀的方法,再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去自讀,學以致用,最后達到能進行課外閱讀。小學階段,學生的時間相對空余,在完成課內學習之余,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因此,教師可以針對一些學生喜歡的閱讀題材進行推薦,可以是報刊、小說等等,讓學生在空閑的時間進行閱讀。
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的時間對學生的閱讀多做一些指導,組織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如朗讀名篇名著、好書推薦會、讀書心得交流會等。也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的圖書館進行瀏覽,引導學生嘗試各種類型和題材的書,從而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閱讀書目,保持讀書的好習慣,這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著直接的關系。不同類型和題材的書,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文章中的關鍵詞對于理解整篇文章來說有很大的作用,將一些關鍵詞摘取出來,并利用這些關鍵詞之間的聯系,會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語感的同時,也完成了閱讀從量到質的飛躍。
(四)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很多的電子信息產品都可以幫助教師進行課堂教育。利用網上的一些高品質的段子、視頻等引入學習的主題,教師可以通過輔助資料,制作一些主體明確的微視頻,幫助學生進行閱讀學習。也可以利用情景再現的模式來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在對文章進行整體的解讀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當時作者所處的年代,對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當時寫這篇文章時的心境等進行一個整體的描述,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以及這篇文章,對于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有更好的了解,對表達的情感進行更好的詮釋。信息技術的多元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走近作者,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對話與溝通,得到精神的升華。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習效果是傳統的閱讀課所不及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導致閱讀有效性的提高受到了限制,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教學方式,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優化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曾燕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8(26).
[2]張雪麗.小學語文課程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J].學周刊,2018 (15).
[3]曾紅梅.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和提升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