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以及新興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對新工科人才產生了新的知識界定。在新經濟和新技術背景下,新工科人才不僅需要充足的知識儲備,并能夠利用所學知識有效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而且還需要一定的學習新知識、應用新技術解決未來發展中的問題的能力。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對工程實踐能力強、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的綜合型新工科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只有在學校和企業的協同努力下,才能培養出既在專業上精深鉆研,又能夠對跨學科知識全面融合的人才。由此可見,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強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新工科;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實踐
在新經濟背景下,新工科人才不僅需要充足的知識儲備,能夠利用所學知識有效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而且還需要一定的學習新知識、應用新技術解決未來發展中問題的能力,具備對未來產業和技術進行良好引領的素養,此外還要能夠對經濟、社會、管理等跨學科知識進行融合掌握的綜合素養。但是當前我國工科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學目標不清晰、缺乏工程教學實踐、學校教育和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等問題,導致我國雖然工科教育規模較大,但是卻在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機電類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工科人才的缺口。由此可見,為了適應新經濟發展需求,要進一步加強對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建設和完善,從而探索新工科人才培養新模式,促進學校教育和企業發展的深度合作和融合,實現定向化人才培養機制,減輕相關行業的新工科人才缺口,促進我國經濟水平的整體提升。
一、重要性分析
隨著新經濟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產業等新經濟環境對傳統工科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新工科背景下,需要逐漸加強對多種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形式的探索和研究,為新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具有適用性的人才。[1]在此背景下,積極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落實,促進高校和企業之間的聯動合作,促使其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來,為新工科持續發展提供創新條件和基礎。
二、實踐探索
(一)規范協議
為了確保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順利運行,學校和企業之間要簽訂相關的協議,明確學校和企業在育人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的劃分,并制定相應的制約機制,防止任何一方濫用權利。全面優化頂層設計,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管理創建優良的實施環境和合作平臺,實現學校、企業以及行業之間信息的實時共享和交流。[2]要對協議內容進行精細化管理,實現協同育人內容和形式的針對性管理。
(二)引導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只有做好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才能確保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有的放矢,并促進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傾向和企業發展需求相契合。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可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也能夠為企業和行業發展提供更加具有適用性和實踐性的人才。學校和企業要對學生的特點以及職業意愿進行全面調查和分析,結合分析結果對學生采取分類培養,促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為實現學生職業發展和企業發展的統一性奠定基礎。[3]學校和企業要結合實際情況的發展動態,對人才培養計劃進行實時的調整優化。
(三)創新教學體系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結合企業和行業以及市場的實際的人才需求,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專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升對未來職業崗位的全面認知,從而培養職業素養的提升。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和學校教學實踐的融合主要體現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參與過程。前期主要是指在大一教學過程中,企業導師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職業素養的教育,或者是在大二、大三專業課程教學的前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適度的實習實踐;中期參與主要分為兩種形式,首先是在專業課程中滲透企業導師課程,其次是針對大二大三的學生設置企業導師課程;[4]后期參與主要是指針對大四的學生,學校組織學生到企業參加實習。此外,還可以結合學校教學以及企業需求的情況,共同建立人才培養實訓基地,為學生崗位實踐提供更多的實訓平臺和機會。(1)可以實行定制化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向學校提交人才需求并對具體的崗位職責進行設定。在此基礎上,學校、企業和學生之間簽訂相關的人才培養協議,針對性地開展課程實訓以及崗位實習等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對各類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不僅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減輕高校就業壓力,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在崗位實訓過程中,對社會發展人才需求新特點以及自身的職業規劃具有更加明確的了解,從而更加快速的適應工作崗位和社會環境。(2)引導學生到企業進行定崗實踐,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指導工作實踐,從而培養其正確的學習觀念和習慣。(3)要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教育資源,實現產學對接。結合企業需求,對人才培養體系進行創新和優化,引導具備一定實踐經驗的企業工程師參與到教育教學中來,一起協商創新課程的開發和應用,進一步促進學校和企業交流深度和廣度,促進教育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
(四)優化師資隊伍
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綜合素養對于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落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需要注重提升教師的教師育人能力以及科研水平,打造一支優質的教師隊伍。要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聯動合作,企業要為教師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引導教師加入企業的實踐培訓,定期安排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并為教師提供更多的現場考察的平臺。促進校企項目合作協同創新,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5]積極推行一課雙師模式,學校教師進行教學的同時,還要積極引進企業內具有較高工作經驗的師傅到校兼職教學,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效融合。
(五)完善長效的合作機制
(1)完善頂層規劃,加強和政府之間的聯動合作,積極發揮政府監督和管理職能,確保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運行的規范性。此外,政府還可以對參與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企業予以一定優惠政策,例如減免部分稅點等,[6]從而激勵社會企業積極參與,為校企合作長效發展提供動力支持。(2)加強監督管理力度。政府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校企合作的內容以及形式進行規范性管理,對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責任和義務進行明確劃分,構建完善的溝通機制和平臺,加強雙方的責任意識,促進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銜接。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其具體工作實施的監督和管理。例如,在企業對學生的實踐教學進行全面負責,學校要對學生的日常管理進行負責等。(3)學校要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部門機構。為了對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運行和管理,學校要專門組建相應的職能部門對該項工作進行針對化管理,確保其具體工作順利進行。
(六)智慧學習平臺
積極達到智慧學習工場,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實行提供智慧平臺。構建互聯網+創新學院、大數據教育平臺、智慧學習實踐平臺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促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開展。[7]
(七)推行“1+X”證書制度
積極推行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實現“1+X”證書制度的全面落實。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注重有效融合證書培訓內容,實現學生素養的綜合發展。學校要對學生的學習觀念以及就業觀念進行積極的引導,改善以往單一的就業思路。學校要注重為學生創建更加多元化的就業路徑,促進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實踐素養的提升。現階段,我國已經在信息與通信技術、建筑工程技術等職業技能方面開始試點運行。
(八)完善反饋評價機制
制定全面的課程評價系統,主要包括對課程目標達成率、專業達成度等進行綜合評價;并通過對評價數據結果的分析,對課程設置進行有效的完善;對畢業生進行跟蹤反饋評價,可以利用畢業實習返校座談會、實習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對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自身滿意度等進行調查,從而為課程體系的完善和改進提供依據;[8]對用人企業進行問卷調研,掌握企業的人才需求,以及畢業生的綜合素養等進行評價和反饋;結合第三方評價結果,對校企合作培養的畢業生的社會滿意度進行調查,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的人才培養體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新經濟發展形勢對工科教育教學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考驗。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實施,不僅可以提升高校在工科教育發展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而且能夠為企業的持續性穩定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于金翠,房洪杰,喬仁潔.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融合協同育人發展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0):50-51.
[2]余長庚,凌永發.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實踐[J].梧州學院學報,2020,30(03):86-90.
[3]段學軍,周子振.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中原工學院為例[J].中原工學院學報,2020,31(02):88-90.
[4]任麗娜.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理論與實踐[J].考試與評價,2019(04):142.
[5]金偉健.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構建探索[J].科技資訊,2019,17(02):174-175.
[6]李振東,黃永梅.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18(35):307.
[7]張秋生.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探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17(11):64-66.
[8]管連,梁建花.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探索及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8(11):100-103.
基金項目:2019年第二批教育部高教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工程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德州學院自動化專業為例”(項目編號:201902172003)
作者簡介:孫如軍(1966— ),男,漢族,山東德州人,機械工程專業,教授,從事節能環保技術研究及其機電裝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