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文學課程本身就將審美能力視作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在教育過程,要強調如何才可以真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基于對高職院校漢語言審美能力教育現狀的分析,本文指出了當前教育中的問題,并提出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真正提升,讓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知識。
關鍵詞:高職院校;漢語言;審美教育
引言: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現代漢語言,另一個是古代漢語言,都要讓學生具備相對應的審美能力,只有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得到保障時,才可參與到后續的文化交流過程。要求在學生接受教育過程,必須要對各類文學素材的使用方法以及理解模式具有全面了解,之后才可以在研究過程中實現對個人審美能力的升級。
一、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的審美教育現狀
(一)素材選用問題
在高職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中,要根據學生當前的審美能力、教育現狀和素材,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教育。在當前的工作中發現,對于現代漢語言和古代漢語文學來說,教師所選用的資源較為單一,通常情況下是在教材中的相關案例,導致學生只是了解教材中相關內容的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對于其他的各類文學作品來說,學生雖然了解了具體的研究框架,但是實際操作層面依然具有一定問題,當學生的使用方法存在缺陷時,那么就很難真正完成個人審美能力的建設工作。
(二)教學思路問題
在專業性教學思路的建設過程中,當前針對高職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過程,教師只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專業性和基礎性的知識,對審美能力教師會認為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經過大量的實踐和資料的研究,才可以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另外也含有一些教師認為,如果學生可以閱讀大量的資料,那么其審美能力自然就會產生。這兩種認知思路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果教師無法在教育過程中直接貫穿審美教育的相關工作理念和工作內容,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就很可能不具備相應的審美能力,并且審美能力無法隨著學生的自身學習和后續的文學作品閱讀過程得到升級。
(三)教育方法問題
在當前的審美能力教育過程中,實際上一些教師并不具備完善性的了解,即對于如何才能提高審美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包含何種內容,教師本身就缺乏了解,顯然無法針對個人的經驗直接傳遞給學生。此外一些教師在長期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過程中,未能實現西方文化思想和中國文化思想、古代文化思想和現代文化思想之間的融合,這就導致從取得的結果上來看,學生通常情況下只能自行摸索漢語言文學審美能力,教師在該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較為有限。
二、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的審美教育方法
(一)資料選擇方法
資料的選擇過程中,教師無論是對于現代漢語文學作品還是古代漢語言文學作品,都要從中發掘出具有文化表征意味的內容,同時通過使用其他的輔助性手段向學生展現其中所存在的美感,從而要讓學生具備審美能力。選擇的資料本身就必須要具備較高的質量,比如在古代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選擇過程中,教師選擇了蘇東坡和岳飛創作的兩首《滿江紅》詞牌名的詞,蘇東坡創作的內容是“憂喜相尋,風雨過,一江春綠,巫峽夢······君不見《周南》歌《漢廣》,天教夫子休喬木,變相將,左手抱琴書,云間宿”,此時展現這一作品之后,向學生說明其中所包含的作者心理狀態、作者的本身所處境遇、整首詞中所含有的韻律信息等,當然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直接查找《滿江紅》詞牌名所對應的曲調,之后將曲調在課堂上直接向學生展現,此時學生在了解了蘇東坡創作的內容之后,直接和相對應的曲調進行對接,當此時就真正意識到古代所存在的音律,而之后在學生了解這類信息時,可以直接讓學生分析岳飛所創作的詞,為“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兮······朝天闕”,此時讓學生更加理解詞牌名和詩詞的音律關系。
(二)教育方法選用
在教育方法的確定過程,教師可以在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育體系下,直接在其中加入一些特殊研究項目,即所謂的審美分析,要求所有的學生在參與到日常性的學習和研究過程,要主動分析當前所有信息展現的信息美感和美感表現方法。比如在教師發布了教育資料后,讓學生進行閱讀并且分析,該文章和相關資料內的本身文學知識,讓學生增進對各類基礎性知識的理解,之后教師要增加一個探索性問題,讓學生分析發放的資料是否具有高質量,或者直接說明學生從中發掘出的美感。比如對于現代漢語言教學,教師可以直接向學生投放《駱駝祥子》中的描寫片段,如“七月十五那天,天熱的好像下的火······”,教師提出的問題是:“通過這一段環境描寫,可以直接感受到當前天氣的炎熱情況,那么如此繪聲繪色的描寫,是否就意味著這一段具有美感?”,此時甚至可以讓學生進行辯論或者討論并給出結果。
(三)教育成果跟蹤
在教育成果的跟蹤過程中,要根據當前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以及知識理解情況,分析后續方法,在得到審美信息后,讓學生在資料分析中根據了解到的相關信息學習。另外對學生來說,審美需要成為一個潛在性,或者無需刻意關注的素養,教師需要讓學生建立思維模式。比如通過討論、辯論方法,直接分析某一種內容中相關信息和資源為何具備美感,以及學生在該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審美能力,并在得到了這類信息后,向學生提供類型相似的資料,當然也允許學生主動查詢資料,在學生得到了專業信息后,可以將當前已經把握的分析思路,可在大量閱讀后進一步加深印象,此時就讓學生潛意識內的審美能力以及學生理解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結論: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過程中,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資料選擇問題、教育方法問題等,這類問題的存在都會導致學生的實際知識掌握情況較差。在教育方法的選擇過程,需要實現對各類資料的查詢、具體教育方法的選擇以及教育體系的配置,以提高對學生的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彭春紅.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11):124-125.
[2]羅玲.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思考[J].參花(下),2020(10):73-74.
作者簡介:張曉晨,1986年4月,女,安徽阜陽人,本科,助教,漢語言文學古代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