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潔瓊
摘 要:相對于傳統的教育方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成為新課標背景下的培養要求,由此帶來的教師角色的定位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由原來的絕對權威向學生學習、成長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轉變,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意識和能力。這既是對學生的新要求,更是對教師的新挑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予以落實。
關鍵詞:初中歷史;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育的目標聚焦在知識的傳授與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進入新時代,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中學生,要在歷史學科中學習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國的抗戰史、發展史、改革史和黨史,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探尋社會發展規律和當今社會發展的美好未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肩負這一重任的必要素質。
一、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對于初中生來說,正處于人生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對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也是激發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動力。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動學習的,多是“我講你聽”的狀態,學生的獨立思維受到抑制,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對知識的反應,在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上沒有結合中學生的實際特點來開展教學[1]。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要的任務就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使他們作為課堂主體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比如,在學習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教師可以以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為切入點,以故事敘述的方式追溯建黨當日的會議時間、地點、人物及特殊的故事情節。當然,在課程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擴展閱讀,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同學們,下節課將對我們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進行講解,作為百年大黨,當年成立前后到底發生了什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呢?上課之前,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分享,并根據分享效果為所在的小組加分。”這樣就可以順利地開展教學,并且在課堂的擴展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此外,小組式的學習模式也能很好地培養班級整體的學習能力。
二、立足教材深挖歷史,建立生動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重要的歷史節點所包含的歷史元素是極其豐富的,歷史的教學手段也不是單一的,圍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行思考,讓學生在“深一層”的歷史探索中培養自身的學習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的運用在中學教學過程中逐漸普及,也是營造歷史場景、再現歷史事件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通過視覺化的方式擴展學生的思維[2]。
比如,在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時,教師可以通過影視化的方式將這一歷史事件進行再現,當然這也包括鴉片給當時的人們所帶來的危害,讓學生通過林則徐虎門銷煙來理解當今社會禁止毒品的緣由。由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不斷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認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中,要注重課堂的擴展,讓學生在擴展中豐富知識、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比如,在學習虎門銷煙時,教師可以將銷煙前后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狀況向學生講述、呈現,或者由學生分享自己知曉的歷史,這不僅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了解其對我國近代社會造成的影響和對我國整個歷史發展的影響,從而形成系統的學科思維,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運用歷史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拓展想象空間,積極鼓勵學生自主思考
中學生對未來、對歷史充滿想象,特別是對不復存在的歷史更是如此。教師要把握學生這一特點來引導其發揮想象力,嘗試建立自己的獨立思維能力,以便能夠形成自主意識的同時,和教師分享過程中糾正自己的歷史觀、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實事求是、理性思維的特點。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學生為主體,營造一個平等交流的環境,注重運用生活化的語言而非專業的歷史語言,增加教師魅力的同時,打破固有的、傳統的師生關系。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對學生的言論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慎重、全面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學生的觀點,對的要加以鼓勵,錯的要循序漸進地引導,保持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對于不積極的學生,教師要采取分門別類的方法進行針對性教學,并且采取包括微課堂、小組學習、課堂活動等方式來豐富課堂教學。
總之,初中歷史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階段,也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歷史學科中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重要學科,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和創新舉措。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重任將更加艱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大步向我們走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則是這個偉大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力量,需要中學階段的教師加以學習、實踐。
參考文獻:
[1]秦川.芻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 家長,2019(36):137.
[2]馬建元.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9(6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