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璇
摘要:問題設計是影響英語語篇教學的重要因素。以問題為抓手,設計Gulliver in Lilliput一課教學,安排了如下環節:課堂導入,以問溫故;讀前預測,以問激趣;略讀文本,以問促讀;精讀體驗,以問引思;讀后總結,以問升華;拓展探究,以問領寫。
關鍵詞:問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Gulliver in Lilliput
疑為思之始。問題能使學生產生困惑,繼而驅動學生積極思考,在探索中解決問題。英語語篇教學中,有效的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篇,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筆者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 Unit 4 Reading板塊的Gulliver in Lilliput時,就嘗試以問題為抓手,訓練學生的思維,推動教學走向深入。
一、教學設計
(一)課堂導入:以問溫故
導入是對即將開展的教學活動的熱身,是對學生心理的喚醒。導入環節,可以用問題激活學生的舊知,為新知的授受做鋪墊。筆者先展示幾本英語小說的圖片,如Alice in Wonderland、Snow white、Harry Potter等書的封面,鼓勵學生介紹自己讀過的英語小說。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
(1)Are you interested in reading English novels?
(2)What novels have you read before?
(3)Which is your favourite novel and why do you like it?
導入環節的這些問題簡單明了,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所有學生有話可說,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三個問題的設計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學生的回答也會逐漸豐富,為后續的閱讀做好語言上的鋪墊。
(二)讀前預測:以問激趣
讀前預測是根據語篇提供的各種線索,通過讀題目、看插圖等,對語篇的主題、性質、內容、寫作方式等作出預先推斷。預測會迅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當學生發現語篇內容與自己所猜測的內容不同時,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想對語篇內容一探究竟;而當語篇內容不出自己的所料時,學生的自信心會明顯提升,從而主動地投入學習。該環節,筆者出示課本插圖,讓學生看圖思考并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2)Can you guess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doing?
以上兩個問題讓學生借助插圖來預測語篇大意??梢园褜W生回答的關鍵詞句寫在黑板上,如the small men and the huge man, tie his leg, shout at the huge man, an army of small people, different weapons等。這樣一來,學生會更加好奇故事的發展,更想知道他們的預測是否正確。
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預測不能漫無邊際,需要教師跟進指導。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尋找表明故事發展階段的提示信息(Who, What, Where, When, Why and How),幫助學生作出預測。
(三)略讀文本:以問促讀
略讀是基本閱讀技能之一。學生略讀不僅要讀得快,還要抓得準,能準確理解語篇大意,抓住語篇關鍵信息。因此,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輔助學生略讀:
(1)Who am “I”?
(2)Why did “I” come here?
(3)Who did “I” meet?
(4)Why did “I” want to get away?
考慮到略讀時間有限,學生閱讀速度較快,問題需要提綱挈領,幫助學生理清語篇大意,完成對主旨的概括。以上幾個問題圍繞主人公Gulliver展開。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學生能夠把握語篇的文體特征、語言風格。讓學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認同感。學生通過梳理Gulliver的所見、所聞、所感來找到語篇的重要信息,了解語篇主題,為接下來的精讀做足準備。
(四)精讀體驗:以問引思
語篇精讀是與作者對話,學生既要沉入語篇,又要跳出語篇;既要宏觀把握,又要微觀探尋。精讀環節,要引導學生理性思考,真正掌握語篇內涵。因此,筆者組織學生角色扮演,并設計了用why、how等引導的分析性、推斷性問題,引導學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深入思考。
第一組學生站在Gulliver的角度,問題設計如下:
(1)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found yourself tied to the ground?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say to the tiny people?
(3)How will you save yourself from the enemies?
這一組問題讓學生站在Gulliver的角度,思考當看到這么多小人的時候,內心感受以及準備如何拯救自己。
第二組學生扮演the leader of the tiny people(小人們的首領),問題設計如下:
(1)When you first saw the big monster,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2)How did you tie it up?
(3)When he woke up, what did you say to him?
(4)Do you think he was dangerous? Why or why not?
(5)Will you set him free or let him serve your country? And why?
這一組問題讓學生站在the tiny people(小人們)的角度,思考看到一個巨人后的表現、把Gulliver綁在地上的原因、綁住他的工具以及要對Gulliver說些什么。
這兩組問題都是基于對語篇主題意義的理解,讓學生深入思考Gulliver和小人們的情緒變化;希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考和獲取信息,并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從不同角度準確理解語篇的內容和人物特點,深刻領會語篇內容,進而為之后的寫作提供語言素材。
(五) 讀后總結:以問升華
讀后總結指向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對語篇理解的升華。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探險小說。既然是小說,就會有各種矛盾沖突。筆者要求學生再次閱讀故事,畫出表示Gulliver動作的句子,并思考他的情緒變化和性格特點。如:(1)I looked down and saw a very small man.(2)I shouted at them-the loud noise made them all fall over.從句(1)可以看出,Gulliver當時比較驚訝。從句(2)可以推斷出,他已經生氣了。接下來,筆者繼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1)Could Gulliver run away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2)What do you think of Gulliver? What is Gulliver like?
(3)What questions do you want to ask the author after you read the story?
問題(1)考查并訓練學生根據語篇線索進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問題(2)將學生帶入語篇情境,思考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問題(3)考查學生理解語篇主旨和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這三個問題能夠幫助學生通過再次閱讀,思考、分析、判斷所獲取的相關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以體現對主題意義的深層次理解。
(六)拓展探究:以問領寫
拓展探究環節是閱讀的延伸。該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或者就作者的觀點提出批評和質疑,獨立起草短文、故事等,以寫促讀。筆者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
(1)Which sentence do you like best in this story? Why do you like it?
(2)If you are the autho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write in the next part?問題(1)請學生先在語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說明喜歡的原因,加深其對語篇的文體特征、語言特點、主題意義的理解。問題(2)在問題(1)的基礎上繼續深入,促使學生將語篇中的信息作為自己觀點的支撐點,進一步思考接下來故事的發展,內化所學內容,以問領寫,以寫促讀。
二、相關思考
以問題為抓手,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使學生有話可說。本節課按照略讀到精讀的順序推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讀前、讀中和讀后的問題設計符合語篇特點,圍繞主人公Gulliver和小人們展開,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語篇知識有效地獲取信息、探究主題意義。這些問題的設計緊扣教學目標,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要,避免了隨意發問。讀前的預測和讀后的拓展關注了問題的趣味性、真實性和開放性,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啟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但試教后,筆者發現,本節課的設計也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大多問題都是開放性的,具有多種答案或者不確定答案,學生回答的難度較大;預留的時間較少,每個問題只能請1—2名學生回答。所以,要適當留白,讓學生有充分思考的時間。
第二,本節課共設計了22個問題,對語篇理解的預設太多,占用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可以減少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問或者討論,釋放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可以根據語篇的需要適當增加追問,形成主題問題鏈,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結合學生的回答及時追問,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語篇。
參考文獻:
[1] 程曉堂.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
[2] 王篤勤.英語閱讀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