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嘉偉
(長江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湖北荊州 434020)
相對于一般來說的舞蹈之發展與傳播,除去現下最流行的多媒體視角下商業化的傳播與發展,以及傳統的高等院校學院派教學方式來說,我會更加傾向于舞蹈學科對于社會大眾的實際應用。譬如:1.舞蹈學科對于中、小學校舞蹈課程的開設,以及對學生們心理建設的提議;2.舞蹈學科對于居民社區中日常居民藝體生活的豐富與發展;3.舞蹈學科在公共文化場所、公共林園中的文藝建設與發展;4.舞蹈學科與各城市獨有特色的文化習俗結合的想法。
眾所周知,舞蹈是一種以人體為載體的藝術形式。
它通過一系列舞蹈動作,舞蹈隊形,動作變換等要素來傳遞信息、記錄事件與表達舞者內心的情感,它不僅需要音樂、節奏、服裝等一系列輔助道具來表達舞蹈內容,有時更加需要其他藝術形式的配合才能最好的展現所需要表達的內容。以此看來,舞蹈是一種不僅煩瑣而且復雜的藝術形式。
基此反思,我們是否可以將其簡化,讓舞蹈上層建筑的性質稍微削弱,能夠將其更好地適應于大眾,促進舞蹈學科的向下發展。
現下,國家正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提升國民身體素質,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力提倡文化自信,更有20世紀鄧小平同志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方針。所以,將舞蹈與體育、健身結合起來,綜合提升國民身體素養以及藝術內涵修養是很有必要、很有前瞻性的。
舞蹈學科現于我看來,它的情況是一種‘往高不成,往低不就’的尷尬處境,大多數的大學舞蹈學科的本、專科畢業生在畢業后都會做出其他選擇,或迫于社會的生存壓力轉行,或安于現狀坐吃老本,最后僅存的少部分專業人才,才會繼續以此為基往上追溯挖掘。
中國舞蹈學科的發展相比于國外的舞蹈學科的發展落后三百多年,雖說中國舞蹈早在遠古時期就有流傳,但是對比于外國那種從小到大的有規模,有規制的專業舞蹈學科及學校,專業舞蹈的教學與傳播來說,現下的中國舞蹈是缺少‘底蘊的’,即缺少傳播、教育途徑的。
隨著國家對于單一文化教育向多元素質教育轉變的日益重視,以及對古時非遺的挖掘與保護的重視,已有部分古老的舞蹈傳承以及舞蹈的傳播得到有效的滋養,但是這依然是不夠的,我們依舊需要努力。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我提議將舞蹈學科簡化納入中小學生必修課中是很重要的,將體育健身與舞蹈健身進行一個有效的融合與實行,對于中國現下的素質教育改良頗有裨益。且對于一些非遺舞蹈文化地區的學子來說,不僅能將地方特色文化,充分的調用起來,激活對古代文化的挖掘,這不僅能保護與發展那些即將失落的文化,更加能促進舞蹈一類的非遺文化保護,從多方面刺激學生對于文化傳承與繼后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起到了強健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作用。益處頗多,值得考慮。
在現下傳統的中小學校課程開放的情況下,舞蹈是涵蓋在音樂這個大類之下的,在中小學校新增開設一節專門的舞蹈課程,并將其區別于體育和音樂,讓這些非文化的藝體類課程真正的教起來,也是完善課程及教綱的一種良好方法。
一方面,舞蹈課程的開設可以從其他的方面更好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在學習舞蹈時,在鍛煉學生體能和柔韌度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樂感和節奏感,提升了學生們的音樂修養與藝術涵養,且最終折射出來的不僅僅是藝術的‘美’,更能促進文化課程的進步。
這一提議,對于現下中式教育下學生壓力過大、學業緊張、心理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可以起到很好的舒緩作用。孩子們在專門的舞蹈學習時間里,可以暫時放下學業的重壓,可以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下喘過一口氣來。
開設舞蹈課程并真正的實施,不僅可以從多方面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也同樣能適應素質教育改革下的發展,完善學校的教育體系,把舞蹈課程引入中小學校教育體系不僅僅只是一種簡單的藝術傳播,更是對于教育事業的一大重要完善。
再者,現下能夠適用于中小學校年齡段孩子們的舞蹈教材也是很完備的,大可引用中國舞蹈家協會考級教材,抑或是北京舞蹈學院考級教材及其他教材,來進行授課及活動開展,對于不同年齡段,不同受眾的孩子選擇相對應的難度來進行教學,并且在主干教材之外拓展其他的民族舞蹈的教學內容,讓課內外有效結合,更加豐富孩子們的知識面,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與教學樂趣的挖掘。
另一方面,針對現下的音、體、美課程經常被占用的情況,每周再加入一節舞蹈課,或許實行起來會很困難,就算是實行也會遇見諸多不便,但將藝術課程還給孩子們迫在眉睫。再言之,舞蹈及音體美課程的真正落實也是豐富孩子們的課程表,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孩子們的潛能與興趣,我們一直在追尋的,就不要再去矛盾的阻礙它。
