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松建
摘? 要:物理是一門研究物質運動一般規律和基本結構的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和創新能力,在高中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不容忽視。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重視,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創新,以此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其在良好環境下積極探究,主動學習,以此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促進自身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物理;核心素養;策略
一、強化引導,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在對所學內容感興趣的前提下,才會主動參與,進而促進思維發散,實現能力提升。在這一過程中,為了讓引導落到實效,要嘗試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讓其在意識引領下積極探究,提高課堂參與度。所謂“物理觀念素養”,是指學生站在物理的角度對于能量、運動、物質及其之間相互作用的相關認識,并在頭腦中對相關概念進行升華,進而掌握并深化相關概念。基于理論,在具體實施時,要突出學生主體,充分挖掘其能動性,以此驅動學生,讓其在目標牽引下深入概念學習,為后續深入探究奠定基礎。在教學“拋體運動”時,可先借助相關事件激發學生興趣,如上世紀九十年代柯受良飛躍黃河的壯舉,以此調動學生,讓其對教學內容充滿期待。隨后引入實驗,先讓其完成借助桌面上的斜槽、小球、木板、坐標紙等工具完成實驗。鑒于實驗過程較為復雜,可開展小組合作,分配任務,記錄下小球的運動軌跡。這樣一來,學生結合自身感受,通過觀察和所得數據進一步了解平拋運動的特點,以此加深對理論的認知,為深入探究奠定基礎。之后,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可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理解平拋現象,通過推導得出平拋運動的相關知識。最后,回歸現實,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平拋運動解釋飛機空投物資的現象,以此結束第一課時的學習。借助生活、歷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順利推動課堂,導入新課,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其在不斷思考中加深認知,以此深化理論學習,為后續探究奠定扎實基礎,達到預期目標。
二、加強互動,培養思維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不僅要精心設計教學,更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在這一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參與,在思考、探究中體驗建模、推理、論證及質疑的環節,以此夯實理論,促進其創新思考,在無形中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與學生積極互動,提供探究、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堂舞臺上盡情展現自己,以此加深他們對概念的理解,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例如在回顧“功”的內容時,鑒于學生初中已經學習過,具備相關經驗,教師可適當深化,借助問題情境引發思考。教師邀請班上兩位力氣差別較大的男女同學將同一重物從同一地點搬向另一個位置。在這一過程中,力氣較大的男生直接將重物搬到了目的地,而女生在這一過程中使用了不同方法,最后同樣到達了目的地。對此,可將不同方式上樓的過程形象化,提出問題:“輕功”上樓和爬樓梯上樓在做功方面有什么區別?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開展小組探究,以此激發學生求知欲,讓其在問題驅動下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嘗試使用矢量分解的方法,將這一問題靈活轉化,將這一過程分解成兩個特殊問題,運用正交分解力得出還原功的運算。這時,教師可在教室巡視,根據學情及時提供幫助,在發現有學生通過位移分解得出功的計算后,可邀請其上臺講解,重新推導過程,以此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借助問題調動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還能調動課堂,活躍氣氛,以此促進問題解決。在這一過程中,要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以此交換看法,促進其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鼓勵操作,提升能力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實踐能力。在近幾年高考中,實驗操作題所占比例很大,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將直接影響成績。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引導,在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此落實新課改目標。在這一背景下,可結合實際適當增加實驗探究活動的次數,以此提升學生素養。在實驗環節,鼓勵學生操作,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此培養探究能力,同時為復雜問題的解決奠定基礎。如在教學“向心力”內容時,可側重實驗部分,先讓學生完成教材中的向心力實驗,在其初步了解向心力定義后創設問題情境:在測量向心力的實驗過程中,你覺得其與哪些因素有關?對于這一問題,大部分學生沒有急于回答,而是先回顧實驗過程,根據數據展開思考,最終在交流中得出結論:小球的質量、線的長度、小球轉動的快慢等。對此,教師不要急于評價,而要回歸實驗,根據假設分組設計實驗,以此證明假設的正確性。
四、促進提高,發展素養
學生學科素養的提高不僅需要高效的學習,更離不開意識的滲透和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科學態度和責任的培養,以此激發學生潛力,讓其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逐步具備科學實驗的態度和社會責任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自身努力提高修養,以此落實責任培養,不斷加強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具體實施時,可選擇運用物理學史激發學生,讓其在興趣驅動下主動參與,在這一過程中體會知識的來之不易,以此萌生學科興趣。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時,避免開門見山式的傳統講解,先教給學生伽利略測量摩擦力的方法,并說明笛卡爾在他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完善,至此,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牛頓撰寫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將人類認知從傳統觀念束縛中解救出來,正式宣告牛頓第一定律的偉大誕生。這樣一來,能讓學生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過程,突出要點,讓其對教學內容充滿期待,主動參與其中,展開探究。之后,在講解“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時,也可采用相同方法,在教材基礎上適當拓展,以此作為延伸,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生結合歷史加深認知,深刻意識到科學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既能造福人類,又能危害人類。在不斷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正確看待科學的意識,內心逐步產生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其主動參與學習探究中,拓展學習,完善學生認知,幫助其構建知識體系,以此優化認知過程,讓教學達到預期目標,以此提升學生素養,促進其綜合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平.學科核心素養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落實的有效途徑[J].中學理科園地,2020,16(06):17-18+20.
[2]楊冰.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教學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33):59-60.
[3]秦國峰.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教學探究[J].教育藝術,202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