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開始飛速發展,互聯網金融行業中掩藏的信用風險也逐漸浮現出來了。由于互聯網金融行業中的交易雙方以及互聯網平臺之間都存在著較為微妙的局限,同時還由于目前我國的征信體系不夠完善,監管手段不夠高效,相關法律的制定也不夠完備,使得對我國互聯網金融中信用風險的管控手段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不成正比。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很多行業都具備了大數據時代的共性,豐富、實時、高效,互聯網金融行業也不例外,在進行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防控時,一定要注意做好對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方位信用風險防控,增加對大數據的加以利用,構建完善的數據平臺,實現消費者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構建多方面的篩選來降低互聯網金融中的信用風險,創建出一種監管制度完善,法制系統健全的金融環境,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持續良性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防控工作;策略分析
一、概述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顧名思義,就是在整個借貸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履行合約導致借貸過程中的任何一方受到資金或者其他方面的損失,在不履行合約的過程中,違約方就會對另一方構成信用風險。即使是管理機制較為完善的銀行也會在日常經營中面臨各種不同的風險,其中發生頻次最高的就是在信貸過程中產生的風險。而對于目前的互聯網金融而言,其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就是信用風險。很多互聯網借貸平臺都是通過網絡為投資者和借貸人搭建了一個借貸平臺。在這一過程中,也會造成信用風險的出現。主要的信用風險形式就是很多貸款人在借款之后無法償還所借貸的資金,這種行為就會為網絡借貸平臺和投資人帶來無法收回資金的風險。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互聯網金融平臺主要針對的接待對象通常是收入不穩定且自身貧困的償還能力不強的人群,再加上很多時候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收費過高,這就很容易造成借款人無法償還資金的狀況。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國并不存在完善的信用登記機制,所以很多時候互聯網金融平臺并不能對借貸人的真實信用狀況做出準確的評估。對于目前的互聯網金融而言,其信用風險往往是潛在的,當這種信用風險一旦爆發就會對互聯網金融平臺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對于很多經營能力較弱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而言,有很多信用能力較差的個人或企業會故意騙取資金,然后再將所騙取的資金進行房地產或者股市等高風險的投資,然后再惡意逾期,這時就會對投資者和借貸平臺帶來非常嚴重的損失。
二、關于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的防控措施
(一)提高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知識的宣傳
在目前的新形勢影響下,互聯網金融行業對于消費者的保護工作也越來越重視。同時,互聯網金融行業還在以下幾個方面不斷的改進,分別是:資金的保留、交易方式、相關權力的管理以及政府的監管力度。在降低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時,首先需要明確相關的責任。提升對有關服務提供者的標準化管理,在此過程中還需要保障消費者對于風險評估、風險通知以及風險防控等方面的知情權。保證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得以提升,從而使得消費者的違約意愿得以降低,最終使得互聯網金融平臺和投資者的信用風險都得以降低。
(二)制定互聯網金融征信制度
要有效降低互聯網金融中存在的信用風險,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個人征信制度與體系。在建立出完善的征信制度之后,互聯網金融可以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以及央行所提供的相關信貸資料對借貸人進行個人信用的評估。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也可以有效地降低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存在的信用風險。而互聯網金融行業,是一種新興的金融行業,想要保證其穩步發展就必須要保證將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的金融模式進行融合,通過傳統金融中的基礎信貸信息,創建出一種完善的征信體系,以此來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持續發展。
(三)完善監管體系
在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領域也在不斷的擴大。在這種狀況下如果還對這種新興的金融模式采用那種原有的監管模式,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互聯網金融出現信用風險的可能性。所以,在這樣的情況的影響下,一定要對原先的分業監管和混業監管進行重新的定義。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銀保監會和證監會這一類的有關部門一般都是積極發揮著金融行業外部的監督作用,在互聯網金融興起之后,應該根據互聯網金融中企業與個人的特點來進行監管部分的細節劃分,針對不同的特性進行專業化的信息化的具體監督管理措施。使得互聯網金融評判的日常營運能夠保證正常且規范。從而降低真空管理的可能性。
(四)構建大數據平臺
在進行消費者數據收集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將傳統金融中已經存在的數據進行統計,其次再結合央行征信系統,海關稅務系統以及公檢法身份系統進行有效信息的統一。在此之余,還需要將電信服務商信息,互聯網消費信息、基礎生活繳費信息和日常支付信息進行相結合。最后在進行非結構化數據收集時,一定要注重該數據收集的方法已經不能再局限于文本信息,更應該傾向于語音、視頻或者指紋信息的手機。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要對消費者的信息進行及時歸檔,不能讓不法分子獲取消費者信息對其進行盜刷盜用,一定要保證必須是消費者本人的實際操作。
(五)規劃相應的法律條文
要保障目前的互聯網金融能夠持續發展,另一個必要的因素就是完善的法律條文。如果國家能夠針對目前的互聯網平臺確立出完善的監管體系,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一定能降低互聯網金融行業中的信用風險。如果國家能夠為互聯網金融行業設立出明確的監督管理部門,并將其責任明確劃分,如果其不履行相關的監督責任或者出現責任推移的問題就會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約束。這樣,就會有效地降低互聯網金融中信任風險的出現。
結束語
綜上述,從我國進入改革開放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時間,而我國的金融行業的發展與改革也持續了四十余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我國的金融行業也逐漸傾向于互聯網金融。隨著高技術性的互聯網金融走入人們的視野,人們不斷增加的金融服務要求也已經得以滿足。雖然,當前的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線下銀行的借貸過程非常相似,看似都是投資人、借款人以及金融中介之間的關系,但是他們在傳統接待中的關系與在互聯網金融中的關系是完全不同的。在傳統銀行借貸過程中,投資人與借貸人是沒有直接債務關系的,但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網絡平臺只是借貸人與投資人之間的信息紐帶,投資人與借貸人之間是存在債務關系的。而互聯網技能平臺是不用承擔任何的投資風險的,這點也是與銀行有所差別的。除此之外,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對于傳統金融模式的延伸,他們主要是服務于那些傳統金融模式無法服務的企業與個人。另外,互聯網金融還存在很多各種類型的信用風險,比如:違約風險和欺詐風險。所以,對于目前的互聯網金融而言,對其存在的風險進行及時的防控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俞昕暉.互聯網金融行業信用風險分析及防控改進對策探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21.(04):95-96.
[2]周澤炯.張鵬月.王芳.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及其防控路徑探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0):63-67.
[3]楊希茹.關于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防控的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17):132-133.
作者簡介:楊方迪(1995.05—),女,漢族,籍貫:河南省商丘市,單位:商丘工學院,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金融學
商丘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