國家曾提出大力改善國民身體素質的提議,眾地方也都積極響應,或公或私的建設了許多健身場所。且大多數的社區有配套的健身器材與設施,但器材的使用率卻很低,讓提議停留在物質上是沒有力度的。
做個不好的比喻,學校的校長給你一本書,讓你自我去摸索。即,缺少指導。
社區里的健身基本上是沒有科學基礎可言的,大多處于一個自我探索的階段,如此就很可能導致很多由于不科學鍛煉而加重的不可逆的損傷,如此一來得不償失,事與愿違。
將大眾舞蹈這樣一種新的形式引入社區的健身系統可以有效改善這一問題,也能促進舞蹈的傳播發展,拓展舞蹈新的年齡受眾,也可以有效地促使居民運動,從而緩解本科層次舞蹈教師大量失業轉業的問題,有多方的益處。
再者,由于中國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在社區中是占絕對多數的,人一老毛病就多了。舞蹈健身拉筋松骨,可以緩解許多老年常見疾病與疼痛,這樣能減輕許多的社會負擔,更好地延長老年人的壽命。易筋經所謂“筋長一寸,壽昌一年”,舞蹈動作里包含的大量拉伸動作以及健身的形式,可以在心理上給予老人信念,更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著重要的幫助與改善。
而現下社會,大多老人都是空巢老人或者孤獨老人,舞蹈這種帶有社交功能的健身形式,對于老年人的心理與交往需求可以給予的滿足與補償,能更好地形成一種“兒女在,尚可養,兒女去,朋友往”的良好氛圍。
將這種方式引入社區之后,勢必需要社區的統一管理,這對于廣場舞擾民問題的解決也能有效的解決,由社區統一管理,統一進行整合,能提高效率也提高了安全性,十分可取。
健身,是一種體育項目,可以增強力量、柔韌性,增加耐力,提高協調,控制身體各部分的能力,從而使身體達到強健的目的。
將舞蹈與大眾的健身科學地結合起來,將一系列的鍛煉動作組合起來,并且經過細心的編排,輔助以音樂,旁白解說,制作成一整套舞蹈健身的項目。在這一基礎上,再往其中磨礪入舞蹈動作,舞蹈特征,民族特色,使其內容得到升華,更具有觀賞性。真正做到內外兼修,可實用,可觀賞,賦予其更高的藝術性質,與科學性。并且,輔助以舞蹈道具,健身道具,專門服裝等,使其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靈活,更好地貼合于大眾的需求。
將這種已經編排好的舞蹈健身內容,由正規的組織,在公園、廣場、文化廣場等公共場所進行推廣與組織,營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圍,并結合本城的文化特色與地域獨有色彩,打造專屬于自己的城市新風尚,彰顯一城的人文特征。能夠更好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促進政、經、思的融合發展。
現下社會物欲橫流,人們各方面的壓力日漸陡增,為了生存被生活壓迫的喘不過氣來;從小、中、高到大學,從稚童到耄耋,從家庭到職場,人們的神經時刻緊繃,一股巨大的壓力從工作滲進心理,并隨時會作用到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孩提時,人們就被要求‘要贏在起跑線上’,到了小、中、高更是每天都被巨大的學習任務支配,成天的與課桌為伍,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心理疾病在本該天真爛漫的孩子們身上出現,令人扼腕嘆息。前文所提,將舞蹈課程加入孩子們每天排的滿滿當當的課程表中,不僅只是單純課程上的完善,舞蹈課程的真正實施才是對于孩子們真正的實處,對孩子們的心理進行釋壓。
再者,在繁重的學業下,許多孩子都會厭學逃避的,這就會導致在文化課堂上不被重視,然后導致惡性循環,孩子們開始自暴自棄、荒廢學業。反觀舞蹈這門藝術是對所有人敞開的,在舞蹈中每個人都可以去擁抱藝術,每個人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舞蹈藝術沒有對錯之分、高低之別,這是一處心靈的凈土。對于孩子們來說,就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滌蕩孩子們被學業壓迫的內心;讓孩子們的內心照進陽光,滲進微風,沾濕露水。
現實社會中,并不新穎的‘社畜’一詞代表了絕大多數人。
大學畢業后,一個有著遠大理想的青年,為了自己的生存,也隨了世俗。贍養父母,撫養子女,養活配偶,逐漸地被磨去了理想,心中的光逐漸暗淡,從而慢慢充斥社會上各色的雜質,再然后又回到蕓蕓眾生里。
試想當舞蹈走向他們,在一個休憩的片刻,讓藝術再次擠進他們暗淡的內心,當他們能夠再次不為了生活沉浸在音樂中肆意地揮灑,摒除雜亂的世俗,讓精神短暫的休憩之后,再拾起對于家人的責任,再撿起社會的壓力,邁著輕快的步子前行,心里也就逐漸有了念想,也就更好地融入了工作、融入社會,繼續砥礪著自己,日子也就有了盼頭。
僅作為一個舞蹈的學習者、傳播者,不僅得對舞蹈這一學科保持基本的尊重,更應該充分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將其反哺于社會,改變大眾對于舞蹈只是花里胡哨的刻板印象,深刻的挖掘舞蹈的價值,將藝術活力激發出來,從而營造對社會大眾的新價值,嘗試打破舞蹈僅僅只局限于上層建筑的這一尷尬境地,讓舞蹈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體驗,給大眾帶來更加實用的作用,以另一種形式觸動人們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