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則敏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的生活化素材,來源于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利用這些方面的素材進行導入環節中的教學,能夠引發學生興趣、觸動心靈產生感染力、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生活化素材;導入教學;道德與法治;興趣;效果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猶如電視節目的引子,好的導入教學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情境中。重視《道德與法治》課導入這個第一教學環節,會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有效。同時,《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是“以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的。”注重運用生活化素材進行導入教學,更能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性質和特點。選取來源于學生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生活化素材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的導入教學,會使課堂教學更加真實可信,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動力。本文主要談談在《道德與法治》課導入教學環節中如何選取和運用生活化素材以及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要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生活化素材
《課程標準》明確了本課程的性質:“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要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并將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與初中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與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的掌握融為一體。”所以,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導入教學環節中選取的生活化素材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具體就是要選取與初中學生緊密聯系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的生活化素材。只有選取這些學生熟悉的生活化素材,才會可信可親引發興趣、才會觸動心靈產生感染力、才會使導入教學更加精彩,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愛在家人間》的教學時,筆者選取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方面的素材。筆者預先布置學生翻閱自己和家人的照片,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幾張,拿到班上展示,并讓學生代表談談感受。于是,學生積極響應,興致勃勃,順理成章地進入新課“體味親情”學習。這樣,利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家庭生活素材進行導入教學,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新課《愛在家人間》的學習就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對于進入叛逆期的初中學生來說,回憶溫馨幸福的家庭生活,體味親情,感受親人的愛,會觸動心靈產生對家人割舍不斷的情感,有利于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教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我與集體共成長”這一課時,筆者的導入是選取學生熟悉的學校生活方面的素材。筆者提出的導入問題是:(1)本學期,你為班集體做了些什么?(2)你自己覺得做的效果怎樣?學生通過思考,小組討論,派代表對問題進行逐一的回答。這些事情是學生自己在學校、在班級親身經歷做過的,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他們個個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興致勃勃。于是,筆者不失時機地提出:集體,需要我們共建,需要我們每個人盡責。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建設良好的班集體呢?這樣,導入新課《我與集體共成長》。學校生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選取學生熟悉的學校生活內容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導入教學的素材,能夠激發興趣,增強感染力。同時,對于正處于身心發育重要時期的初中學生來說,有利于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當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的課題可以選取社會生活方面的素材。比如,教學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中“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基本經濟制度”等課題時,筆者就選取社會生活方面的素材進行導入教學,具體做法在下面內容進行說明。
二、圍繞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選取生活化素材
課堂教學的一切教學活動、教學環節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進行,通過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實現教學目標。《道德與法治》課的導入教學素材,同樣必須圍繞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進行選取。例如,教學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這個課題時,筆者選取本地區的社會生活方面的素材進行導入教學。具體內容是:海陵灣大橋建設途經麻禮村,村民積極配合拆遷忘小家顧大家的事跡。在導入教學時,筆者首先展示幾組有關村民拆遷及大橋工地建設情況的圖片。再讓學生思考:你怎么看待這些村民的行為?然后進行點撥導入: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緊密相連,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國家富強,人民才能安居樂業。這節課我們學習理解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明確“國家利益至上”的道理。接著,展示課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這樣,通過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素材進行導入教學,有效地突出“國家利益至上”這個課題,突破“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緊密相連,從根本上是一致的”“要著眼長遠、顧全大局,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等這些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當然,社會生活方面的素材也是十分豐富的,必須選取學生熟悉的內容。因為,熟悉的教學素材,學生會產生親切感,激發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導入素材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這種主次關系,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運用生活化素材
生活化素材十分豐富,蘊涵著不同的道理,有的顯淺,學生一下子就明白;有的比較深奧,需要深入分析,挖掘出現象背后的本質。運用生活化素材進行導入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進行選取,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激發興趣,提高學習動力。例如,教學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基本經濟制度”這個課題時,用了“眾志成誠,馳援湖北抗疫” 的材料作為導入素材。首先展示幾組材料:(1)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率領團隊出征湖北,科研攻關短時間甄別出病原體。各省市及解放軍醫療隊達兩萬人分批增援湖北抗疫,體現出“最美逆行者” 形象;(2)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及方艙醫院短時間建成,并高質量投入運營;(3)全國各地各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各界捐款捐物,防控物資及時運到湖北疫區。這些材料表現出的是“眾志成誠,馳援湖北抗疫” 的現象,至于為什么在這么短的時間能動員這么大的力量進行防控并取得階段性勝利這個本質問題,很多學生由于能力的局限就不能準確地認知。在運用這個素材時,必須認真分析,理解我國制度的優勢,讓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新課《基本經濟制度》的學習,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這里所談的生活化素材主要來源于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用它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導入環節的教學,能夠激發興趣,增強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果。但是,我們在運用的時候還要注意如下一些問題:(1)在運用生活化素材進行導入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與新課的關系。導入環節的教學,是為新課服務的,要做到“短”“精”“準”。也就是,使用的時間要“短”,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選取的材料要“精”,不要糾纏不清,喧賓奪主;提取的素材要“準”,能夠圍繞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2)選取的生活化素材,是學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要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放手由學生自己發掘素材,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綜合素養。(3)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要掌握新科技、新知識,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提取生活化素材,不但要使導入素材蘊涵哲理、產生懸念、激發興趣,更要使整個教學過程精彩紛呈、啟迪人生、效果顯著。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研究課題“道法課生活化導入的實踐性研究”(課題批準號:2019YQJK37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