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逐年增多,高校需要建立相應的機制來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視角恰恰為高校開辟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思路。借鑒三全育人的理念來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高校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也有利于大學生發揮自身的潛能成長為更完善的人。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然后提出了三全育人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的對策,希望能夠給高校教育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
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是中國高素質人力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大數據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逐年增多,大學生群體的自殺率比一般同齡人高。國家及教育部等相關部門也非常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出臺專門的文件來倡導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活動,提升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建立心理問題預防機制等。大學生脫離父母在外求學,在高校度過寶貴的幾年時光,高校需要建立相應的機制來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視角恰恰為高校開辟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思路。三全育人是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备咝T谟说倪^程中尤其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育心。只有心理健康了,大學生才能成為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統的規劃
大學生心理教育健康需要全方位、多層面、多主體共同參與才能做好相應工作。三全育人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多重視教學、科研、就業等工作,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認為這是心理健康專業授課老師的事情,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明顯不足。宏觀來看,目前高校總體上缺乏系統的規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一個正確的指導,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沒有一個長效發展的機制,各部門各崗位對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
2.家庭教育存在不足
家庭是大學生受啟蒙教育的第一場所,因此,早期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最重要的。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教育理念不科學等導致大學生在早期的家庭撫養中接受了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導致大學生的認知存在一些局限。還有一部分大學生長期與父母分離,在留守的狀態下度過了自己的童年,與父母的關系比較疏遠,更談不上與父母交心。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有什么心理困惑就會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因此,早期教育或者原生家庭沒有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認知,那么在大學階段就要格外重視這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3.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師資不足
目前,高校具備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師數量明顯不足,這大大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不僅要能夠講授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課程,還要能夠進行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心理危機干預,能夠系統地對其他教師或學生進行心理知識培訓,進行心理健康學術研究等。但是,目前高校能夠達到這樣水平的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很多心理健康輔導老師只是由輔導員或者班主任兼任,他們也只是接受過一些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未掌握專業的心理輔導方法,更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混為一談。
4.大學生本人未積極重視自身心理健康問題
大學生本人缺乏一定的心理健康意識,當出現人際交往、戀愛問題、學業壓力等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很多大學生意識不到是自身的心理出現了問題,不會主動去尋求幫助,進行心理咨詢。有的嚴重到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時才不得已尋求心理幫助。這表明大學生對于自身心理健康沒有重視,對于心理咨詢有誤區或者抵觸心理,有的大學生寧愿采取自殺的極端方式來逃避現實,也不愿意去尋求心理幫助。
5.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危機干預工作不到位
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們要提前布局,做到防患于未然,因此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非常有必要,這有利于大學生提高對自身的認識、調整負面及消極情緒、提高處理學習、生活、戀愛、求職等各種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心理危機干預人才儲備不足,無法全面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不能及時跟蹤學生心理變化,無法通過實踐活動來疏導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難以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及時反饋,對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不足。
二、三全育人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對策
1.全員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一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會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因此,全員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調動學校、教師、家庭、學生等多主體的積極性來共同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學校需要統一思想認識,從學校領導、到各任課老師、到輔導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共識,全員學習心理健康知識,育人、育心同步進行,全體教職員工共同擔當,團結協作,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真正讓每一位學生都提高心理調適能力,改變錯誤的認知。家庭成員也需要關注每一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好家校溝通,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減少早期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學生本人也要積極的學習心理健康知識,遇到問題時樹立正確的態度,積極樂觀地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大學生之間也要發揮朋輩互助的精神,當遇到有心理困惑的同學時,及時開導并疏解。
2.全過程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時代是塑造大學生的黃金時代。因此,在大學生一入學時就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這一教育貫穿整個大學生涯。大一階段是大學生比較青澀的時期,剛剛由緊張的高中生活步入開放的大學,面臨著生活、學習、人際關系適應等方面的問題,這時需要針對每位大學生開展心理約談或者做心理普查,了解每位學生的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同時學校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課程或者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大二、大三是大學生學習壓力較大的時候,同時伴隨著戀愛心理問題的出現,心理健康教育可通過心理素質拓展、團隊輔導、主題班會、朋輩互助等形式,提高學生應對壓力的能力,塑造學生優秀的品質,提高學生與異性相處的能力。大四是學生面臨畢業及就業壓力最大的時候,學校在做好心理疏導的同時要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讓學生平穩過渡到職場。
3.全方位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全方位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教學體系、實踐活動體系、家校溝通體系、心理咨詢及心理干預體系等都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學體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各專業課老師要具備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比如《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課程的任課老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要滲透一些為人處世的技巧,穿插人際關系心理學相關知識,讓學生懂得如何更好地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實踐活動體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學校、學院、班級舉辦各類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如訪談、沙龍、電影、短劇等實踐活動,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溝通體系是指家長與學校就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要達成共識,學校在入學之前了解學生的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文化水平等,并記錄入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當學生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與家長溝通,家校共同努力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心理咨詢及心理干預體系相對而言是由專業的心理學教師開展的工作,更加科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進行量化評估,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能夠進行及時干預,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能夠進行科學輔導和心理咨詢,及時紓解大學生的心理困惑,使大學生達到身心靈的全面成長。
三、結束語
總之,三全育人的理念是新時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在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創新,只有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才能為未來的社會做出貢獻。借鑒三全育人的理念來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系統、科學、全面地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有利于高校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也有利于大學生發揮自身的潛能成長為更完善的人。
參考文獻
[1]白雷蕾.“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和應對策略[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12):124-125+128.
[2]李紅梅,宋素怡,董彩云,郭富蓮.“三全育人”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04):41-45.
[3]嚴曉燕,姚春林,何文文.“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對策研究[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Z1):42-45.
[4]龐海燕.“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危機干預工作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20(23):146-147.
作者簡介:
賈曉敏(1974.9-),女,漢族,河北省邯鄲市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