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濤 鄧旭 蔡虎志 徐則林 劉佑暉 陳新宇
〔摘要〕 目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從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而預防仍然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時行感冒1號方,系湖南省重大傳染病中醫專家組組長陳新宇教授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及專家組的智慧,研制出預防新冠肺炎感染的中藥制劑。基于該方“益氣固表、調和營衛、芳香化濁”的組方思路,提出針對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不同人群預防策略,即“普通大眾重在避其毒氣、高危人群酌情預護其虛、康復患者謹防復發之虞”,以期為常態化疫情防控提供中醫策略。
〔關鍵詞〕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時行感冒1號方;組方思路;常態化疫情防控
〔中圖分類號〕R211;R254.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4.025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has shifted from emergency to normal, and prevention remains the top priority. No.1 prescription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eparation for prevention of COVID-19 infection developed by professor Chen Xinyu, the leader of the TCM expert group of major infectious diseases in Hunan province, combined with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the wisdom of the expert group. Based on the formula's idea of "enriching qi and strengthening the surface, harmonizing the health care, and aromatizing the turbidity", the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populations under the normal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proposed, that is, "the general public focus on avoiding its pathogenic factor, high-risk groups as appropriate to pre-care its deficiency, rehabilitation patients to guard against recurrence", so as to provide TCM strategies to the normalized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words〕 prevention; COVID-19; No.1 prescription for influenza; formula thinking; normalized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目前,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從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防控。但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仍十分嚴峻,病毒來源尚未明確,境外輸入風險持續存在,而隨著企業復工復產的推動,人群流動頻繁,如何保證復工復產與疫情防控同步進行則是目前疫情常態化防控的關鍵所在。湖南省重大傳染病中醫專家組組長陳新宇教授通過對新冠肺炎的發病及臨床特點進行分析,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及專家組的智慧,研制出預防新冠肺炎感染的中藥制劑——時行感冒1號方,其在疫情期間的防控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試從其組方思路進行分析,探討新冠肺炎的中醫預防措施,以期為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中醫思路。
1 藥物組成及分析
時行感冒1號方,化裁于張仲景經方,由黃芪、桂枝、白芍、蒼術、防風、葛根、石菖蒲、干姜、甘草、大棗組成。《素問·評熱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侵襲機體必定伴隨著正氣的虧虛,且本次疫情歸屬“瘟疫”范疇[1],其傳染性、致病性均較強,故本方以益氣固表的黃芪為君藥。黃芪,入脾、胃、肺經,可健運后天之本,補益生氣之源,《本草求真·補劑·溫中》贊其“為補氣諸藥之最”。不用人參而用以黃芪,因《醫宗金鑒·卷二十八·玉屏風散》言黃芪可充衛氣于肌表,調節腠理、玄府之功用,經方中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加黃芪湯、防己黃芪湯等均為此法。厚生氣之本,益肌表之氣,以御外邪,故重用黃芪為君藥。桂枝、白芍二者,為張仲景經方桂枝湯中的重要藥對,其在內可復機體之陰陽,如小建中湯用之;在外則調其營衛,并可微發汗以祛外邪,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53條言:“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黃芪補氣,桂枝、白芍復陰陽以助之;黃芪益衛,桂枝調營衛以輔之,故以黃芪為君,桂枝、白芍合用為臣。另配以蒼術、防風,與黃芪合為名方玉屏風散。防風,其狀如傘,性善祛風,可驅在表之淫邪,得黃芪、桂枝、白芍之助,邪去正亦安,合之若屏風佇于肌表,則疫毒難犯。此外,通過對大量患者及各地診療方案的分析發現,新冠肺炎歸屬于中醫“疫病”范疇,以濕毒貫穿整個發病過程,故將白術改為蒼術,并加葛根、石菖蒲,仿神術散之意以芳香化濁氣。蒼術,其性燥烈,一可化燥濕于內以防濕邪內合,又可祛擾外之邪毒。葛根,《本草新編·卷之三·葛根》言其為“陽明之藥”,可清陽明之熱,止陽明之利,如太陽陽明合病用葛根湯,或如葛根芩連湯治協熱下利。本次疫情亦出現以脾胃癥狀為主要表現的患者,加之甚為切用。其亦可外助桂枝、白芍、防風以除外邪,并可一定程度上生津液以防疫毒化熱傷陰之虞,如痙病之用葛根湯。石菖蒲,歸心、胃二經,一則助白術、葛根防疫毒損于內;二則濕與溫合,最易蒙蔽心神,濁邪害清,故用石菖蒲以通清竅、開心神。干姜,暖土守中,既可助黃芪、桂桂、白芍健中焦之運,復氣血生化之源,又可暖土制水,除內外之濕毒。甘草、大棗入中焦,以甘味合桂枝、白芍,以實營衛陰陽,兼可調和諸藥。縱觀全方,其以益氣固表、調和營衛為先,合《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輔以芳香化濁以驅除襲表疫毒之邪,兼顧其可能出現的化熱、傷津、損陽之虞。
