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飚
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廣大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愈加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靈活地應用問題教學,借助適宜的問題驅動學生積極探究。問題串作為問題教學的特殊形式,在如此背景下,備受小學數學教學者的青睞。文章詳細說明了什么是問題串,并從引出基礎問題、深化基礎問題、揭示核心素養、解決核心問題這四方面入手,就如何應用問題串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串;內涵;應用策略;小數乘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一種新的數學學習方式,指導廣大數學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動手。問題教學作為數學教學最常使用到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不僅可以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可以驅動學生學思結合,提升數學學習能力。但是,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盡管部分教師應用了問題教學法,但卻將問題看作是獨立的、單個的,導致學生在思考的時候,沒有系統思維,限制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線教師經過教學實踐提出了問題串教學形式,倡導在課堂上,以一系列的問題驅動學生連續思維,實現思維的跨越,促進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那么,到底什么是問題串呢?問題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何應用價值呢?要如何應用問題串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呢?這是文章需要重點解決的三個問題。
一、 問題串的界定
所謂的問題串是指問題的特殊組合,包括一般基礎問題和核心素養。其中,基礎問題是問題串聯的基礎組成部分,在學生梳理知識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核心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應用才能解決的問題,便于學生深度地理解所學,建構較為完善的數學認知。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盡管重視課堂提問,也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了問題,但是提問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造成如此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教師設計的問題是以單個問題為主的,一般是就知識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之后,直接給予點評,在點到為止的情況下,學生是無法對問題中的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的。第二,學生在機械地思考、回答問題的時候,其思維是固化的,一般是就問題解決問題,很少對問題背后的深層內容進行繼續探究,而且,對問題的思考,一般是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這樣的層面上,影響思維能力的發展。立足問題串的內涵可以看出,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圍繞教學所需,主次分明地為學生設計一連串的問題,不僅可以優化傳統的課堂提問方式,還可以使學生真正地通過問題掌握探究數學的權利,由淺入深地分析問題,透過文本感知基礎知識,總結數學基本知識,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鍛煉數學思維能力,最終促進數學學習質量的提高。由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想有效地應用問題串,需要圍繞教學內容,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由易到難地設計數學問題,驅動學生發揮思維作用,逐步深入地思考數學問題。
二、 問題串的應用
基于問題串的內涵,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一般會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基礎問題和核心問題,并采取適宜的手段將這些問題有效地串聯起來,驅動學生由易到難地解決一個個問題,通過對問題的解決,由淺入深地認知所學。具體地,以“小數乘法”為例,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如此應用問題串。
(一)創設情境,引出基礎問題
基礎問題是問題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應用的基礎,有效地引出基礎問題,不僅可以使學生順其自然地展開對新知的探究,還可以為揭示新知本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數學本身是較為枯燥的,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在一上課就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不是那么容易的。立足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筆者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會先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用熟悉的生活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探究性的問題點燃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進一步地探究新知內容做好準備。
比如,在組織“小數乘法”教學之初,筆者先立足學生的購物經驗,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小紅到超市購買學習用品。超市的貨架上標注:一支鉛筆0.5元,她買了三支。小麗在另一家超市購買的鉛筆是5角一支,她也買了三支,請問小紅和小麗各自花了多少錢呢?在如此熟悉的生活情境的驅動下,部分學生會自主地聯系已有的知識儲備,列出0.5×3和5×3這樣的算式。根據學生給出的算式,筆者順勢提出了如此基礎性的問題:0.5×3和5×3這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呢?它們各自表示什么呢?帶著問題,學生思索“小數乘整數”和“整數乘整數”的聯系,如此,為學習本節課的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自主探究,深化基礎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之初,教師提出了基礎問題,接下來就需要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對問題的解決,幫助學生發散思維,獲取解決核心問題的經驗,為之后進一步地探尋新知內容做好準備。因為小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活動參與過程中,早已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同時,基礎問題是符合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情況的,所以,在引導學生解決基礎問題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機會,驅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對基礎問題的深化理解。一般情況下,筆者會立足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先為他們創設問題情境,接著立足學生對情境的探究情況,繼續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思考、探究,從而深化基礎知識,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比如,在組織“小數乘法”的時候,筆者為學生創設了購物情境,幫助學生在體驗中,得出了0.5×3這個算式。接下來,筆者會聯系場景內容,明確告知學生0.5×3的意義,同時鼓勵學生自主探究0.5×3的計算方法。在引導學生探究計算方法的時候,筆者為學生提出了如此問題:誰能說一說,自己是如何獲得1.5元這個結果的呢?在自由表達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連加的方法,有的學生提出豎式計算的方法。根據學生給出的豎式計算方法,筆者繼續提問:“剛才的幾個學生提出用豎式計算來獲得結果,根據他們給出的方法,可以發現,他們主要使用了末尾對齊和小數加減法一樣相同數位對齊的方法,你們覺得哪一種方法是正確的呢?為什么呢?”在如此問題的作用下,學生展開對小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探究,理解0.5的含義,進而總結出小數乘法豎式計算的方法和書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