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萍
摘 要:課堂教學語言“是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備手段,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工具”。教師課堂語言是否合理有效決定著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小學低段語文課是學生形成正確漢語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語言存在諸多問題。將結合課堂事例,總結問題,探究方法。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課;教師課堂語言;問題研究
筆者通過個人教學及聽課經歷發現,小學低段語文教師對課堂教學語言的認識較匱乏,影響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現結合教學實踐進行探究。
一、教師課堂語言難度與低段學生認知理解水平不符
1.教師語言難度高于學生認知理解水平
小學教師,尤其低段教師常說,學生聽不懂老師的話,其根本原因是教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語言難度超過了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提出: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學工作。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語言積累量,根據學生水平簡化教學語言,避免用過于高級的詞句。
2.教師課堂語言缺乏發展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社會經驗不斷增加,認知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一二年級雖然是同一個階段,卻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具有發展性。實際上,很多教師經常忽略掉這點,課堂語言難度停留在一個水平,缺乏變化。
二、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表達存在的問題
1.語音、語法的規范性不足
小學低段正是學生形成標準漢語的關鍵期,語文教師應該教授學生標準拼音、詞句、語法,糾正學生的語言錯誤。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對自己課堂語言的正確性重視不足,備課也不充分,對于模糊的語音語法不經確定,隨意表達。甚至有的教師語言前后不一,讓學生產生混亂。
2.聲音缺乏變化
教師在課堂上常常忽略語言的語調、響度、語速,導致40分鐘課堂缺乏生動性和起伏變化,節奏單一。教師語調平淡,課堂氣氛會比較沉悶;過于激昂,又易讓學生感到疲憊。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輕重音的變化,突出重點信息。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說,教師的語速也是關鍵,過快會影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接收,過慢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小學階段平均每分鐘150字左右適宜,低段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調整。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提高聲音響度或者拉長聲音,提醒學生集中注意。
三、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形式存在的問題
1.導入語單一
課堂導入語是指教師用來引發學生興趣并開始課文講授的一種教學方式,形式多樣。實際課堂中,教師常重復使用單一的導入方式,使學生感到乏味。其實,語文課堂具有抒情性和藝術性,導入上可以有更多可選擇的空間。比如,寫景古詩,教師可以展示相關圖片或視頻,以優美的語言描繪情景烘托氛圍。也可根據低段學生的特點,采用游戲的方式導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
2.過渡語生硬
課堂教學過渡語是指用于課堂上下承接性的語言。課堂中大多使用直接過渡的方式,如本課的生字我們學完了,下面我們學習課文。雖然明確簡潔,但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教師可以選擇更生動的過渡語,貼近學生特點,如我們送走了生字寶寶,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尋找新的寶藏。
3.提問語設計失當
提問語是推進教學、促進學生思考、加深理解的教學語言。而許多教師卻不善于設計提問語,經常提出無效問題,或者提問質量不高,難度不當等。比如,教師常問“是嗎、對嗎”等問題,更像教師自問自答,對教學沒有作用。如果要確定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利用練習題直接檢查更有效果。問題設置的質量也非常重要,高質量的問題,可以誘發學生思考,推動教學發展;而隨意性的滿堂問,只是表面上熱鬧。另外,問題應該照顧大部分學生的水平,難易適當。如果問題過難,沒人能回答,或者只有極少學生能回答,提問也沒有效果。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應該提前精心設計,明確提問目的,選擇恰當時機。
4.評價語缺乏策略
課堂教學評價語是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的語言。課堂評價語存在以下問題:教師評價語角度單一,針對性不強,缺少啟發性。
通過聽課發現,教師評價多從知識、方法入手,忽略了學生的能力、情感、價值觀。如學生結合生活常識識字,教師只單一評價識字方法。其實,還可以評價學生具有善于觀察生活的能力。課堂上教師經常使用“嗯、對、不對、好”等簡單隨意的評價,針對性不強。教師的評價要讓學生有所收獲,評價語必須具體。如果學生在認識“街”時說:“街”字字形像人在很多土的路上行走。教師可以具體評價學生“對字形觀察仔細,大膽想象”。教師還常忽略評價語的啟發作用,只評價,不引導。教師需要通過評價引導學生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如學生回答“()的柳條”時,通常會在顏色、形狀方面回答,教師想要引導學生開拓思維,可以這樣評價:你讓我們看到了柳條安靜時的樣子,如果柳條動起來呢?
四、總結
教師課堂語言是教學的主要呈現和實現方式,教師應當重視,規范自己的語音語法,給學生正確示范。注意語言節奏、語調、響度等方面的變化,有效地發揮語言的作用。語言表達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并注意語言的發展性。在導入、過渡、提問、評價等方面認真斟酌設計,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潘文杰,尚雪嬌.論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藝術美[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韋志成.教學語言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