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娟 王付順 王立前
摘? 要: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挖掘不同學科和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建立有機統一的課程體系,形成全學科、全方位、全功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統一的前提和基礎。本文以河北軌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包括堅定職業理想和信念;提升職業素養;傳承“工匠精神”三個方面。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專業課教學; 思政元素
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綱要指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了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的問題。指出‘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第一因素是專業課教師。加強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層面來認識。我們要旗幟鮮明,在持續提升思政課質量的基礎上,推動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二、 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中的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過程中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隨著課程思政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挖掘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與資源顯然已經成為有效推進課程思政的先決條件。尤其是在河北軌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這樣一所具有鮮明鐵路行業特色的高職院校中,更應該結合專業課教學,把立德樹人的教育內涵融入到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在傳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兼顧職業操守和職業精神的培養。
(一)專業課教學中堅定職業理想和信念
高職院校中有部分學生高考填報志愿時對于自己所報考學校和專業不甚了解,或者是被調劑來的;還有部分學生可能是在家長的建議和推薦下選擇自己的專業。這就使得他們入學后對于自己所學專業以及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充滿困惑和迷茫,更談不上職業生涯規劃。因此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的任務不僅是要幫助學生認識專業,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培養他們對于所學專業的興趣,進而堅定其職業理想和信念。
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學應使得學生了解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利好政策和對于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期望,明確“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本專業和行業內取得卓越成績的著名校友、專家等優秀案例和事跡激發學生對于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幫助他們盡快走出理想迷失狀態,從而樹立成為行業技術型人才的職業理想和信念。通過專業課教學引導學生了解當前的社會需求并準確定位自我。在正確全面認識自身特點的基礎上探索出與自己個性特征相匹配的、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的職業理想,矯正不符合社會要求和個人條件的職業理想。
(二)專業課教學中提升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指各工作崗位人員在日常工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綜合素養,其能夠有效衡量該人員能否勝任崗位工作。[1]職業素養是學生在從事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能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良好品質。具體如職業基礎知識、職業基本技能、職業操作技能、職業習慣、職業興趣、職業責任感、職業道德觀念等。職業素養分為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指的是可以評價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隱性職業素養指的是內在的、不可評估的職業責任感、職業道德等。[2]高職院校應利用好專業課教學開展職業素養提升教育。以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為出發點,不僅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責任感等的培養。
1.明確崗位職責,增強職業責任感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參加工作前,都應熟知本專業對口的崗位職責。只有明晰自己今后所從事崗位的職責,才能進一步培養其端正的工作態度,增強工作責任心。因此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中應注重引領學生了解、熟悉本專業對口的崗位職責,增強其職業責任感。
2.融入企業文化,培養職業道德
在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及提升過程中,高職院校應加強校企合作。在專業課程理論和實踐部分更多的融入合作企業文化,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道德。
(三)專業課教學中傳承“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于聶圣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于這種精神。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引入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中明確提出,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3]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概括起來,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工匠精神”的傳承,依靠言傳身教地自然傳承,無法以文字記錄,以程序指引,它體現了舊時代師徒制度與家族傳承的歷史價值。
結合現代高職院校培養人的目標,教師應該在專業理論課和實訓課程的教學中,以身垂范。耐心專注,專業敬業;嚴謹求實,一絲不茍;注重細節,精益求精。注重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滲透傳承“工匠精神”。
總之,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的課程思政要結合院系專業和教學特點以及學生特點,不斷挖掘適合本專業本課程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日常各個專業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楊娟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模式的研究-以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為例[J].科技資訊,2020,11(38):80-82.
[2]王力平.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下促進就業競爭力的模式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8(09):44-48.
[3]魏俊飛.“大國工匠精神”引領下高職學生發展性評價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8):1-4。
作者簡介:石曉娟(1977年12月),女,籍貫: 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民族:? 漢族,學歷: 碩士研究生,職稱: 講師 ,研究方向: 心理學、教育學。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 編號:2002054? 課題名稱: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