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0年上半年全面線上教育的實踐和反思中,我們充分認識到線上線下融合(OMO)教學模式對于個性化定制教學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優勢。目前,高職院校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的構建和推廣存在諸多困境,如課程構建缺少系統規劃、教師信息素養較弱、教學設施落后、教學管理制度滯后。因此,高職計算機專業倫理課程必須結合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身心特征和專業特征,充分考慮學校的教學設施,認真分析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各自的優勢,找準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連接點(面),構建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專業倫理;課程建設
2020年上半年,全國2.82億在校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全面深化了我國教育信息化實踐。在過去半年全面線上教育的實踐中,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到了線上教育的優勢和不足。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0年9月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總結在線教育的使用情況中,認為線上線下融合(OMO)將成為教育行業發展的主流模式,各校要積極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充分發揮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二者的優勢,并在融合中實現更高目標的“教育培養與產出”。
一、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的優勢
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是充分發揮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二者優勢的融合:線上教育突破時空限制,促進資源共享,實現教育公平;線下教育更有利于師生交流互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模式具有如下優勢:
(一)促進個性化定制教學
“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特點是資源豐富、學習時間靈活多樣、課堂和課外互動方便等,推動了新時代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尤其是移動學習時代的到來,更是極大突破了空間及時間的局限性[1],讓教育隨時隨地走進學生生活。高職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熱衷于追求和體現自我價值,“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能有效照顧到學生的自主性和發展性,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自主安排學習計劃,并在長期堅持中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最終實現教育個性化。
(二)提升高職計算機專業倫理課程教學質量
計算機專業倫理課程必須立足于互聯網技術發展和應用的真實情況,立足學生網絡生活實際對互聯網應用新問題給予及時準確的指導。所以,本門課程的教學必須充分利用網絡世界的生活場域,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體會、去感受、去思考,從教師的“應為”轉化為學生的主動“樂為”。“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能有效彌補傳統計算機專業倫理課堂理論教學的不足,以網絡真實生活場域為載體,通過豐富的在線教學資源和互聯網模擬演練技術,改進教學方法,在分享、討論和思考中培養高職學生網絡行為的理性選擇。
二、高職“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建構的困境
雖然當前高職院校正在大力推廣教育信息化,構建智慧校園和智慧課堂,但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的構建和推廣依然存在諸多困境。
(一)課程構建缺少系統規劃,線上線下教育合力未形成
雖然在教育信息化的大勢推動下和微課理念的指導下,許多高職院校都形成了與教學相匹配的網絡課程資源,但是在構建時缺乏系統性和規劃性,依然是依靠傳統課堂的完整知識結構來打造網絡資源,很多課程直接將線下課程教學進行錄制上傳到網絡上供學生自學,線上教學內容與線下教學內容高度重復,打消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這樣的課程構建,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類似于平行線,不僅無法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更是加重了師生的負擔。
(二)教師信息素養較弱,無法有效進行線上線下融合技術操作
高職教師雖具有一定教育信息化意識,但長久線下教學形成的教學習慣和教學觀念難以快速扭轉,無法在課堂中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來進行實際的教學。雖然隨著教學教改的推進,許多教師會有意識地采用這種方式,但是由于太刻意,容易將線上教學流于形式,或者象征性地使用簽到和測驗功能,而學生完全被動、機械地參與線上教育。線下教育依然采用傳統的講授型課堂,線上教育是學生自覺去完成額外作業,教師有限的信息素養無法充分地利用線上統計數據靈活進行教學調整與改進,也喪失了諸多針對學生提出問題而開展教育的契機。
(三)教學設施落后,無法滿足線上線下融合需求
當前高職院校的各項教學設備均是為滿足傳統課堂教學需要而進行規劃建設的,無法滿足“線上+線下融合教育”模式的開展要求。目前高職院校設置的多媒體教室,軟硬件都只能滿足理論教學的基礎需求。而線上線下融合教育模式要求更加精細化,如對網速的高速便捷、網絡平臺的穩定高效、課桌椅的靈活調整等,對于一些技術操作要求高的課程教學,更需要專門的智慧教室作為硬件支撐。從課程網絡資源建設設備而言,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沒有自己的教學錄播室,無法給教師提供及時更新教學視頻的技術支持。
(四)教學管理制度滯后,無法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勵
