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 高艷
【摘 要】南京審計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借助地處老山腳下、長江之濱的區位特點,從山水中發掘豐厚的教育資源,構建“山水文化”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由“仁山智水”課程、“游山玩水”課程、“青山綠水”課程、“高山流水”課程和“依山傍水”課程組成。這五類課程立足于德智體美勞全方位育人目標,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德智和諧、人格健全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校本課程;課程建構;“山水文化”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6-0010-02
【作者簡介】1.徐瑾,南京審計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南京,210000)副校長,高級教師;2.高艷,南京審計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南京,210000)副書記,高級教師。
南京審計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南審附小”)是一所學制六年的全日制公辦學校。學校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和“讓卓越教育成就每一個孩子”為辦學理念,以得天獨厚的山水文化資源為依托,建設了“山水文化”特色校本課程。課程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劃出發,科學確立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育人目標。建設“山水文化”特色課程既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也是學校培養時代新人的必然選擇。
一、發掘山水教育意蘊
“山水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山水是德的象征——《道德經》言“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山水是仁智的寫照——《論語》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是生性所寄——《游名山志》言“夫衣食,人生之所資;山水,性分之所適”;山水是審美所鐘——《答謝中書書》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水是快樂的源泉——《醉翁亭記》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是勞動的樂園——《歸園田居》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由此可見,中華傳統的“山水文化”蘊含著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追求,這與新時代我國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謀而合。
二、構建課程結構體系
南審附小積極汲取中華傳統中“山水文化”的教育意蘊,結合實際校情,精心設置五大類課程,引領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與育人品質。
1.以“仁山智水”課程融通德智文化。
“仁山智水”課程注重德性涵育和智性培養,融通德育和智育,通過智慧啟迪育德,在發展學生智力的過程中培養德性,努力做到德智兼修、智德融通,讓學生兼有實踐的道德和智慧的道德。
2.以“游山玩水”課程增強健美體驗。
山水既為體育提供了廣闊而多樣的環境和途徑,也為美育提供了現實場景和審美對象,還為美的創造提供了平臺和資源。學校依此設計了“游山玩水”課程。游,主要是在山水中鍛煉體魄、舒暢身心;玩,是品山水之美,玩賞山水妙趣。游山玩水之間,練就健康之軀,磨煉堅毅之志,欣賞山水之美,悟得自然之趣,使學生成為身心和諧、身心健美的人。
3.以“青山綠水”課程優化環境探究。
青山綠水,是和諧生態環境的象征。“青山綠水”課程旨在將環境保護的意識扎根于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從點滴做起,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形成保護自然的科學意識。“青水綠水”課程既重視學生的科學探究,也強調對學生進行環境倫理教育。這一課程的實施既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也涵養了學生的文明德性。
4.以“高山流水”課程傳承經典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南審附小山水文化課程的題中之義。事實上,“高山流水”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和象征。學校設置“高山流水”課程,旨在通過課程的規劃與落實,加強學生對祖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學習,接續傳統優秀文化的血脈,涵養高雅深厚的文明氣質。
5.以“依山傍水”課程整合地理鄉情。
南審附小立足學生生活的地理環境、家鄉民俗風情和經濟狀況,開設“依山傍水”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家鄉、研究家鄉,進而熱愛家鄉。這一課程的設置得到了南京審計大學的專業支持。
“山水文化”特色課程整合了學科課程、選修課程、社會實踐和綜合活動等課程類型,并對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進行了系統的規劃與安排。依據培養目標與資源優勢,學校在每一類課程下均設若干重點建設的特色課程(見表1)。
三、加強課程實施管理
1.精細開發流程,加強科學管理。
為確保“山水文化”特色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南審附小通過對課程開發流程的細致規劃,提升課程開發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優化學校管理。首先,精心研制課程開發目標。課程目標的制訂既要基于國家教育宗旨和民族教育傳統,也要考慮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既要明確課程開發與執行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也要合理篩選與整合多種學科知識,使其形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與認知特點的課程結構。其次,形成整體性的管理機制。南審附小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領導小組和課程實施工作小組,對課程時間、教學方法、課程內容以及課程的開發、實施和評價進行科學安排和管理。
2.開展多元評價,完善課程建設。
為確保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合理性,南審附小“山水文化”特色課程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課程開發評價主要包括課程開發背景評價、課程實施評價、課程效果評價、課程可持續評價等。課程開發背景評價通過對課程方案的合理性、有效性等多個方面進行評估,明確課程開設的可行性,并提出改進建議,為課程開發奠定良好基礎。課程實施評價是對學校課程方案中正在實施的課程進行監督、記錄和評價,對課程實施的優缺點進行評價、研討,并不斷改進課程實施。課程效果評價是對“山水文化”特色課程實施的結果及其發展價值進行評價。課程可持續評價旨在為特色課程的推廣做準備,該評價以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收集課程建設過程中參與者的體會與經驗,并與課程效果的分析相結合,總結、積累課程開發的成功之處與需要規避的問題,為特色課程的品牌化建設與經驗推廣打下基礎。
3.展開合作研討,提升課程質量。
南審附小通過與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省市區教研機構及教師發展中心等單位部門進行深度合作,形成高校科研、學校管理、教師實踐三方聯動的教學改革實驗團隊,對“山水文化”校本課程體系的規劃與特色課程的開設進行深入的研討交流,不斷優化課程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