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一次線上民族舞蹈單元教學為案例,針對民族舞蹈傳統線下教學的局限性,探討開展線上“課程思政”教學的條件、方法、途徑和存在的優劣勢,為推進高校舞蹈美育工作和民族舞蹈課程改革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課程思政 民族舞蹈課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7-0083-03
在民族舞蹈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具有其獨特的優勢,然而當前民族舞蹈傳統線下教學具有諸多局限,難以充分發揮民族舞蹈課程獨特的課程思政優勢,為此,本文試以一次線上民族舞蹈單元教學為案例,探討開展線上“課程思政”教學的條件、方法、途徑,并反思存在的優劣勢,以期推進高校舞蹈美育工作和民族舞蹈課程改革創新。
一、民族舞蹈傳統線下教學的局限性
(一)教學過程相對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難以得到真正的審美熏陶
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多重“技能”輕“德育”,大多照搬專業舞蹈院校的教學方式和案例,將其運用到非專業學生的民族舞蹈公共藝術課程中,認為學舞蹈就是比技巧、比表現力,課程的思政教育或人文教育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課堂上,教師一般先進行基本功訓練,再組織學生開展舞蹈組合訓練,其間就是一遍遍反復進行舞姿動作練習。課堂教學從開始到結束重點是關注學生的身體姿態、動作要領的規范,其中有很多練習內容很適合切入思政教育,但很多教師認為是浪費時間而未作展開。
(二)場地設備投入不足,教學效果不佳
舞蹈藝術教育的線下課堂,對場地、器材等輔助資源的要求比較專業,比如要求配備大面積的鏡子、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把桿、足夠大的場地空間、各種民族舞蹈道具等。然而目前多數非舞蹈表演類專業院校,專門針對舞蹈教學配備場地器材投入經費不多,能落實專項經費的很少。一般情況下,舞蹈教學只能暫時借用體育館、健身房或活動中心,而且排課分配場地時民族舞蹈選修課大多讓位于其他必修課,教學場地極其有限。
二、互聯網+民族舞蹈課程思政的教學案例與分析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民族舞蹈屬于公共藝術課程教育中的一個主要門類,也是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抓手,當代大學生是在互聯網技術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他們充滿激情,喜歡接受新事物。民族舞蹈的課程教學需緊跟時代的步伐,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一)教學案例設計
1.設計理念
由于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的民族舞蹈課堂教學不得不由線下轉為線上。又因當下“互聯網+”舞蹈教育的研究甚少,沒有前人的指導和參照,只能在摸索中倉促開展教學活動。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不打折扣,為了更好地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筆者大膽嘗試線上授課這種創新性的教學方式,旨在讓學生快速適應新穎的授課形式,并調整好學習狀態,不斷提高學習的興趣性和積極性。當然,這種線上教學嘗試,目的也在于改變以往民族舞蹈教學中對思政元素關注不充分和不自覺的現象,最終實現“課程思政”。
2.課前設計
(1)布置課前預習作業。教師開放網絡教學平臺(如職教云、超星學習通或課堂派等)上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登錄預習,輔助引導學生探究式自學。
(2)教師備課。檢查學生在資源庫課件學習中“問答”“筆記”“評價”環節,了解學生自學效果,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量身定制”直播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
3.課中設計
(1)加強考勤與互動。利用電子傳播媒介(如QQ直播,釘釘、騰訊課堂等)的簽到評比功能,適當給簽到積極的學生加分。教師端操作學生麥克風的開啟權限,抽查提問學生,加強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2)精心組織實施課堂教學。網絡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習內容的動靜結合、教學方法和教學媒介的交替運用,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和人文教育元素,既充實課堂內容,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詳見表1)。
4.課后設計
(1)發布課后練習作業。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布置作業,學生錄制短視頻回課上傳提交。教師及時批改作業,了解學生對組合劇目動作的掌握情況,在下次直播中加以強調并糾正。
(2)考核評價學生表現。通過教學平臺對學生網上課件學習情況、課堂表現情況和課后作業情況分別設比例進行統計,得出每次課學生的統計分,并對積極回答問題和積極互動的學生給予加分。
(二)教學案例
1.教學資源條件要求
(1)教師熟練使用線上網絡教學平臺,加強教學信息化學習。教師應注重自身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并能隨時排解學生在使用平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當今處于互聯網時代,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更新迅速,如果教師不加強信息技術學習,將難以適應新時代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制作PPT課件、使用職教云教學平臺、使用釘釘交際平臺等,都需要教師不斷了解學習并能靈活運用,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利用,和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教學效果最大化。