線上線下教學融合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形式,需要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多部門協調統一的管理指導。但高職院校管理制度存在規章制度不健全和機構職能執行不暢通等諸多問題。首先,在課程建設管理上,學校管理部門更多是在課程建設項目申報上下功夫[2],而缺少對在建和已建課程教學資源持續跟蹤和指導機制,難以形成課程的長期常規化建設。其次,在課堂質量評價上,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部門的各項管理制度與辦法主要針對傳統課堂設置,無法適應線上線下課程的教學質量要求,教學現場考查時存在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下的手機網絡操作、小組討論式教學誤解為教師的“投機取巧”行為的現象,加重教師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心理負擔。
三、構建高職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的策略
高職計算機專業倫理課程線上線下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不僅是對教學的優化和質量的提升,其本身的正確合理運用,也是引領計算機專業學生正確全面看待互聯網的價值、促進專業自覺的示范。所以,在構建計算機專業倫理課程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前,必須結合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身心特征和專業特征,充分考慮學校的教學設施,認真分析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各自的優勢,找準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連接點(面),構建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的教學模式。
(一)強化課程建設的系統性,找準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連接點
考慮到高職學生更偏向實踐的學習特征,高職計算機專業倫理的線上教學建構應以任務驅動式構建,以任務作為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有效結合點。任務的呈現,既提升了學生自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同時任務的完成度也是自學結果的檢驗。任務完成成果的展示和討論直接成為線下教學的起始環節,教師在學生任務呈現中,發現學生學習的情況和不足,從而針對性地調整線下教學內容。通過任務銜接線上與線下教學,從而形成“自學——任務——展示——討論——講解——測驗”的教學模式。對于高職計算機專業倫理課程,將真實網絡事件的倫理分析作為任務內容,既調動學生思考和表達的積極性,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敏感度,強化學生使用倫理分析工作的能力,讓學生立足生活化場景中設身處地地去內化網絡倫理原則和行為規范。
(二)加大教師教育信息化培訓,強化教師信息素養
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的構建,關鍵在于教師。在教育信息化的趨勢下,要面向全體教師開展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訓:(1)強化對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認知,明確線上線下教學對師生教學的積極意義;(2)充分挖掘課程教育資源,積極構建符合課程特征的網絡課程資源;(3)合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教學設施的作用和價值,優化教學統計和課堂管理。在統一培訓基礎上,針對年齡差異提出不同層次的信息能力要求,充分利用年輕教師學習能力強、吸收能力快的優勢,形成老中青的課程團隊,以點帶面,以課程為基點,從整體上提升課程團隊成員的教育信息素養,擴大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推廣范圍,全方位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尤其是計算機專業倫理課程的教師,還要力爭與互聯網技術發展共進步,充分將互聯網的VR技術、模擬仿真技術等運用到課堂中來,引領學生保持對最新發展技術的敏銳度。
(三)完善教學設施和教學管理制度,提高學校的教育水平
要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學校從設施和管理政策給予支持和鼓勵。高職院校應制定學校教學設施更新計劃,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分階段進行基礎設施的維護與更新,構建學校自主錄播教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搭建智慧教室,逐步提高教學設施的完善率,確保教學軟件和硬件能滿足教師進行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的嘗試、實踐與創新。計算機專業倫理課程要充分論證互聯網最新發展技術投入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結合學生專業特色積極向學校申報智慧教室的構建。其次從政策上要給予任課教師全力的支持,鼓勵教師積極思考課程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改革,從教學管理制度上給予教師空間去挖掘教育內容,嘗試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從獎勵制度中去肯定教師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的付出和成效。
總之,高職計算機專業倫理課程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構建,要以課程建設為基礎,充分利用學校設施與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引領學生在線上自由學習和線下重點講解中學會用有溫度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專業和對社會中所能產生的影響,在反思中養成良好的專業倫理素養。
參考文獻:
[1]石青環,王紅霞.“線上+線下”混合式外語教學的融合途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0(44):108109.
[2]劉正濤,王薔馨,許淋萍.應用型本科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與實施探討[J].江蘇高教,2020(11):8083.
基金項目:2019年湖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倫理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ZJGB2019024)
作者簡介:陳艷芳(1988—?)女,漢族,湖南郴州人,碩士,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高職思政教育和網絡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