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的需求。文章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利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對會計行業的相關企業進行了人才需求調研,發現企業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調查結論提出了要從創新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加快實訓基地建設等四個方面改革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合格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一、引 言
會計專業是高等職業院校主要的辦學專業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近900所高職院校開辦有會計專業,占全國高職院校比例的60%以上。很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辦學粗制濫造,培養出的學生即沒掌握扎實的會計基礎理論,又缺乏熟練的操作技能。此外,會計專業崗位就業市場已經趨于飽和,畢業生很難求職到對口的工作,而招聘單位卻又很難招聘到德才兼備、實踐技能強的會計人才。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人才供給與需求脫節。因此,了解市場行情,探尋企業的“口味”是解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困境的重要出路。本文基于柳州城市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會計專業,通過調研進一步明確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方案,使會計專業辦學能夠與時代同步、與市場接軌,為其他高職院校辦好會計專業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對象重點選取了與學院會計專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或接受學生實習的單位以及柳州市財政局會計科推薦的企業進行調研。這些公司涉及到會計師事務所、財務管理公司、會計服務公司,主要業務涵蓋財務審計、代理記賬、資產評估、稅收策劃、工商注冊、破產清算等業務。被調研的企業為各種類型的企事業單位提供財稅類服務,因此對現階段是企業財務人員的狀況比較了解,對整個市場的人才需求把握比較到位。因此,選擇這些企業符合調查研究的典型性原則。
(二)專業發展及培養目標定位
學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初步的經濟、管理、金融等方面的專業公共理論知識,掌握會計專業核心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會計管理方面綜合素質和運用能力,為城市化進程中的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培養合格的技能應用型人才。本次調研的企業均屬于服務行業,通過與企業負責人的交流,企業均認為學院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基本符合市場行情,但是隨著會計行業發展的新趨勢,人才培養內容應更多的植入管理會計的知識。
(三)企業崗位設置及職業能力要求
1.財稅審計服務類企業崗位設置及職業能力要求。本次被調研的企業總體上分為會計師事務所和新型會計代理記賬公司,這兩類公司的業務雖然有交叉,但是業務重心不同。會計師事務所的主營業務是財務審計服務,對職員的綜合職業能力要求較高,可以說在事務所能獨立從事審計服務的人員都是財會的高級人才。新型會計代理記賬公司利用財稅軟件智能化的優勢主要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財務和稅務的代理服務。由于目前會計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化,新型會計代理記賬公司的業務呈現爆發式增長,對傳統手工記賬代理公司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新型會計代理記賬公司規模的擴張,導致企業嚴重缺人。新型會計代理記賬公司的崗位主要有三類:會計核算、稅務核算、財稅顧問。但是人才的缺失主要在財稅顧問(營銷崗位)。智能化財稅軟件的廣泛應用導致企業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一個熟練的會計人員可以代理十幾家甚至幾十家公司的會計業務,因此企業會計核算和稅務核算崗位減少。智能化財稅軟件對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核算型財會人員將逐步減少,而管理型財會人員將逐步增加。[1]財會行業業務重心的轉變也提高了對管理型財會人才的需求。新型會計代理記賬公司呈現爆發式增長的原因是大量中小微企業為了節約成本,不設置會計崗位,而是尋求會計代理記賬公司提供財務服務。為了開拓市場,會計代理記賬公司也在逐步轉型,業務重心有所轉變。以富美會計服務公司為例,其營業收入構成由原代理記賬業務占70%、其他業務占30%,發展到現在代理記賬業務僅占30%,而其余70%則是為企業做精細化財稅管理服務。因此,會計代理記賬公司急需既懂財稅知識又懂市場業務的人員,財務顧問崗位就是由此而設置的。
2.企業崗位設置及職業能力要求。本研究還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招聘會計人員的學歷、專業技術資格、企業需求崗位、職業能力要求進行了調查,編制了企業崗位設置及職業能力要求表,具體見表1。
通過表1可以看出,由于行業屬性不同,用人單位對專業技術資格、學歷、職業崗位設置、職業能力要求不盡相同。通過調研反饋,并結合表1,編制了主要課程重要性程度和課程性質表,具體見表2。
通過表2可見,企業性質不同,對學生要求的能力也不一樣,進而課程的重要性程度亦有不同。事務所注重在掌握會計知識的基礎上具備審計技能;而會計代理記賬公司對會計信息化處理要求更高,要求學生不但要熟悉會計知識,而且對人際溝通也有較高要求。
(四)職業資格證書要求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取消以后,從事會計工作的門檻看似降低了。但實際上,各用人單位對財會人員執業證書的要求提高了。就調研情況來看,規模較大的會計服務公司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已經提高到了初級以上職稱。與此相適應,建議高職財會學生考取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此證書屬于會計職稱。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又稱助理會計師,該證書社會認可度高,但考試難度比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要高出一個等級。通過考試取得助理會計師資格證后頒發加蓋人社部和財政部印章的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該證書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對于學生就業有著一定的幫助。
(五)畢業生就業情況及用人單位用人需求
整個社會對底層財會人員需求已經飽和。財會類專業畢業生多,導致學生對口就業壓力劇增,外加財會職業的穩定性,有的企業數年不招收財會人員,進一步加劇了對口就業的難度。[2]調研發現,企業對學院的學生評價較高,學生職業素養合格、專業知識雖然有待提高,但勤奮好學、工作態度端正,責任心強。用人單位對學院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用人單位認為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核算型財務人員將逐漸減少,應該注重培養管理決策型財務人員,建議加大財務管理課程的課時或者調整課程內容,同時加入管理會計課程(目前已經實施),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做到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并行發展。由于財會專業的特殊性及財會職業的穩定性,導致應屆生對口就業難度較高。為此,將繼續實施分方向教學,在財會方向和金融方向就業上雙管齊下,擴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三、調查研究結論
