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潤馨
摘 要:“以文帶文”的閱讀模式,類似于主題閱讀,是讓學生結合課文,延伸閱讀幾篇與課文相關的內容。方法是課文精讀,“帶文”也就是延伸的文章略讀,再進行分析、比較,觀察它們的異同,讓學生學習此類文章的寫作方法、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以文帶文”;小學高年段;閱讀;能力提升
在全民素質教育背景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但是對學生語文學習的要求,更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但是之前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太注重學生的成績,忽略了素質、能力、品質、人文的教育,對于課文的教學太過單一,教學中只盯著一篇課文,忽略了教學過程中的拓展性,也忽略了對學生拓展性學習和閱讀能力的培養。事實證明,這種語文教學方法,不但束縛了學生的思路、想象力,而且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以及遷移能力的培養,雖然能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但是意義狹隘,思路不暢通,導致學生的學習枯燥、乏味,他們學習范圍有限,見識增長、知識積累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制約了學生對語文的深入學習。而“以文帶文”要求,老師給學生教一篇課文的同時,讓學生閱讀幾篇與課文相關的內容,能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拓展其思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實現更豐富、更飽滿、更有質量的語文教學目標。所以,本文談談“以文帶文”在小學高年段閱讀能力提升中的實踐策略,與大家分享。
一、應用遷移法,提高學生對方法的運用能力
小學語文老師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一直想實施以點帶面的閱讀方法,使學生的閱讀內容更豐富,思路更開闊。但是由于固有教學思想的限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老師只能以一篇課文為中心進行閱讀教學,不管課文的結構、描寫的手法,都是以某一篇課文為例,學生的閱讀方法、思路就非常局限。而在“以文帶文”的教學模式下,老師的思路不但變得靈活、開闊,學生的思路也會隨之改變,方法也會隨之豐富,如,遷移法的運用,也是學生閱讀能力、學習能力的一種表現。比如,在教學《自然之道》時,老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方法,如,在什么時間、寫了一件什么事,什么人物,還有地點、結果、道理等,以這些要素為中心,繪制思維導圖,能讓學生高效閱讀,抓住重點,進而引導學生遷移運用這種思維導圖的方法,如閱讀《故鄉的蘆葦》《蛇與莊稼》《“打掃”森林》等,不但能豐富學生思想,而且能讓其掌握類似文章的閱讀方法,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種提升。
二、通過比較,提高學生閱讀的分析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發現不是學生沒有閱讀,他們是進行除了課本以外的閱讀,但是閱讀效果不好,收獲不大,不管是低、中段的學生,還是高年級段的學生都是一樣的。究其原因,沒有掌握方法。得法是教與學的保證,方法不對費時費力,而且效率甚微。“以文帶文”的教學模式,就是既要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豐富內容,又要讓學生從主文與輔文中,通過精讀與粗讀或略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在閱讀中的分析能力。比如,《刷子李》的學習目標,就是感受人物,學習人物描寫的細節,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人物寫活的。為了讓學生掌握人物描寫特點、結構等,老師可以在精讀《刷子李》的基礎上,再粗讀《臨死前的嚴監生》《小嘎子與胖墩比賽摔跤》,也可以再讀讀拓展閱讀配套上《我的老師》《蘇七塊》等,通過對課文中對人物細節描寫的觀察、比較,分析不同作家筆下的人物,學習不同的人物寫法的精妙之處、獨到之處等。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比較的閱讀能力,又能讓學生掌握人物作文的寫法,使他們的作文走出流水賬式的記錄。
三、內容拓展,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
“以文帶文”的閱讀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分析、觀察、對比等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還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充實學生的思想,使他們對學習價值的認識不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的。讓他們知道在“以文帶文”的閱讀教學中,他們學到的不只是方法、能力,還有知識的積累、情懷的培養和興趣的養成以及增長課本中能滿足的一些見識。比如,《太陽》一文的學習,老師要借助這篇具有科學知識的課文,給學生拓展一些具有科學性,含有科學知識的相關閱讀,如《月亮的自述》《神秘的金星》等。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要學習方法,還要積累科學知識,發揮“以文帶文”學習的最大意義,推動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
總之,在新時代素質教育背景下,“以文帶文”是語文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它既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開闊學生視野,又能增長學生見識,讓學生掌握更多、更豐富、靈活的閱讀方法,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愛仙.教材中非連續性文本的有效閱讀[J].新課程(中旬刊),2017(9):8,10.
[2]王莉萍.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研究[J].課外語文,2018(3):107.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以文帶文”模式提升小學高年段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
課題立項號:GS[2019]GHB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