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開發區中心校 徐 露
小學數學教師要適應新課程下小學數學分層異步的教學策略,善于利用學生個體分層、教學目標分層、課后作業分層的方式來進行數學教學,使小學生能夠在分層學習中找到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更加熱衷于學習數學,最終使學生在數學學科上實現較大的突破。
小學數學教師應嘗試改變教學方法,在進行數學教學前,教師要對學生的整體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對學生采用個體分層的方式,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使學生能夠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進行學習,最終有所進步。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圓錐和圓柱”這一內容時,可以在進行數學教學之前制作不同深度的學習視頻,分別包括內容完善的和需要學生自主填空的表格。(如下圖)


教師再依據學生之前在數學課堂上的活躍程度、回答問題的準確度、學生的意愿等對學生進行分層,然后有針對性地播放屬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視頻。讓基礎最差的學生首先觀看最基礎的視頻,之后課件總結對比出圓錐、圓柱的底面、高和側面的特點,基礎好的學生則需要自己根據課件內容填空,總結出知識點。通過這種對學生個體分層的方法,可以顧及多數同學,實現因材施教。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然后依據設定的教學目標來進行分層異步教學。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以讓其掌握牢固教材中的基礎知識為教學目標;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以讓其學習到更多的拓展知識、掌握較多的做題技巧等為目標。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依據實際情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教師在講解《多邊形的面積》這節內容的時候,首先,可以讓基礎較弱的學生回答之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看看大家還記得有哪些種類,并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寫出計算這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方法,然后再引入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數學教師可先出示多媒體課件,在課件上有10種不同的圖形,它們都是畫在相同的方格底板上,之后詢問學生:“你們能找到兩個面積完全相等的圖形嗎?”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把目標定在數方格、平移、旋轉等比較簡單的方法上,而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拓展“出入相補”原理,根據圖形分割移補的過程來驗算。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后作業的布置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作業的完成度等進行分層。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同時,鞏固自己在課上所學的概念;對一些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讓他們在做題的同時學會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拓寬知識面,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四則混合運算”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讓這些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四則運算,例如:3840-(103+17)×25=_、3840-103+17×25=_、108-28×55=_、(108-28)×55=_等;而對于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在進行基礎練習之后練習一些探究性、擴展性的題目,例如:3516×18-208×36=_、204÷3+396÷3=_ 。前面的算式考查的是乘法分配律,關鍵在于發現18和36之間的關系,即3516×18-208×36=3516×18-208×2×18=3516×18-416×18,進而計算出結果。通過作業分層的方法,可以讓不同學生都能夠有效完成作業,從而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綜上所述,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分層異步教學策略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將這一教學方法運用到平常的教學當中,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