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黎學軍
摘 ? 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教學,應融合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比如,在相關章節中融入特定地域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內容,通過講授學生身邊事、家鄉事,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程語境中,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關鍵詞: 教學改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地方元素
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三門課程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以下簡稱“中特”課程)自2010年以來教學實踐已走過10年的歷程,圍繞該課程教學與科研展開的討論持續升溫。在教學實踐中與教學直接相關的爭論是:在教學中是更多地體現課本內容色彩還是更多地體現地域特色?我們認為,教學實踐應大方地體現地域特色,因為“個別”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只有真實存在的東西才能使人們的共產主義信仰建立在堅實的物質基礎之上,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那樣: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1](314)。
一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必須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綱領,但“在不同歷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階段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2](190)。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共同的信念,建設祖國必須以建設家鄉、建設院校所在的地區為授課的現實立腳點。這就需要在“中特”課程教學時盡可能向學子們介紹院校所在地區的具體情況,并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將隱性的地方元素轉化為帶著濃郁“身邊事”色彩的教學話語體系[3]與概念范疇。不僅是信仰教育的需要,還是課程本身的內在要求。
“中特”課程是本科與研究生階段相銜接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相對于本科階段在內容深度上有更高的要求,表現為研究生階段的教學不僅是為學子們描述一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圖畫,還要求學子們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目的、建設歷程中的困難、建設目標的實現等展開獨立思考。簡言之,在“中特”課程教學中更多的時候要“提出問題”,而不是“回答問題”,更不是直接注入,必須將“大道理”留白給學子們由他們自主思考。這要求教師致力于增強學子們的鑒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認為達到該目的較好的教學實踐方式是讓學子們有融入感和代入感[4](118)。具體來說,教師要將課本內容體現的一般性與地方建設的個別性相結合,縮小學子們心目中對課程內容的距離感,教師要“更加辯證地處理一般理論知識與個別實踐、統一性與多樣性、現代性與傳統性、集中性與分散性、全球性與地方性、政府與社會、專家與民眾、正式制度與非正式規范等之間的關系”[3]。
二
“中特”課程教學是一種明顯的動態過程,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是一個過程,不同時期的課程內容均應根據對應的時代精神設置。例如,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之后,教師必須第一時間將黨的最新精神傳遞給學子們。以下以筆者對這門課程教學的情況作為主線,具體談一談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如何透過教學形式與內容將一些具有地方元素的知識與學子們分享的。
首先,教學內容的地方色彩。筆者將根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特點建構的教學內容簡述如下:
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教學重點是了解新時代的基本特點和基本含義。筆者采取這樣的方式: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歷次“五年計劃”與筆者所在省份71年來的建設相結合進行串講,不僅談“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方位”,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處的位置[5](21),還談教師院校所在省份的建設在全國的歷史方位,讓學子們的思緒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一直“走”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從全國一盤棋的建設一直走到地方的具體建設,通過這樣的空間轉換使學生自然而然產生親近感。
其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的重點是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把握“四個偉大”的科學內涵及內在關系、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戰略安排及重大意義。筆者以“家事”作引子,從個人、家庭想要過上豐富多彩的生活所需要的初心、恒心和努力,轉而導向作為一個理想遠大的政黨的初心和使命,讓學子們有切身體會。
