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艷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作為將來要走出國門的新時代學生,不僅自己需要了解和學習,更肩負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任。針對國際中學的語文教學現狀,筆者大膽嘗試、積極探索,以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為教授內容,取得了初步成效。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語文;傳承;實踐
一、什么是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二、語文學科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現狀
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它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作為語文教師有義務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殊功能,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光大。
在國際中學的教學體系中,語文教學一直處于尷尬的位置——最大的“小學科”。作為一所國際高中,英語是特色,是“龍頭”,數學是亮點,理化是支柱,語文的陣地正在被蠶食。面對語文肩負的繼往開來、傳承中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和現實的無奈,或多或少會有些拳腳無法施展的失落。幾年前,我校招收了第一屆CIS班,筆者很榮幸成為這個班級唯一的中方課程教師,每周三節課時,沒有教學大綱,沒有課本,沒有任何可參考的資料……接下這個艱巨的任務后,筆者對“教什么”“怎么教”思考了很久,也查詢了不少國際高中語文課的教學模式,但是很遺憾,幾乎所有這類高中的語文課和普通高中沒什么兩樣,借鑒意義不大。面對這樣的局面,筆者只能自己大膽嘗試、積極探索。
三、國際中學語文學科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探索與實踐
筆者想到我們的學生最終都是要出國的,以后都不會再有學習中文的機會,而他們十來年的語文學習,也大都是應試教育,致力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并不能真正學到語文的精髓,在傳揚傳統文化方面,所給予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更少之又少?;谶@個現狀,聯系教學現實,筆者選定了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交叉教學內容,經過這幾年的嘗試與實踐,也小有收獲。
(一) 中國文學的學習
語文教學不管是語文基礎知識或基本能力的教學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都是在一個教學過程中完成的,它所有要傳授的內容和知識,都是前人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因此,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傳授傳統文化。關于中國文學的教授,筆者的思路是:從先秦文學講起,再到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遼金文學、元明清文學,然后是近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按照文學史的發展順序,每個部分的經典書籍再挑選經典篇目精講細讀。經過近六年的嘗試、摸索與實踐,現在已經形成系統的教與學體系,包括講義、教學設計、課件、學案、測驗卷等,非常系統、完備。
(二)中國文化的學習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異彩紛呈、獨具特色,筆者目前已經進行的教學內容有以下幾個部分:
1.節日文化
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節日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首先筆者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分小組用PPT和視頻的形式介紹這些大小節日的由來和習俗,然后再選取一些相關詩歌讓學生賞讀,部分節日還要求學生寫作文和手抄報。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提升傳統文化素養,而且使學生積累了寶貴的寫作素材。
2.建筑文化
中國建筑是中華文化中最具獨特魅力的部分,是中華文化的標志和象征。筆者重點講解了故宮、布達拉宮、莫高窟和客家土樓,這些建筑既有皇家宅院,也有普通民居,既有廟宇也有園林。講“故宮”時結合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世界遺產在中國》,從故宮的建筑、館藏文物,從皇宮到博物院的發展歷程,再講述歷史人物、事件和宮廷生活。講解“莫高窟”時,因為筆者親自去過,給學生滾動播放相片,讓學生從建筑、石刻、壁畫、彩塑等方面,了解了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至于布達拉宮和客家土樓,筆者都親身去看過感受過,介紹和講解更加胸有成竹、隨手拈來。結合自己的旅游經歷,還給學生介紹了客家、納西族、白族、藏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的房屋建筑風格和文化內涵。
3.風俗文化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多樣,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可以說是千差萬別。于是筆者就從學生最感興趣的飲食文化講起,從“茹毛飲血”開始講飲食發展歷史,從八大菜系讓學生了解地域口味差異,從現今的飲食習慣感受南北方的大融合,以及飲的“茶”和“酒”的相關知識,并播放《舌尖上的中國》引導學生感受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至于民族服飾和傳統禮儀的教學,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在教授“民族服飾”時不僅給他們欣賞各個民族服飾的色彩紛繁,也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基于生存環境、習俗文化等的差異,其服飾的發展變化。另外還教學了“死亡與埋葬”和“禮儀文化”,也不一定是一個專題,有時候僅僅是一個話題,放手讓學生去找資料,然后在課堂輪流介紹,其他人補充,大多數學生都做的不錯。
4.宗教文化
宗教是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文化,要正確對待、尊重他人信仰。筆者去到西藏,看到小到五六歲、大到七八十歲的藏民圍著大昭寺在八廓街虔誠的叩拜,有的甚至還帶著鍋碗瓢盆和小推車;在大理,筆者看到家家戶戶都在堂屋的樓上設有祭祖靈臺,供奉歷代祖先牌位,每天晨昏全家依次跪拜……外人真的無法理解他們的舉動,筆者通過親身的感受,給學生講了兩節課的“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的由來、創始人、教義等。正好班上有一個學生全家信佛教,通過她的介紹,筆者和其他學生對佛教有了更深的了解,這兩節課也算是給沒有信仰的學生掃了盲。
5.綜合國粹
國粹指一個國家固有文化中的精華,在中國,指的是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獨特內涵的深受許多時代的人們歡迎的文化遺產,如:京劇、國畫、武術等。目前我們已經進行的課程有書畫、京劇、姓氏、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對聯等。作為一個日后要出國的學生,不僅自己需要了解和學習,更肩負著把中國國粹傳揚到海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重任,這些知識的學習,既是成功地開展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大趨勢下文化互補與融合的時代需求。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文化有著巨大的價值,我們要善于挖掘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努力,需要每個學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關注和努力,只有這樣,中華傳統文化才會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