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 要:張瀾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張瀾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內涵豐富且完整,特別是在職業教育中,張瀾注重“產教結合”,提倡“知行合一”,并積極開展職業教育,他創辦的職業教育學校開啟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先河。張瀾的職業教育思想對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關鍵詞:張瀾 職業教育思想 高等職業教育 意義
張瀾,四川南充人,他不僅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張瀾在1889年到1930年的教育實踐中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倡手腦并用,并積極開展職業教育,他創辦的職業教育學校更是開啟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先河,有力地推進了南充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學生職業教育的發展;他的職業教育思想為四川地區職業教育的興起和發展、職業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張瀾職業教育思想內涵豐富、內容完整,具有先進性和創新性,即使站在21世紀節點上,其職業教育思想的內涵依然能為現代當高等職業教育事業提供重要的借鑒與啟示。
1 以就業為導向,培養職業實用人才
1921年,張瀾先生在南充積極推行地方自治。他在《南充之實業自治》一文中指出:“中小學教授之普通科學,專為升學而準備,茍使小學畢業后不能再入中學,亦遂成為廢材,為商不能學,工不少除,勉強充當小學教師外,大多數流為無業游手之人,甚而不是案入匪徒,即去緣附軍隊以求生活”。張瀾先生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的普通中學畢業生,大多數在畢業生后無所事事,與社會實際需要嚴重脫節,學非所用,只有極少數能升學。而當時的南充急需興辦實業發展地方經濟,但卻嚴重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在這種情況下,張瀾先生認為教育的基礎必須建立在實業領域之上,這樣不僅能協調好兩者的關系,在發展地方經濟、為地方發展實業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又能使大多數學生獲得謀生的知識和技能,避免他們進入社會無所事事,產生不安定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張瀾先生的教育理念是一種終極的人文關懷。既考慮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關注學生終生的安身立命之本。為了貫徹這種“實業”教育理念,1924年張瀾先生先后對南充縣立中學、端明女子中學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學校內設立師范部、創立中醫班、工業班等;與此同時,將他創辦的端明女子中學下設幼稚園、小學部、中學部、師范部和職業部。職業部開設縫紉、蠶絲、織布、織襪、刺繡等科。不僅較好地解決了畢業生們的就業問題,讓學生們學以致用,同時也使大多數學生在畢業后能直接為南充的實業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這種實事求是的辦學理念,既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家庭狀況學生的學習需要,又很好地適應了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適應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水平是我國當前和今后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高等職業院校應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使高等職業院校服務社會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找到學校與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平衡點,因地制宜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體系,使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相適應,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
2 創新職業辦學理念,注重產教結合
張瀾先生在職業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將實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特色相結合,注重產教結合。千年綢都——南充,歷來是中國西部地區桑蠶種、繭絲綢最集中、生產規模最大的地區。在1920年至1925年的軍閥混戰年間,張瀾看到了戰爭留給中國的千瘡百孔,封建社會給國家帶來的貧窮與落后,他一心想找到一條強國富民的新路。張瀾先生認為南充實業發展首先是重視蠶絲業的發展。[1]張瀾先生把發展實業教育與地方產業特色相結合,1914年,張瀾先生創辦了實業學校與果山蠶業社,重點培養能從事基礎性蠶桑事業的人員。同時,為了滿足南充地方農繭事業的需求,開設了短期畢業的蠶業速成班,此后張瀾先生又分別開辦了短期蠶業速成班與四年畢業的蠶絲班,為社會廣造有栽桑、養蠶、繅絲、制絲的技術人才。張瀾先生把發展地方產業特色的實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教育思想與實踐與今天的高等職業教育思想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在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也提高了職業教育的水平。
專業設置是社會需求與高等職業院校實際教學工作緊密聯系的橋梁。區域產業特色發展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拉動地方高技術人才需求,促進產業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可以促使當地政府加大對當地高等職業院校的資金、人才投入,增強地方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辦學水平和辦學實力,所以,專業設置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命脈,只有把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特色緊密聯系起來,才能發揮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作用。
3 踐行知行合一,強調工學結合
發展職業教育必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這是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張瀾先生在創辦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將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達到有機的統一。早在1914年張瀾先生在擔任南充縣立中學校長時,先生就提出了“手腦并用”的原則,大力推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職業教育理念。學生們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還要進行種桑、養蠶和繅絲等生產實踐,目的是在畢業回鄉后能做到學以致用,即掌握了課本知識,又掌握了勞動技術,提高了實踐能力。例如:南充中學開設師范部,舉辦附屬小學,給學生們提供實習、試教。張瀾先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理念,使學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工學結合。
在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到: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5]從方案中我們可以看出,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改革集中體現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學模式上的改革體現在知行合一、工學結合。學習內容與就業崗位工作需求與內容一致,在實訓中實現了育人目標。這種雙元育人、綜合發展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材,有利的提升了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有利于培養更多新時代的大國工匠。
4 結語
張瀾先生以就業為導向,注重產教融合,踐行知行合一、工學結合,提倡學術自由的職業教育理念具有先進性與創新性,從歷史中對張瀾職業教育思想進行探索,對現當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本文為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項目(NC2020C154)。
參考文獻:
[1] 謝增壽,何尊沛,張廣華.張瀾文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52.
[2] 謝增壽.張瀾年譜新編[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
[3] 阮婧,李純蛟.張瀾與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探討與啟示[J].長春: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
[4] 高梧.張瀾在南充創辦實業教育初探[J].四川,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 ,第02期.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