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匯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模塊,不斷探究相關的教學方法是提升其教學成效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文先對全身反應法進行了概述,接著分析了全身反應法(TPR)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應用的意義,最后提出了全身反應法(TPR)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全身反應法;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馬威,新沂市北京路小學。
前言
對于小學生而言,想要學好英語,就需要先過詞匯這一關,即需要掌握一定數量的單詞,熟練掌握單詞的詞義和讀法等。鑒于詞匯教學對于小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英語教師應當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探究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實施詞匯教學,提升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實效性。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跟讀教學法、愉快教學法、全身反應法等新型教學方法被廣泛運用到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給詞匯教學帶來了活力。其中,全身反應法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為了給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經驗借鑒,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對全身反應法(TPR)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究。
一、全身反應法(TPR)的概述
20世紀60年代初期,詹姆士·阿歇爾(James Asher)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提出了“全身反應法”這種教學方法。全身反應法,就是TPR教學法,這種兒童英語教學方法的實質是將語言和行為相結合,使個體習得英語這門語言。
由于這種全身反應法的提出者是一位心理學教授和統計學教授,所以全身反應法的理論基礎與心理學理論有一定的相關性。詹姆士·阿歇爾認為,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與成人習得外語的過程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全身反應法的理論根基之一就是發展心理學。同時,該教學法的另一理論根基是心理學中“記憶痕跡”理論。“記憶痕跡”理論指出,聯想和回憶是否順暢取決于個體的記憶是否經常或者強烈,而肢體活動是回憶的要素之一。簡言之,“痕跡”活動是個體記憶的基點。此外,該教學法也借用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些觀點。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情感因素在外語學習中有重要作用,因而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要運用具有游戲性質的方法為個體提供可理解的輸入,減輕其心理負擔。從上述提及的全身反應法的理論根基來看,全身反應法是一種適應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帶有游戲性質,注重運用祈使句的形式表達,使個體學會用語言進行反應的英語教學法。該教學法強調“理解”是第一步,“開口”是第二步。
二、全身反應法(TPR)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詞匯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基礎模塊,詞匯教學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讓小學生理解詞匯的含義,從而運用詞匯。在了解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目的和全身反應法的理論根基之后,將全身反應法運用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具有現實意義。以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其應用的現實意義具體包含以下兩點:第一,能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小學生普遍活潑,重復地抄寫單詞和機械地跟讀,容易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運用全身反應法,強調通過互動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英語詞匯。其間,詞匯的呈現變成了肢體的動作,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這樣的方式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需求和年齡特點,可以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第二,能夠獲取較好的教學效果。據不完全統計,小學生畢業時的英語詞匯量需達到500至700個左右。而英語詞匯教學實踐中運用全身反應法,就是讓學生邊實踐邊學到很多詞匯與語言結構,最終使他們認識英語詞匯、掌握英語詞匯。全身反應法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將其應用在英語詞匯教學中,能減少小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只聽不說”的沉默期,這樣一來,小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效果也會更好,能夠達到“學得快、背得快、記得牢”的目標。
