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康 劉振華 張紅偉 王 冉
(1.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2.西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中指出,“要發揮信息化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和學習方式,要通過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教學管理的融合,強化信息技術對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的服務與支撐,強化將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放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來設計和推進[1]。”這為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創新團隊尋求高等職業院校品質管理課程教學信息化賦能指明了方向。如何使傳統教學在提質培優的基礎上煥發活力,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成為當前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高職院校在重視應用型高技能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同時,還需兼顧學生愛學尚學勤學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外修技能內養底蘊,最終實現終身學習的長遠目標。高職學生的特點是在學習理論知識過程中,表現為學習興趣一般,學習積極性不高,自主驅動力不足,導致教師的計劃教學效果與學生實際收獲存在差距。但學生整體樂于實踐,勤于動手,實際操作能力較強,實訓教學項目達成率較為良好。目前,應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倡導教育領域信息化,使信息化技術服務教師、服務學生,服務課堂、服務教學,支撐“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提升革新,為教師指導學生開辟新通道,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途徑。因此,必須對傳統教學模式做一些變動,將教師的教學內容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對本位課程進行結構重組,更新體系架構信息賦能,加快落實立體化信息化綜合設計和實施,正是教學改革之大勢所趨。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強人才培養,增強制造品質,提升產品核心技術與附加值,是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已經步入爬坡過檻、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實現中高速增長、邁向產業價值鏈的中高端關鍵還在于結構調整的進度和成效[2]。與此同時,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深入培養學生的品質認知意識與品質管理能力也是培育新時代工匠的重要著力點。因為產品結構的日益復雜,以及用戶對品質要求的提升,在今日,品質意識已經成為一般工程師不可或缺的工程專業素養。然而,國內目前高等職業院校的品質管理教育仍局限于個別專業(如工業工程)的主修學生,其他專業的工程學生則無緣接觸品質管理系統知識體系。品質管理的內涵是信息革命下生產方式優化升級加速躍遷,顯性有形的成效包括品質提高、庫存降低、開發與生產周期縮短、市場反應速度加快、員工能效提升、人力成本降低等,企業還獲得了一系列軟實力,隱性效益的加成如長效穩健的員工綜合素質的提高,價值觀的認同、創新能力的提高及團隊精神的樹立等無形成果。品質管理的思想極具拓展延伸空間,也正被航空航天、物流金貿、零售服務業等非制造的產業吸收和創造性地運用,如:日本的7-Eleven便利商店,實時掌握顧客的購買需求,每天少量多次的快速補貨,都成功地達到僅維持少量庫存,同時又避免賣場貨架缺貨,增加產品銷售的零售產業目標。
在我國的職業教育領域,面向工程的各個專業推廣品質管理的相關知識,結合不同工程領域使其在教育教學中落地生根,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與養成及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課程建設的基本目標在于使高等職業教育工科大類學生進一步學習綜合性質量檢測方法,了解質量管理與控制技術的基本常識,初步具備工序質量分析與控制基本能力,掌握現代企業質量管理理念,樹立質量和效益辯證觀念。品質管理課程建議在高職大二第一學期開展,作為面向學生發展職業能力、培養職業素養的品質管理課程,為了更廣泛更實用的進行課程體系建設,我們以科學、可行、合理、普適為前提,并結合企業對員工在質量管理方面的要求,優化課程主線結構,著眼于讓更廣大的人群受益,傳遞具有通用價值的科學知識和實踐體系,設定了三個從易到難、層層遞進的意識培養層級(圖1)。
1.產品質量管理意識
有使用測試設備或儀器進行產品檢測,以區分良品與不良品,使生產環節按品質要求有序進行的意識。
2.過程質量管理意識
能夠理解相關產品的工藝知識,熟悉工藝過程的設計,注重環節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有在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管理意識。
3.體系質量管理意識
能夠理解顧客要求,運用適當方法與工具轉化為質量標準與要求,并有效執行,有在體系建設中的質量管理意識。
在傳統理工科課程群里,不斷完善更新授課內容,人才培養更注重思維的培養和跨學科視野,更側重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要求。傳統的工科專業教學內容迫切需要在制造技術性知識和品質管理知識之間,本課程開發旨在尋找一種過渡“橋梁”,補充純工科學生質量分析角度單一的不足,使其具有一定的“文理”兼備性。知識視野對偏重技術的工科學生來說相對新穎,致力于增強學生的系統性思維能力,有利于職業性素質培養。
依據高職院校特點和當前社會經濟大背景,對原有品質管理課程內容進行了針對性的豐富、擴展、重組和補充,以適應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依托優質教育平臺,架構新的在線課程教學環境。使在線課程成為更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技能、優化教學效果的推進器[3]。在課程整體框架下,由宏觀架構到微觀操作層面展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信息化共享手段自主學習,使得學習目標和方式多樣化。已開發出品質管理線上課程體系框架如圖2所示,模塊化的設計以體現應用性的理念和實踐作用。匯聚多種教學資源(視頻、文檔、動畫等),突出課程特色,經典案例眾多,圖文并茂,師生在線討論互動互通,教學相長。

圖2 品質管理線上課程體系框架
在2020年上半年課程團隊推出品質管理第一期在線課程,開放給本校2019級質檢試點班同學,經過課程整學期運行對學生學情及學習習慣進一步掌握,可觀察到學生進一步自主學習能力顯著提升,課余時段(下午四點以后)主動開展線上學習(圖3),綜合素養成長效應明顯。線上平臺可對課程成績實現在線統計與分析(圖4),增強學生對課程知識元素的獲得感與求知欲。學生普遍反映適應在線課程內容編排與環節設置,學習信心與動機增強,且在線課程資源可隨時復看,利于回顧與復習。學習成效形成閉環,實時反饋至學生端,學習過程更容易形成自我激勵,良性循環。

圖3 線上課程學生學習次數與時段統計

圖4 線上課程成績統計
將教學知識和職業技能要求緊密結合,高職院校注重職業特色教學和職業精神塑造,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同時融入綜合質量知識教育背景對建設質量強國意義深遠。探索將品質管理常態課程有效“移植”到網絡環境中,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的新時期教育生態,打造課堂教學與在線課程的無縫銜接,深化信息化在教學中的落地實踐,找準品質管理課程定位,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更新升級教學手段及方式,可建立信息環境下師生互通的高效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