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峰 耿建彪
【摘 要】南京市浦口區大橋小學從大橋的結構與功能獲得教育啟示,從課程建設的現實問題和價值追求出發,提煉出“津梁文化”課程。建設“津梁文化”校本課程,旨在完成基礎教育的使命——奠基與擺渡。該課程由支點性課程、支柱性課程、樞紐性課程和通達性課程四大門類構成,切實有效地指向學校的立德樹人育人目標。
【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建設;“津梁文化”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6-0012-03
【作者簡介】1.鄭愛峰,南京市浦口區大橋小學(南京,211800)校長,高級教師;2.耿建彪,南京市浦口區大橋小學(南京,211800)副校長,高級教師。
南京市浦口區大橋小學(以下簡稱“大橋小學”)始建于1956年,位于滁河南側。學校的名字源于一旁橫跨滁河的大鐵橋,大橋的結構與功能是奠基與擺渡,這與基礎教育的使命不謀而合,為學校的文化建設和課程建設提供了文化土壤和靈感啟悟。
自2019年,大橋小學在積極探索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同時,根據學校歷史文化傳統和區位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開發特色校本課程,探索“津梁文化”課程體系。
一、“津梁文化”課程建設的現實問題與價值追求
大橋小學繼承優秀文化教育傳統,以“尚志·勵學”為校訓,以“發展每一個”為辦學理念,旨在把學校建設成一所教學質量居上、教育特色鮮明、校園環境優美、文化氣息濃郁、學生樂學、教師善教、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現代化學校。課程建設作為學校辦學的核心部分,是實現這些辦學目標的關鍵。因此,對課程建設過程中暴露的現實問題的思考是建構良性、科學的課程體系的基礎。
(一)課程建設的現實問題
1.零散失序,前后失調。
大橋小學活動課程的設置未能與學科課程有機整合,使得學校課程體系的課程取向、課程結構和課程實施,都缺少統一的頂層設計。各科教師各自的課程安排處于零散施教、規劃失序、統籌失調的狀態。因此,如何將辦學理念、育人目標與課程建設全面對接、合理推進,學校需要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
2.主旨不清,特色不明。
大橋小學雖然已有了足球、書法和民樂三大特色校本課程,但是就整個學校的課程品牌建設、育人目標的精準定位來說,仍有所欠缺。特別在如何彰顯大橋小學獨有的課程資源、文化特色,如何講好大橋小學自己的課程故事方面,學校還需要有清晰的主旨、獨特的視角來進行提煉與展現。
(二)課程建設的價值追求
1.推進學校內涵發展。
教書育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課程與教學是完成教書育人的主要載體。明確根本任務、更新教育觀念、構建課程體系、聚焦學生發展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學校內涵發展的關鍵。學校通過對課程發展存在問題的準確把脈、積極謀劃,提出“津梁文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方案,在已有的課程建設基礎上調結構、明主旨,將學校的內涵發展與教書育人緊密聯結在一起。
2.激發學校文化活力。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生命力及特質所在。大橋小學期望通過建設“津梁文化”課程體系將大橋小學的地方性特征與學校文化傳統相結合,將課程建設與學校文化建設有機融合,對辦學理念、辦學目標、校風校訓進行整合與表達,重新激發學校的文化活力,在傳承中創新。課程與文化的互動,不僅使課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讓學校課程建設具有獨特的校本氣質,這種開放、生長、通達的“大課程觀”凸顯出強大的育人合力。
3.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 2020年)》指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學校特色建設不僅是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也是學校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探索新的課程體系,統整國家課程,開發、融入校本課程,支持課程的協同發展對學校的特色建設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二、“津梁文化”課程建設的理論闡釋和整體框架
(一)理論闡釋:課程即“通道”