三、全身反應法(TPR)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以生動的表演進行英語動詞教學。動詞在小學英語詞匯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它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存在、變化的一類詞。生動的表演是全身反應法的一種具體教學手段,是小學生進行聽力理解的一種有效途徑,便于為其進行語言輸出做好準備。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較強,根據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在實際的詞匯教學中應用全身反應法,就可以通過生動的表演,闡明和重復相關語言信息,直至學生接收到語言信息,并進行模仿予以行動展示。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一邊親自示范動作或者動作狀態,一邊不斷重復表述動詞短語,這樣連續反復幾次之后,再請小學生邊聽指令邊復述動詞短語。在這一過程中,小學生既能掌握動詞的詞義,也能掌握該動詞的讀音。以小學五年級英語詞匯教學為例,“What can you do”這一課涉及dance、sing 、touch 等動詞及相關詞組的教學,教師可運用全身反應法進行教學。先教“dance”,教師可以一邊生動地表演跳舞動作,一邊說“I can dance,I can dance,I can dance...”。在重復了幾遍之后,教師提問“What can you do?”,引導學生照著老師剛才的做法重復,最終讓學生掌握動詞“dance”的意思極其簡單的用法。在以全身反應法進行單詞新授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親自呈現生動的表演之外,還可以指導學生完成表演。另外,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動詞的記憶深度和理解程度,教師在依次進行完相關動詞及詞組的教授后,可以讓學生分組練習進行鞏固,使其對英語詞匯能夠長時間記憶,增強詞匯教學的實效性。分組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指令游戲“say and do”,要求學生按照指令完成動作,這樣加深學生對動詞的理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借用動態場景,進行英語介詞和形容詞教學。介詞和形容詞是小學英語詞匯中的重要詞類。其中,介詞用在名同、代詞等的前面,起修飾或者補充說明的作用;形容詞表示時間、處所、方向等。對于這兩類英語詞匯的教學,選用全身反應法是有效的方式。教學實踐中,介詞缺少具體而準確的行為動作,形容詞又難以用靜態的行為展示,所以,需要借用動態場景的方式來完成介詞和形容詞教學。
先來講英語介詞教學。教學實踐中,教師運用全身反應法進行教學,可以用道具輔以動作進行動態場景的呈現,幫助學生理解介詞的含義,使其能夠快速領會介詞的用法。小學英語詞匯中,介詞on、in、under較為常見,教師在采用全身反應法進行這三個介詞的教學時,可以用橡皮和文具盒這兩個道具配以對應的動作變換實施教學,即場景一:一邊將橡皮放在文具盒上一邊說“on the pencil-box”,場景二:一邊將橡皮放在文具盒里面一邊說“in the pencil-box”。由此,以道具配合肢體動作完成互動,讓小學生快速了解介詞的內涵和用法。
再來講英語形容詞教學。考慮到形容詞偏抽象,所以運用全身反應法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面部表情、體態語等方式表現出一個動態化過程,從而讓學生認讀出該形容詞。
常見的形容詞包括afraid、sad、happy等。以happy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微笑、大笑等面部表情和一些小的肢體語言動態化呈現其含義,再邊說“I'm ?happy, I'm ?happy...”。這樣,以動態化場景呈現讓小學生了解形容詞的含義,促使其快速掌握這類詞匯。
3.通過卡片、圖畫進行英語名詞教學。第二語言習得的最終目的就是語言輸出,而小學生認知有限,缺少“引線”將很難輸出語言。鑒于此,在運用全身反應法進行英語詞匯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卡片和圖畫展示相關事物,以此為語言指令的信號或介質,讓學生做出動作反應,如此反復,直到學生可以對語言指令做出動作,就能使其逐漸理解所授詞匯的意義。
實際教學過程中,基于名詞教學的需要,教師可以將TPR閃卡和游戲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就是將名詞所指的相關事物制成圖畫或者卡片,教師一邊指著相應的圖畫或者卡片,一邊問“What's this?”,引導學生猜想,直到猜對為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進行詞匯輸出,即身體反應的一種具體形式。通常情況下,關于個體身體部位,如head(頭)、nose(鼻子)、leg(腿)、hand(手)、neck(脖子)等名詞,動物如duck、cat、dog等這類名詞都可以選用上述這種形式進行教學。當然,考慮到小學生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所以在以方式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提前制作TPR閃卡,并設計不同形式的游戲,保證教學過程的趣味性。與此同時,考慮到對名詞音準的要求,在將TPR閃卡和游戲結合在一起進行名詞教學之前,教師要做示范讀單詞,促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讀名詞。此外,根據教學需要,教師還可以布置作業,即給學生發一張圖畫,讓學生認讀圖畫中涉及的名詞,以此鍛煉學生的詞匯認知水平,并借此幫助學生積累英語詞匯,擴大詞匯量。只有這樣,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結語
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基礎環節,是教學的一大難點。教師要積極探究,克服這一教學難點。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全身反應法的精髓,認識到其在詞匯教學中的意義和價值,并結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應用,讓學生對單詞的讀、寫以及用有全面的認知,這樣才能實現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目的。另外,由于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實際情況各有不同,所以,教師在應用全身反應法的過程中,在借鑒一般經驗的基礎上要注重自我探究、自我實踐,以求發揮其最大的價值,這樣才能獲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悅.全身反應法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20.
[2]韋良娟.全身反應法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7):127.
[3]張丹.全身反應法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英語教師,2019(13):56-58,80.
[4]黃麗樺.全身反應法在農村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9(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