其三,“經濟建設”重點闡釋“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二者誰更有活力”的問題。結合課本中“引進來”的內容[5](51),在教學實踐環節中組織學生參觀地方對外經貿的成果展覽,讓學子們親身體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帶給中國及院校所在地的飛躍式變化,并在現場要求學子們分析課本內容提出的一個問題:歐美資本主義式的經濟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方式,哪一種方式更具活力?這是一個要求學子們必須弄清楚的問題,正如課本所說的:“在教學中很多同學會提出這個問題,從實踐來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大規模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這些數據大家都很清楚,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不斷加大,范圍不斷擴大,要從理論上回答這個問題。”[6]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可能出現理論上的判斷誤區。對該問題的解答,不但可以堅定學生們的共產主義信仰,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學子們通過親身體驗海外經濟體帶給他們的視覺沖擊,解答這個“循環套”問題,學生從身邊的事出發觀察現實生活的變化,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其四,“政治建設”將課本中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內容與學子們日常生活中的基層民主選舉相結合描述,這里突出的是“身邊事”的概念——不僅包括親身參與的那些事,還包括網絡輿情這些學子們每天都接觸到的事情。教師可以這樣告訴學子們:“基層群眾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5](60)政治建設的重要性講清講透之后,教師可以講述各項改革都需要穩妥推進的道理,即“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每一項重大措施的出臺,都涉及千萬人的利益,必須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既要堅定不移,又要循序漸進,必須堅持積極穩妥的方針”[7]。教師以此觀點,引導學子們確立正確對待社會生活中一些有待提升方面的態度。
其五,“文化建設”部分重點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特別要講清、講透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走出去”的問題。中華優秀文化如何成功走出去呢?教師首先要從一般性入手,告訴學子們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的幾個步驟:創新走出去的方式方法、以項目帶動、構建人類命運 共同體視域下的世界人文交流機制[8]。然后結合課程內容中的“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9](146)講,要求學子們思考地方特色文化產品如何走向世界的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首先回顧唯物史觀的一些基礎性概念,明確指出階級理念是唯物史觀的根基,主流文化產品必須體現國家意志。為照顧市場需要,地方文化產品可以進行內容的創新與表現形式的改變,也可以將地方文化產品中那些古風猶存的文化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例如,可以以女子十二樂坊樂隊為例向學子們說明:以時尚的包裝演繹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在歐美大眾中引起很大的反響。
其六,“生態文明建設”部分要講清、講透國家建設與地方建設的關系,這里的地域不再是學子所在的院校,而是他們的家鄉。首先介紹個別可能污染空氣的項目產生問題,并對學子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你的家鄉,你該怎樣辦?其次,結合國家建設與地方建設互動,以烏鎮互聯網會議為例向學子們說明二者的關系。使他們明白國家建設與地方建設的目標根本上是一致的。進一步講述習近平同志“兩山論”的重要理論內涵,讓學子們的認識水平得以提升。
具體教學過程中難免有疏漏,但只要教師時刻以學子們的“身邊事”作為教學改革的主線,在充分展現地方特色之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大敘述與唯物史觀艱深原理就更容易理解了。
其七,關于教學過程中的地域元素。本課程教學改革中可以包含以下一些院校特色,例如課程的計劃、課堂的組織、作業和活動的安排等[4](12),這些形式,體現地域色彩尤其是院校辦學特色,因為各地方院校面對不同的研究生人群。
目前,我們對“中特”課程暫時采取開卷考試的考核方式,雖然合理性受到質疑,但優點是很明顯的:可以避免某些學生的作弊現象,可以讓學子們較長時間地記憶一些課程的概念與范疇,等等。
三
地方特色既可以理解為“實”——現實生活中的那些物質事實,又可以理解為“名”——我們談論那些物質事實所使用的概念與范疇。教師不但要將實存的東西轉化為教學中使用的概念與范疇,而且要將零散的概念集合為教學的體系。即解構課本內容、理解地方特色、構建地方特色教學三個步驟的具體展開:
第一,解構課本內容,條分縷析地劃出哪些課程內容應該更多地融合地方特色。教師需要較好地處理“一般”理論與“個別”實際的關系,突出地方特色。筆者采用的方法是,教師集中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程,自身先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第二,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應進一步挖掘地方特色,并使之上升到教學所需的理論高度。第三,將編撰好的教案在教學中具體顯現,以口語化的形式將地域特色融入教學實踐中。在教學實踐中,有條件的時候要增加一些戶外體驗的時間,為學子們提供更多的親身體驗地方特色的機會,“中特”課程教學切忌空談。
重點放在地方特色上,并非忽略課程大綱的一般理論。當學子們理解個別性的重要性之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的思維上升到一般性的高度——這是“中特”課程教學中重要的“收官”環節。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姚偉.地方性知識與地方教學型大學本科教育的創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1).
[4]加里·D·芬斯特馬赫,喬納斯·F·索爾蒂斯.教學的方法[M].胡詠梅,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5]編寫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顧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第二講重點難點問題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4).
[7]王炳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第三講重點難點問題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5).
[8]周向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第四講重點難點問題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4).
[9]編寫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藝術類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JGY2020135)階段性成果。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計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