課程,原本意為“跑道”,隱喻周而復始的運動軌道。多爾在《后現代課程觀》中提出課程為“通道”的隱喻:課程不再被視為固定的、先驗的“跑道”,而應為達成個人轉變的“通道”。“津梁文化”課程也是這樣一種“通道”,它不應限制兒童,而應為兒童的發展提供多維方向和可能性,它是立體的、開放的,不是平面的、封閉的。“津梁”,指的是渡口和橋梁,比喻能起引導、過渡作用的事物或方法。“津梁文化”課程以“為人格奠基、為幸福架橋、為理想擺渡”的理念為基礎,構架“點、線、面、體”的整體脈絡,為兒童的成長與發展開辟通道。
(二)整體框架:立體縱橫
“津梁文化”課程體系由支點性課程、支柱性課程、樞紐性課程和通達性課程四大類課程組成,形成一個立體縱橫的課程架構。學生可以在這一課程體系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滿足學習的興趣與需求,體驗心智挑戰與快樂成長的學習經歷,分享成長與成功的喜悅。
1.以支點性課程提升文化素養。
支點是橋梁結構中起支撐作用、固定不動的關節點,是與地基接觸的承重構件。支點性課程就是“津梁文化”課程結構中的基礎和關鍵。它以語文、數學、科學、英語等文化素養課程為主,通過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及校本課程開發,實現國家課程目標,以保證達成義務教育目標的基礎性要求。
2.以支柱性課程促進身心發展。
支柱是支撐橋梁的柱子,支柱性課程是“津梁文化”課程結構的中堅力量,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引導、推動作用。它以德智體美勞等發展性課程為主,通過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和校本課程開發,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支撐。學校可以結合自身的課程基礎與教學經驗,開發相關的校本課程,不斷增加教學的創新性、趣味性。
3.以樞紐性課程培養綜合素質。
樞紐是津梁交通系統中各種通道的交匯處,是各個方面相互聯系的中心環節。作為“津梁文化”課程結構的聯通要素,樞紐性課程旨在整合學生所需知識與能力,通過課程的綜合性、關聯性增強學生的遷移、創造能力。它以跨學科、STEM課程和計算機等綜合性課程為主,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建立學生素質發展的立交橋,為學生通向理想彼岸提供接引的渡口。
4.以通達性性課程增強特長體驗。
通達性課程也可稱為通衢課程。通衢意味著四通八達、寬闊平坦的道路,通達性課程是“津梁文化”課程結構的輻射體和指引道。它以實踐、實驗、體驗、個性化、特長課程等活動課程為主,是以關注學生興趣和特長發展需要為價值取向而開發的選修課程,主要以社團活動的方式來實施。
“津梁文化”課程的設計框架,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兩大層次的課程與支點性課程、支柱性課程、樞紐性課程和通達性課程等四大類型的課程進行了雙線組合、立體交匯的統整,構成一幅全面通達、暢行成長的課程圖景。
三、“津梁文化”課程建設的實施取向與評價建議
(一)課程實施取向
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應該堅持課程創生取向。其中,教師是決定新課程實施成敗的關鍵角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應依據層層推進的策略,通過課程專家與骨干教師共同解讀課程實施的途徑與方法,探討課程的主要內容,讓教師了解“津梁文化”課程的基本框架和操作要點。同時,學校組織教師相互觀摩、對照實踐,讓教師獲得關于實施校本課程的相關經驗。此外,“津梁文化”課程倡導教師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讓他們自主調適已有課程內容或開發新的校本課程。
(二)課程評價建議
首先,課程評價要涵蓋學校課程開發設計、管理與實施的運作過程,又要兼顧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評價。
其次,課程評價要制訂相應的評價程序與規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結合學生的學科成績、出勤、態度、成果或作品展示等總結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客觀記錄學生的發展軌跡和成長過程。
再次,課程評價要堅持發展性評價理念。強調評價的過程,不僅能促進教師在學校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提升教師課程開發的能力和水平,還有助于學生通過評價不斷完善自身問題,促進自身發展。
最后,課程評價應追求多元化。課程評價應建立學校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綜合機制,不斷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