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森花
一、“放手”中培養思考習慣
思考行為,是有效學習行為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只有不斷思考,才能體現積極參與,才能將所學內容更好地消化、吸收。每名學生的思考能力不同,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讓每名學生理解所授內容的知識點,這并非一而再、再而三地講解如何做,最好的辦法是教師“放手”讓學生親身體驗。其間,要讓全班學生為同一個目標思考,體育教師要做好引導。
1.把握時機,著眼興趣
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應精講多練,給學生留足時間和空間,并有效設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在執教省級公開課二年級(水平一)《前跨跳》一課時,教師在課堂開始先按照常規方法擺放好器材,學生對其已有認知和體驗,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此時,教師抓住時機拋出問題“老師這種擺放太普通了,大家還有其他方法嗎?試試看!”這一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點燃了學生的思考欲望,學生也通過個人嘗試和合作探究最終擺放出不同難易度的障礙。在合作探究擺放器材過程中,教師提出“每組至少擺出3種方法”的要求,使學生保持主動學習的興趣,學生大膽嘗試,在目標的引領下,各組學生都擺放出了具有一定難度的障礙,各組學生相互競爭,課堂變得更加富有趣味和競爭性。
2.問題預設,強化引導
低年齡段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能力有限,體育教師要有目的、有措施、有保障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體驗,在體驗中找到答案。如,在跨越障礙學練中落實“身體如何發力”這個知識點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并在一開始就大膽放手,提出“如何發力才能連續跨越多個障礙?”讓學生積極嘗試,在體驗中思考如何發力,得出起跳腿用力蹬地、擺動腿積極上抬連續跨越的發力順序,最終學會在思考中處理和解決問題。這種在思考、體驗的探究過程中尋找正確方法達成教學目標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行為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體驗過程中,作為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動作,判斷他們是否真正解決了問題,并在學生體驗結束后,無論學生是否找到答案,都給予及時反饋:對于成功者,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對于未成功者,要及時幫扶指導。
二、“組織”中培養傾聽習慣
體育教師運用準確、恰當、操作性強的隊伍調度和課堂組織方法,可助力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發生。合理的組織方法,可以使課堂管理更加有序,練習環節銜接更加緊湊。如,可以借助掌聲、哨子等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會聽、會看,引導學生迅速轉換注意力。其中通過對不同哨聲的約定,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動靜分明的能力。如,在隊伍調度或變換練習內容上,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哨子的作用,以哨聲培養學生的傾聽力和組織力。其中除了一短加一長哨聲代表“集合”、一長加一短哨聲代表“解散”等常規哨聲外,在熱身環節中,可以聽哨聲做結伴游戲,為后續的分組游戲練習做鋪墊:1聲長哨——開始練習,2聲短哨——停止練習,這樣不斷重復,有效提高了學生熱身的效果;在主教材學練環節,同樣以哨聲為指令:1聲短哨——即停,2聲短哨——開始自主練習,3聲短哨——開始結伴練習。
通過不斷變換的哨聲,高效調動隊伍,“無痕”進行分組,并從學生聽不同“哨聲”的習慣著手,不斷提高學生的傾聽力,促進學生更加投入地參與學練全過程,保證學生能隨時呼應課堂節奏,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借助哨子等更加有效地組織,課堂各環節練習收放自如,學習過程省時省力,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傾聽指令的好習慣,學生擁有了敏捷的傾聽力,也就掌握了一項高效的學習行為。
三、“競賽”中培養規則意識
1.動作規則,保障落實
