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衛東
【關鍵詞】物型課程;蕊春文化;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6-0038-02
“蕊春園”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與日俱增。在我看來,“蕊春園”不只有一座,或者說,它不只是一個“園子”實體的存在。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以下簡稱“通州實小”)那座“美輪美奐”的園子固然是一座本體的園子,而這所學校不也是一座“教育的‘蕊春園”?更進一步說,“王笑梅們”所著意為之,不斷革故鼎新、接續煥發新象的“實小教育(現象)”亦如一座蕊春園,呈現出一派美不勝收、令人向往的景象。如果沿著這樣一條思維幽徑往下走,我們還可以發現或創造出更多的作為喻體的“蕊春園”,它們的美麗和作為本體的園子“有得一拼”,并且富含更多一份詩意,深藏更多一種哲理。新近出版的《蕊春物語:物型課程的探索與實踐》一書自然成了另一座意韻雋永、引人流連的“蕊春園”。
一、感受物境:文字間的蕊春園
這本書確乎是一座美的園子。在這里,移步換景,可以欣賞到作為“本體”的園子內部或鄉風撲面或古典雅致或新氣盎然的景象,它猶如一卷長長的畫軸,把園子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盡情地呈現于讀者的眼前,使讀者仿佛置身其間,常有陶醉之情。有山有水,有溪有潭,有廊有橋,有樹有花,更有栩栩如生的群雕,還有一幅幅對舉謹嚴而又自然天成的楹聯……每一種物事的存在都是那么妥當熨帖,生動和諧;每一種景觀的構成都煥發出活潑潑的生命氣息,讓人有詩興欲從胸中噴薄而出的感覺。而事實上,這本介紹學校物型文化與課程建設成果的專著有相當大的篇幅恰恰是用了散文和詩的筆觸,用了油畫般的技藝精心、精致和精到地描寫、描摹了這座美麗的園子和這園子的美麗。人們說,對于世間的美景,一切文字都是拙劣的。可是在讀它之時,我卻一點都沒有這樣的“劣感”,我承認,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曾數度“游園”,真實的景和眼前的文相互“召喚”,使之仿佛就在眼前;可在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園子自身亦是作者和更多“通州實小人”的作品,融入了這個群體的深情乃至生命,他們不是在“寫園”,而是牽手讀者,徜徉園中,睹物賞景,品詩抒懷。
二、生發課程:校園中的課程群
這也是一方關于課程的“生態園”。在這里,“校園即課程”,進而言之,好的校園即是好的課程。這類課程未必是所謂的隱性課程,它不僅可以是顯性的,還能成為一門“正式的課程”。“蕊春園”里各種物的存在都有課程的意義與價值,甚至就是“為課程而來”的。譬如,張謇等三位先生的群雕,其中就蘊含著一部校史課程;藍印花布研究所有著鄉土文化課程、勞動課程和生活審美課程;而各種花草樹木中,則有著地方植物課程,以及以此為描寫或描摹對象的寫作或美術課程……觸目之處、涉足之地,沒有一個或一段時空不可以“做出”讓學生今天記得住、明天帶著走的課程。當然,“蕊春課程”不限于區區幾畝地里所發生的課程,“天地大教室,課堂小社會”,通州實小還把課程建設的觸角伸向校外,拓展至江海大地,如田園嬉樂課程、“葦海聽音”課程等。我敢說,通州實小有著許多堪列“上品”乃至“極品”的校本課程,它們既生發于“蕊春園”的真實物境中,也在這本專著里得以優質的梳理、提純與重構。如果說,發生在校園這一方特定空間的眾多課程已然匯成一個“課程生態園”,那么,這本書則是繪就在字里行間的另一方“課程生態園”。與前者相比,它自然少了一些感官、直覺上的五彩斑斕,卻擁有著獨特和獨到的理念涵括力、理性穿透力和理想感召力,為本校今后抑或其他更多學校的物型課程建設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范本,或者說是一份足資借鑒的“實小方案”。從這種意義上講,這方“生態園”是可以產生“裂變效應”的。
作為一方紙面上或文字間的“蕊春園”,它自然成于作為本體的“蕊春園”之后。但后者也將有面向明天的發展;而且,當下所有校園都應該有或者說都應該是廣義上的“蕊春園”,這本書因此是繼往開來的。在開辟未來道路的這一維度上,它確立了對于更多物型課程具有一定普適意義的新理念,建構了相應的新模型,以及開發模式與運行策略。這些理念、模型、模式和策略,都是基于而又超越“本園”的。可不可以這樣講,用美文寫就的這方“蕊春園”,其實也是一座可以“聚射”更多學校物型文化成果和成就的“大觀園”?我想是可以的。
茅盾先生在《風景談》中說:“人創造了第二自然。”通州實小校園內的那座“蕊春園”無疑是“第二自然”的一部杰作。那么,本書則可以視為對“第二自然”的深化和升華,無妨稱之為“第三自然”:“第一自然”指向于物,“第二自然”指向于人及其活動,“第三自然”則指向于人的精神和思想。有了好的精神與思想,無論“第一自然”,還是“第二自然”,都將不斷地被引向“明亮那方”。
(作者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