(一)行業產業調研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影響
對于一個成熟的專業來說,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相對穩定的。通過本次調研證明了會計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穩定性和適宜性。會計專業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學院在校生人數最多的專業之一,正逐步進入內涵式發展之路。但是通過調研發現學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也存在一些問題。下一步需要進一步夯實辦學的基礎,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的辦學理念,定位要跟著市場走,繼續推進專人才培養的特色化發展。
(二)職業崗位及職業能力調研對專業課程內容改革的影響
信息化時代到來需要對職業崗位進行相應調整。[3]要改變“重核算,輕管理”決策型財務的錯誤理念,調整專業課程,特別是要加入管理會計課程,調整財務管理課程的課時或授課內容。按照用人單位的反饋建議將逐步增加并完善課程體系,為后續擴大就業面做準備。根據職業崗位及職業能力的要求需要開設禮儀類和溝通交流類課程,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
(三)職業資格證書調研對專業課程體系的影響
學院會計專業是教育部“1+X”金稅財務應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試點單位,繼續實施“1+X”證書試點改革,同時繼續鼓勵學生考取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為此,要積極進行課證融合的改革,改革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融入“1+X”證書培訓的內容;此外財務會計和經濟法課程的教材直接選用財政部官方指定的教材進行教學,開設會計初級考證培訓課,真正做到課程融合。
(四)用人單位調研對人才培養現狀的反思
緊貼社會要求進行課程體系設置,把企業需求和學生學習需求有機統一。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后,學習的目標改變了,由升學轉為就業,雖然沒有了高考的壓力,但面臨的是更為嚴峻的就業挑戰。因此要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找到學生適合的崗位群,合理調整課程,逐步使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與社會要求相適應。通過對本次調研分析,企業對人才培養方面的建議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核心課程設置能夠緊扣企業需求,并服務崗位核心能力的培養。因此,加強每門課程的內涵建設和優化課程設計,引入管理會計課程,培養學生的管理決策型能力是今后教學工作的重點。[4]第二,強化核心能力的培養,財會行業非常講求賬務處理的能力和工作質量,學生即使沒有社會工作經驗,但是良好技能的養成對入職后快速適應新崗位顯得非常必要。為此,學院購置了綜合性的財稅實訓軟件,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實訓環境,有利于學生綜合實踐技能的提高。第三,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加強校企聯系,及時關注財稅知識更新和實操變化,使教學更貼近實務,提高學生實操能力。
四、人才培養思路的調整
通過本次調研了解到會計各崗位仍然有比較大的社會需求,雖然國家財政部明確指出從事財會職業不再有證書的限制性規定,但是很多用人單位招聘財會人員的基本門檻是具有會計初級及以上職稱。畢業生在畢業之前有很大的比例拿不到該證書,導致對口就業難度大。因此,需要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和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調整人才培養的思路,特別是利用好“1+X”證書試點的契機擴大學生的持證率,從而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符合學校實際的、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
(一)創新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深入行業、企業進行調研,跟蹤行業、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在授課的過程中融入會計證書考試的內容,整體上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財稅軟件,通過校內仿真實訓突破專業實踐瓶頸,為后續頂崗實習和就業打下基礎。
(二)改革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加大管理會計的課時,根據核心課程建設內容,以新會計準則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技能及職業應用能力為重心,同時以融合“1+X”證書和初級會計專業資格證書考試作為重點教學內容,編寫能夠體現本專業改革成果的校本教材。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專業的建設離不開良好的師資隊伍。高職院校需要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的建設堅持教學和實踐相結合、走出和引進相結合、校內和校外相結合;鼓勵教師定期到企業掛職學習,增強實踐技能;鼓勵教師參加各種會計職稱的考試。
(四)加快實訓基地建設
會計工作對實踐操作能力和經驗積累要求很高,這也是高校的財會畢業生很難找到對口實習單位和工作的原因之一。目前學校對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大多還是限于仿真實訓。但是在調研過程中,企業反饋真實的會計和稅務實操與學校理論教學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到崗后很難適應崗位需求適應。企業希望學校能夠將目前財會教學中的“假賬真做”變為“真賬真做”。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加快財會實訓基地建設,在學校日常教學中,與企業加強聯系,使學生能夠提早接觸企業真實財稅場景和操作,進一步提高財會畢業生職業能力與工作崗位需求的擬合度。
參考文獻:
[1] 談禮彥.“課證融通”視角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10):236-238.
[2] 張娟.智能時代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優化[J].財會學習,2019(34):211-212.
[3] 涂小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探索[J].教育財會研究,2020,31(01):90-93.
[4] 魏國建,李謙,張婷婷,張光明.“互聯網+”視角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J].河北職業教育,2019,3(0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