利用教學比賽,可以提高課堂趣味性和學生專注度,促進體育課堂教學目標較好地達成。如,教師可以將“30m賽車大闖關”游戲競賽融入《前跨跳》一課的教學中,在挑戰不同“關卡”的競賽活動中,滲透規則意識,逐步開啟基于規則達成任務目標的學習行為。教師帶領學生想象自己是1輛賽車,進行各“賽道”的闖關。共設計3關,學生只有成功闖過第1關,才可以進入第2關,以此類推,直至闖關結束,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遵守規則。闖關競賽活動方法為:一腳向前邁步,蹬地有力充分,同時擺動腿積極主動向前上方快速提膝向前跨前腳掌落地,手臂自然擺動。要求:時刻注重遵守動作規則。第1關“發動賽車”,讓學生進行跨跳一組障礙,體會腳步發力和身體協調的動作;第2關“平地直線賽道”,讓學生嘗試跳躍有一定間距的3個“2組器材合并一起的障礙”設置的賽道,體會連續跨跳的發力點;第3關“山地崎嶇賽道”,讓學生分組組合器材,嘗試跳躍2組或多組器材合并的賽道,體會合作趣味和動作規則。
在此過程中,教師營造合作互察的學習氛圍,學生們為了挑戰成功,會努力遵守動作規則,在練習過程中有意注意自我動作的準確性,也會相互監督,促使動作更加精細、準確、規范。由此,通過教學比賽幫助學生在各闖關環節的“賽車”過程中,掌握正確“前跨跳”動作,并體驗規則約束感,培養規則意識,提高學習行為的有效性。
2.生活規則,明晰常態
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活用日常生活中的規則,挖掘體育教學與日常生活的相通點,將這些規則“情境化”后引入課堂,并組織好“導、學、練、賽、評”,運用競賽監督、角色分工等方式,不斷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行為習慣。如,在《前跨跳》一課的提高練習中,可以將“交通規則”融入課堂,給不守則的“賽車”開“罰單”,制造生活化情境:每人練習1次,練習中要求不踩線、不搶跑、不竄道,練習后從右道回來,擊掌接力,為了促使學生更好地遵守規則,編制接力口號——第1組接力口號為“你最牛”,第2組接力口號為“你最棒”,第3組接力口號為“加油,加油”等。如果違反此規則,則代表沒有遵守“課堂交通規則”,學生會得到一張“罰單”,被貼“罰單”的學生將不能和同組的伙伴一起練習,需要去專門設定的一組進行糾錯練習。由此,為了不被貼“罰單”,學生潛意識中會約束自己,逐漸養成規則意識。將“交通規則”引入課堂練習,在充滿趣味和規則約束中,提高學生練習興趣,也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遵守規則的優秀品質。3748CE62-CAC8-4FFC-AD96-21E35B6E36E6
四、“評價”中培養有效學習行為
合理的評價,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技術動作要點,而且能促使學生學會幫助他人糾錯,從而培養學生的有效學習行為。
1.聚焦評價,賦能學習行為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只有讓學生知道評價內容,學生才會注意。因此,體育教師應通過評價點,規范學生學習行為。如,在《前跨跳》一課中,先進行組內競賽,教師將“前跨跳”動作要點分解成“快速助跑”“用力蹬地”“前跨腿高抬”3個關鍵點。在學生集體觀看教師示范和優秀生示范后,引導學生聚焦“快速”“用力”“高抬”這3個點對技術動作進行評價,幫助學生形成直觀、正確、精準的評價標準,學生帶著清晰的評價標準,回到組內對自己和同伴的動作進行評價,在自我完善的同時幫助同伴改正錯誤動作。在最后總結環節,教師結合各組的評價意見和動作正確率給予反饋,對優秀的小組給予口頭表揚,對還需進一步提高的小組給予鼓勵,引導共同進步。因此,有效分解動作、細化動作標準、明確評價內容并指導學生評價,可以賦能學生學練,提高學生學習行為有效性。
2.過程評價,優化學習行為
在評價時,體育教師還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用評價促目標達成,即通過評價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彼此發現不足,相互糾錯提高。如,在《前跨跳》一課的組間競賽中,教師對學生的“前跨跳”動作要領掌握和“跨過所有障礙”的速度分別給予評價,并通過積分制,依照全員完成比賽的速度快慢評價小組,分別給予1~8分;依照完成技術動作規范程度評價各組學生,完成規范的可得5分,較為規范的可得3分,有待規范的可得2分;針對錯誤或失誤給予扣分,如果一名學生沒有采用正確前跨跳方法,或出現碰倒器材等行為,則出現1次,該組需扣除1分。最終匯總3項評價分數,分數最高的小組獲勝。
通過此評價方法,幫助學生明白在激烈的競賽中,要發揮團隊的力量,互幫互助,使每個組員都要鞏固“前跨跳”的正確技術動作,同時要具有集體意識,團結協作、遵守規則,才有可能獲得最終的勝利。由此,將合理的、多元的評價貫穿于競賽練習中,可以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并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協作的優秀品質、良好的交往能力等,這些都對學生課堂學習行為有效性具有積極意義,進而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廈門市低段小學體育課堂管理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1-673)的階段性成果]3748CE62-CAC8-4FFC-AD96-21E35B6E36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