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紅 孫富強
摘 要:在中學德育教學中融入儒家思想,能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悟仁、義、禮、智、信的精神內涵,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文章從儒家思想概述、當代中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儒家思想在中學德育中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在中學德育中的實踐等方面,對儒家思想在中學德育工作中的滲透進行探討。
關鍵詞:儒家思想;德育工作;責任意識;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8-0012-02
一、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愛,它的特點是:重精神,輕物質;重道德,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儒家思想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思想核心。儒家思想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承至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以心靈的自我修養與自我完善為主要目的,“仁、義、禮、智、信”是其文化精髓。將儒家思想引進中學德育中,能夠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因此,教師在重視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也應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二、當代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
現階段,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中學不重視德育,沒有發揮德育應有的作用,德育效果差,導致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是非判斷標準錯亂。有些學生是非善惡評價標準混亂,把本來錯的看成對的,惡的看成善的,做錯事情不知道悔改,還沾沾自喜。二是尊師孝親觀念淡薄。有些學生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懂得體諒孝敬父母。在學校不尊重老師,犯了錯誤不能及時認錯,還和老師對著干。三是不主動承擔責任。在家里凡事伸手,覺得大小事情都應由父母承擔,與自己無關。在學校對班級事務不聞不問,沒有集體觀念。所有這些,都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儒家思想在中學德育中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千百年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師應以仁愛之心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中山大學的鐘明華教授指出:“人格的完善和知識的完善相比至少是同等價值的,不應有偏頗,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成人更重要,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的教育。”當前,部分學生存在道德觀念淡薄、思想行為容易失控、自信心不足等問題。傳統文化的缺失,使一些學生極容易受到外來不良思想的侵蝕。因此,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學德育工作中,融入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影響學生的言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健全學生的人格,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悟仁、義、禮、智、信的精神內涵,全面健康地成長。
四、儒家思想在中學德育中的實踐
1.重視家庭的影響
在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有著重大的影響,好的家庭環境,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對孩子的個性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在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學校和社會教育。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個性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家庭成員間的和諧程度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響。三是家長的生活習慣對孩子性格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孩子從幼年到成年,原始家庭的烙印會永遠刻在他的心上,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處事方式、生活態度和幸福指數。
儒家思想強調孩子的教育應從家庭開始。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順父母和敬重兄長是仁愛的開端,也是根本。儒家思想還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進而達到“修身,齊家”,最后擴大化為“治國平天下”。這種內在情感的養成、升華,會使親子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倘若父母上不能侍奉老人,下不能善待兄妹,更何談對他人情感的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最初是在家庭中潛移默化地學到的,家庭為其提供了成長的土壤和水分,因此家長一定要重視家庭的影響。
2.狠抓學校教育
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畢業,絕大多數時間在學校度過,所以,良好的學校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在孟子看來,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倫,即情感教育。而情感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處在一定的生活關系之中。現代社會要“明人倫”就是要培養人的道德意識,而學校便是學生接受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但是在各種教育環境的影響下,部分學校重知識輕德育,只要學生的學習優秀,其他可以省略不談。這就要求學校教育應當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一是遵循《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加強學生的德育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知行結合習慣。二是發揮中學思想政治課的作用。三是注重班級建設中的儒家思想的滲透性教育。四是加強校紀校風建設。五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六是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中學生大多已進入青春期,他們正處于兒童與成年的交界階段,情感脆弱,遇事有自己的意見但又不是很成熟,他們渴望寬容和理解,喜歡輕松愉悅的人際交往。因此,學校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有序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搭橋鋪路,讓他們能夠輕松愉快地度過人生特別關鍵的階段。
3.家庭和學校有機聯合
學校的教育不是萬能的,無數事實已經說明,家庭與學校的高度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前提與保證。目前,許多學生的教育的缺失來自學校與家庭不能有機聯合,這種情況已經成為學校教育質量難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家長認為,只要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行了,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自己只負責孩子的衣食住行。有時候,雖然家長主觀上也愿意配合,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校在教育觀念上不一致,如學校要求學生全面發展,而一些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才是最重要的。二是家校不能及時交流,雙方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在校和在家的一些主要情況。三是家庭對孩子的要求比較現實,學校對孩子的要求更加高遠,這也是造成雙方不能和諧統一的原因。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無數事實早已證明,家庭與學校的有機聯合,會讓教育的成效事半功倍。
4.經典文化教育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文心雕龍·宗經篇》說:“ 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經書”,便是蘊含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經典確立的是人任何時候都應遵循的常道、常理、常識和常法,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經典會告訴人生活的基本意義和人生應積極追求的價值。當前,部分學校教育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恰恰就是缺少對學生誠信、善良、寬容、勇敢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經典文化教育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生活,了解社會,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
五、結語
總之,傳統文化是我國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留下的文化瑰寶,不僅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的發展。新形勢下,學校和教師要正視中學生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借助儒家思想對學生進行熏陶,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學校和教師還要將儒家思想與社會生活相結合,不斷提升中學德育質量,將學生培養成知行合一、有責任有擔當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譚媚.中美《中學德育情境教學模式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孫迎光.傳承與超越儒家德育思想與現代學校德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錢渙琦.走向自覺——道德心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