(2)教師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加強思政學習。師者,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課程思政建設能否成功關鍵在教師。教師平時多瀏覽“學習強國”或“四聯雙報到”等思政平臺,了解當今國家教育政策,積累思政素材和案例,分清美丑和善惡,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綜合靈活運用,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3)保障網絡暢通。尤其家住邊遠山區的學生,網絡設施落后,會影響其聽課的效果。對這部分學生,教師需在課后個別輔導,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樣才能使整個班級學生的學習進度統一,不讓一個人掉隊。
2.教學實施策略
(1)重選材。在訓練內容的選擇上,注重具有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題材。教師需提前了解舞蹈背后的歷史背景,教學中順勢融入。例如,上文展示的教案中,教師對古典舞手位“風火輪”名稱的解釋,應讓學生知道其背后蘊藏的深刻的人文歷史。漢族古典舞手位“風火輪”源于中國武術,展現出大開大合、開合相容的動作律動,蘊含著鮮明的中國哲學中的“陰陽”思想,是強烈的中國的文化特征;漢族古典舞組合《夢想中國》,弘揚時代主旋律,通過教師對舞蹈表現內容的講解和介紹,讓學生在練習中感受到熱烈的民族團結情感和愛國主義熱情。
(2)重方法。靈活使用教學方法,切忌“貼標簽”“兩張皮”式的生搬硬套,在保證專業教學水準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在以上教案的第二節藏族舞的鑒賞課中,在欣賞劇目前,教師利用示范法,先提供一段自己的藏族舞蹈的示范視頻,接下來讓學生觀察藏族舞的舞姿動作體態。學生紛紛提出疑問:很多舞蹈姿態都要求挺胸抬頭,而藏族舞為什么會彎著腰舞蹈呢?教師解釋:“塌腰翹臀”“前傾彎腰”是構成藏族舞蹈的基本體態特征。這種舞蹈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藏族群眾生活的地理和氣候的原因,由于地勢高、氣壓低,他們背上背著沉重的東西,彎著腰容易使身體呼吸感覺通暢;另一方面是由于歷史原因,藏族群眾曾經受到農奴制的壓迫,被迫低頭哈腰,由此形成藏族舞特有的體態。這時教師再給學生欣賞藏族舞蹈劇目,就能加深他們對劇目中舞姿特征的了解和認識。最后教師讓學生模仿練習藏族舞顫膝和前傾的基本律動,使學生在練習中深刻領悟藏族群眾當時的苦難生活,油然而生對現在美好安定生活的珍惜,并心懷對黨和國家的敬愛之情。
(3)重評價。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課下練習的積極性,把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的全過程,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民族舞蹈教學注重課后練習,教師需布置課后練習作業,要求學生錄制視頻作業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對回課作業完成較好的學生,教師給予表揚和加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競爭意識。
三、“互聯網+”教學的反思
(一)優勢
1.信息共享,多方獲取資源,促進高品質的思政教育
“互聯網+”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強大的互聯網資源,搜索富含人文性和歷史性教育元素的舞蹈短視頻,精心挑選后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共享教學視頻。學生只要有手機,就能觀看和學習,這樣能彌補線下教學影像設備和影像資源緊缺的不足。教學平臺資源庫里的教學視頻極其豐富,有來自名師教學團隊的國家級優質教學資源等,可讓學生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極大地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學習興趣。
2.翻轉課堂,不受場地限制,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從學生回課的視頻練習作業可以了解到,適合學生練習舞蹈的場地處處可見,只要想跳舞,哪里都是舞臺,這就大大解決了線下舞蹈場地不足的問題。學生利用椅子作為把桿,利用客廳或院子當教室,家里的穿衣鏡也利用起來,很好地解決了線下實體課教學場地緊張的問題。學生用手機錄制回課作業拍攝的短視頻,必定是反復比對、反復修正動作才提交的較為滿意的舞蹈片段展現,這使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得到提高,改善了線下教學中學生被動模仿、被動訓練的學習習慣,此外,借助網絡媒體視頻和語音互動功能,學生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教師交流練習時碰到的難點或疑點,教師能廣泛關注到每一名學生學習的進度;利用平臺的視頻回放功能,也便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繼續觀看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劣勢
線上教學盡管具有很多傳統教學方式所沒有的優點,但其畢竟是新興的方式,在教學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由于時空隔離教師對學生不達標的舞蹈動作糾正不及時、網絡卡頓無法避免、學生到課情況無法全面監控等,這些都會對教學造成不良影響。對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網絡遠程教學過程的駕馭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學生本身的自制力和自覺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國已得到有效控制,部分院校的授課逐漸轉到線下,但疫情并沒有徹底結束,有多點觸發的可能,安全防范一直在路上。新時代的民族舞蹈教師,應引導開展課程思政,以實現教育的目的。民族舞蹈課程教師應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為民族舞蹈課程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
【參考文獻】
[1]田培培.“停課不停學”的挑戰與機遇——基于“互聯網+”舞蹈實踐課程的案例研究[J].舞蹈,2020(3).
[2]高莎.互聯網+舞蹈教學研究綜述[J].藝術科技,2019(3).
注: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立項課題“《民族舞蹈》課程思政的教學案例設計與實踐研究”(2020JG05)
【作者簡介】甘春霞(1974— ),女,廣西容縣人,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造型藝術、舞蹈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