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工程是20世紀7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程度越來越高,環境問題(尤其是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社會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多。基于應用型城市大學建設目標與發展要求,結合環境工程專業屬性,從3個方面對應用型城市大學人才培養環工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進行分析與闡述。做好實踐教學改革有利于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培育更多優秀的高級工程性人才,推動行業與學科專業共同進步。
關鍵詞:應用型城市大學;教學改革;校企協同
目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分為學術性與應用性,分別對應著研究型大學與應用型大學,而城市大學屬于應用型大學。在教育部屬高校、省屬高校及地方政府所屬高校三大高校體系關系中,城市大學應屬于地方政府所屬高校。城市大學作為應用型地方大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具有其本身的結構特色,但是應用型城市大學并不是新出現的大學類型,而是對應用型大學深度發展和拓展[1]。應用型城市大學人才培養功能與方式等方面都與普通應用型大學有一定程度的區分,因此,作為應用型城市大學中與現代城市綠色建設與低碳發展緊密結合的專業,在人才培養定位與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培養面向城市需求,服務城市發展的一批高級工程性人才。
近年來,國家狠抓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出實現“雙碳”目標,推行“無廢城市”建設等舉措,解決城市快速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矛盾與問題。然而,環境工程作為一門強應用型學科,其專業特性就是培養解決現實生活中生產生活中的各種污染問題的人才。重視實踐教學環節能夠為本專業培養高級工程性人才提供有力保證。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以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發散思維能力。采用實踐教學環節搭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為培育專業素養高和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應結合應用型城市大學的實際情況,開展與企業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同時提升應用型高級工程人才的專業能力。
1、應用型城市大學校企合作背景
2015年11月,國務院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文件,明確提出了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繼而,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不能完全適應,形式主義問題較為突出[2]。促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構建校企雙方產學研長期合作機制,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與企業技術發展,是從人力資源角度解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有效途徑。
基于應用型城市大學的人才培養關鍵在于應用型人才這條主線,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落實以產業與專業結合,企業與學校合作,以所在城市業內龍頭企業為主體,將高校、企業、政府納入同一框架內共同參與,共同協商,形成上有政策指導,下有行動配合的貫穿式模式,從而切實培養應用型高級工程人才。
2、應用型城市大學校企合作必要性
應用型城市大學面向城市,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3]。國外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探究產學研合作的教學模式。如美國的康奈爾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學校就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而建立的。20世紀中葉的歐洲國家,日本等都開始興起應用型人才培養。隨著改革開放,我國也相繼一批以服務地方經濟和城市發展的應用型城市大學。首屈一指要數1983年特區政府創辦的深圳大學。該校將面向特區,服務地方作為辦學的重要方針。學校與政府、當地企業建立了多個產學研合作平臺及實習實踐基地,為深圳的經濟發展帶去了創新技術和高級技術人才,深圳大學也因此迎來了飛躍式的發展。誠然,深大只是個例,在校企合作發展上也面臨著許多問題,例如教學育人創新不足,協同育人理念落后;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表面,深度不足等方面[4]。因此,對于應用型城市高校的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研究,尤其針對應用型較強的學科專業顯得尤為重要。
3、應用型城市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舉措
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改革的首先任務就是提高企業在人才培養環節中的比重,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面臨的需求與人才培養側重點相結合,即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的全面融合,培養出高素質的高級工程與創新人才,也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其次提高高等教育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比重,完善人才培育制度,健全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形成人才需求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最后實現高校與企業互惠互利,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與進步,積極推動學科專業發展、企業技術與實力提升。因此,環境工程應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深化實踐教學改革的具體舉措如下:
(1)引進來:深化“引企入校”,建設實習實踐教學基地
將高校-環保企業-科研院(所)鏈接起來,實現三者的緊密合作,共同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推行企業專業工程人員參與實踐教學環節,完善校企共同育人制度,建立校企共有實習實踐基地。此外,結合企業面臨的實際情況,加強專業教師、環保專家、企業技術骨干的技術交流,開展教室-實驗室-實踐基地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機制,推動教師教學水平-企業骨干創新能力-行業生產工藝高度契合。
(2)走出去:深入企業開展實習實訓,提升實踐教學效果
發揮校企各有的特色,開展多元化課題教學模式,銜接雙方優勢資源,共同發揮兩者協同育人的能力。一方面積極與企業聯系溝通,捕獲企業發展動態,為課程講授收集資源與案例;另一方面積極帶領學生深入企業開展實習實訓,讓學生切實體會環境工程專業在生產生活方面所發揮的具體作用,并參與到解決企業實際困難中,活學活用,現看現學,達到提升實踐教學的目的。
(3)共進步:深化實踐教學體制改革,為校企合作奠定基礎
建立以高校為主體,多方企業共同參與的指導委員會,圍繞校企雙方開展合作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進行研討。校企雙方通過開展項目合作研究,提升各自的實力,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將培育應用型高級工程人才全方位滲透到人才培養體系,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專業技能實踐有機結合,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學科專業高質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韓憲洲. 推進城市型、應用型大學建設的路徑思考[J]. 前線, 2016(10): 77-81.
[2] 張震斌, 張啟儉, 周立岱,等. 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基于遼寧工業大學特色[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19(4): 128-129.
[3] 李發戈, 段為國. 推動地方大學向應用型城市大學轉型發展的思考[J]. 四川行政學院學報, 2020(2): 55-63.
[4] 程聰, 陳柯, 程陽. 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 廣東化工, 2018, 45(4): 168-169.
作者簡介:彭鑫(1988-),男,工學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地下水污染與防治。
基金項目:成都大學引進人才啟動基金(編號:208192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