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孝強
摘 要:社會的發展需要依靠人的力量來得以持續。祖國的未來與希望就在兒童身上,可以說做好兒童的工作就是造福于整個社會的理性行為。不過我國當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卻比較突出,影響到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對其有深入研究,能夠提出有效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
一、農村小學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形成原因
(一)對留守兒童關注度低
農村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與學習場所就是學校,學校不僅擔負著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也承擔著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工作。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結構上本就不完整,更需要受到學校的幫助。就目前來看,許多農村學校并沒有建立起了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教育教學中,考慮更多的還是升學率與學習成績,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與價值觀培養沒有得到重視。留守兒童本就屬于特殊群體,在情感方面不健全,急需心理老師對其加以引導。
此外,農村因為基礎設施比較單一,造成農村的課外活動也比較乏味。與城市的教育資源相比,農村教育資源十分匱乏,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能力相對較低,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娛樂、休閑等場所都受到限制。農村基礎設施的欠缺會使留守兒童孤獨感增強,留守兒童極其容易形成不良行為習慣。
(二)父母關愛的缺失
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子女的,不過父母因為沉重的經濟壓力不得不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兒童父母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而與孩子分開。不過這也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減少,孩子的生活里就缺少了父母的陪伴與呵護。父母外出后,短則半年多則一年,甚至幾年回家一次,父母與孩子長時間的分離,父母也錯失了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加之與孩子溝通較少,孩子內心的情感難以得到抒發,父母難以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做到有效的引導。雖然有的留守兒童表面看上并沒多大變化,不過內心情感的缺失是無法彌補的,長久以往容易形成心理問題,養成一些不良行為習慣。
(三)缺乏安全防范意識
安全防范意識指在生活生產中面對各種安全隱患本能存在的一種安全防范基礎認識,包括對風險做出的準備、防御、減少損失的策略及建議。目前社會上存在著很多不良的亞文化,負面信息。這些信息通常以暴力、色情的形式出現。但是一些缺乏安全防范意識的兒童則會主動接受并學習、模仿。農村留守兒童一般都是監護人和他們一起生活,他們的監護人對自己的監護對象總是盡可能的做任何事,這在某種程度上就削弱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自我防范意識,阻礙他們對一些不良信息文化抵制能力的提高,進而在行為上表現出許多問題。
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完善措施
(一)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情感引導
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他們不能時時刻刻的教育孩子、也不能時刻關注孩子的動向,但是他們的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也有作用,外出打工的家長不應該只顧著自己的工作,在工作的同時也應該盡可能的關注留守在家的孩子,每隔一段時間都應該與自己的孩子見見面,如果不能見面也可以通過書信或者電話的方式及時了解自己孩子的內心動向,應該不斷的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并且每隔一段時間與自己孩子在校的任課老師或者班主任聯系溝通,及時關注自己孩子在學校里面的表現,與學校、老師共同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給孩子多一份關愛,這應該是我們父母亟需認真對待的一件事。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成長最重要的因素,雖然由于家庭經濟壓力的原因,許多父母不得不外出務工,不過父母可以在多渠道多方式中對孩子進行陪伴。傳統的書信,現在的打電話、視頻等等都能夠向孩子進行溝通。至少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親情,不至于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地方可以傾訴。父母與孩子的情感得以建設,父母能夠及時、有效了解孩子的各種動態,對孩子的成長有科學引導,促進留守兒童養成健康、科學的行為習慣。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加上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缺少傾訴對象,情感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因此就產生了懦弱與自卑的心理,嚴重的會產生強烈的逆反情緒,形成不良行為習慣。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就應該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學校應該開設相應的心理課程,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得到有效進行。其次學校應配有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對留守兒童加強科學的引導,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愛。尤其是性格內向或者較為偏激的留守兒童,加強與其溝通交流,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最后,學校的每一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應該滲透心理輔導內容,相關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有意識的挖掘相關內容,能夠全方位的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作用,讓留守兒童能夠在行為上有正確引導。
(三)樹立留守兒童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
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要想留守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在凈化社會環境的同時也需要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防范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提高他們辨別事物的能力,端正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避免受到傷害!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利用多種形式來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防范意識,比如利用多媒體等方式,圖文并茂并結合靈活機動地互動交流,讓在校的農村留守兒童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會如何培養自我保護意識、遇到突發事件如何報警、如何識別和防范壞人等知識,比如可以邀請當地派出所、社區、消防等部門通過開會,示范等方式為留守兒童們呈現上了一堂生動形象的法制安全教育課。
參考文獻
[1]段成榮;賴妙華;秦敏.21世紀以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變動趨勢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7(7):45.
[2]孫雪連.農村留守兒童的精準扶貧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6):98.
[3]鄧純考;周谷平.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范式:問題與超越[J].教育發展研究,2018(9):-25 .
[4]張曉麗;李新征.農村留守兒童生活滿意度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9(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