2 時行感冒1號方中的預防思路
中醫藥在歷代防治各類“瘟疫”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防治經驗及措施,為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時行感冒1號方中,以黃芪、桂枝、白芍等益氣固表、調和營衛,復機體正氣之屏障,御邪于外,以防風、石菖蒲等芳香化濁毒,祛山嵐瘴氣,除在表之邪氣,如此內則復其正氣、鑄其屏障,外則芳香祛濁毒、避其毒氣,即《素問·刺法論》中云“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避其毒氣”。《黃帝內經》及“時行感冒1號方”中體現的“避毒氣、扶正氣”之法,概括性總結了古今醫家對于“瘟疫”的防治措施。不同人群因其自身狀態以及與“疫癘之邪”接觸程度不同,或以避毒氣為先,或以扶正氣為主,或二者并重,因人因地而選擇使用。
2.1? 避其毒氣、芳香化濁
《溫疫論·原序》中言“瘟疫”發病“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故首當避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早在《晉書·卷七六·列傳第四六·王廙》即有相關隔離措施的記載,其言“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百日不得入宮”,即自我隔離的措施。正常人亦當減少與確診患者的接觸,如《治疫全書·卷之六》中“毋近病人床榻”的論述。此二者與現代“外防輸入、內防反彈”[2]的策略已極為相似。個人而言,本次疫情以呼吸道及接觸傳播為主,個人衛生及防護極其重要,如勤洗手、戴口罩等。此外,通過佩戴香囊、燒熏藥物等方法亦可達到避毒邪的作用,或者通過焚燒艾葉、蒼術、雄黃等藥,芳香之氣可驅除疫癘之邪,以達到空氣消毒辟穢[3]。通過隔離、個人衛生及防護、空氣消毒辟穢等方法,可減少機體與毒氣的接觸,則可達到預防的效果。
2.2? 扶其正氣、營衛和調
機體正氣的強弱與多個方面相關,如飲食、起居、體質、情志等。對于體質尚強健之人,則不可過于勞傷,耗其正氣,當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精神調暢,如此則可正氣充實,營衛和調,精神強健,疫癘之邪則無從侵入。而對于素體虧虛之人,或處于康復期患者,則當在上述基礎上,同時服用復正氣、強體魄、和營衛之藥物進行調攝,如用于預防瘟疫的老君神明散(《肘后備急方·卷二·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及崔文行解散(《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發汗散》)等方均通過扶助陽氣以復元氣,達到扶正以祛邪的目的。此外,傳統保健、康復訓練等運動療法亦可應用[4],以達動而生陽,扶助正氣以抗邪,但亦需謹防《素問·舉痛論》所言“勞則耗氣”之傷。
3 不同人群的預防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與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強有著密切關系,據研究顯示,新冠肺炎主要通過呼吸道以及接觸傳播,在密閉環境中可能存在氣溶膠傳播,高齡及伴有基礎疾病患者其預后較差。年齡、健康狀態、職業等差異,加之與確診/疑似患者接觸程度的不同,其感染風險以及防護措施均有差異。
3.1? 普通大眾,重在避其毒氣
因本次疫情人群普遍易感,故對于普通大眾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上述的個人防護,防止疫毒的侵襲,即“避其毒氣”。其次則為嚴格管控,做好隔離措施,早在《漢書·平帝紀》中已提及相關隔離手段,其言“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國家衛健委推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2]則按照不同風險等級實施精準防控,如高風險地區嚴格執行“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嚴格管控”的管控措施。普通民眾若無特殊情況,嚴格遵守相關管控措施,則感染風險極低。但對于高齡以及伴有基礎疾病患者,則略有不同。《靈樞·營衛生會》云:“老者之氣血衰……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機體隨著年齡漸長,其功能活動逐漸減退,加之衛氣匱乏,無以敷布肌表抗邪,若染毒氣,機體無力抗邪則預后不良。而素有疾患之人,邪氣久羈,正氣漸衰,若加之疫癘之邪,則邪盛正衰,亦預后不良。故此二者,則需在上述防控的基礎上,減少外出次數,若不能居家自我隔離,則預防方法當同高危人群,應適當予以扶助正氣之法,御邪于外。
3.2? 高危人群,酌情預護其虛
由于新冠肺炎傳播途徑為呼吸道或接觸傳播,少數情況出現氣溶膠傳播。故而因職業需要,與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觸的醫務人員以及境外隔離點的工作人員是感染的高危人群。據報道[5],截至2020年2月11日,已有3 019名醫務人員感染(包含疑似以及臨床確診病例)。而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由于工作地點人群密集,新冠病毒更加易于傳播,目前已有報道多起因復工而出現的聚集性發病。對此,防護措施的保障仍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對可能接觸到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或污染物人員的防護則更為重要,其措施包括手套、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防護服等。此兩類人群,均為工作需要而出入于人群密集場所,其由于工作或社會環境所帶來的壓力亦會對機體正氣有所耗傷[6],尤其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即《素問·舉痛論》“勞則氣耗”或《醫方集解·理血之劑·當歸補血湯》“饑飽勞役傷其陰血”之言。藥物預防在中醫早有提及,如《素問·刺法論》“小金丹方……服十粒,無疫干也”、《古今醫鑒·卷三·瘟疫》“凡入溫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則不傳染”。而此類高危人群里,其正氣虛耗,加之疫毒難避,此時則更當在做好防護、避其毒氣的基礎上,酌情予以調補正氣,預護其虛,以增強機體正氣,抵御外邪。
3.3? 康復患者,謹防復發之虞
目前隨著防控新冠肺炎的舉措持續推進,截至2020年10月17日,全國累計治愈出院80 786例,而其中有少數患者出院后出現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的情況,對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疾病為正邪相爭的結果,而在其康復階段,雖大部分邪氣已基本祛除,但仍需警惕余邪殘留,防其復發,而正氣亦為衰弱,需待靜養以候其復,即《溫疫論·勞復、食復、自復》中所言“疫邪已退……但元氣未復”。若此時患者不慎調養,或酒食不節以傷其氣血生化之源而致食復,即《素問·熱論》“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或起居失常、運動失宜使正氣難復、虧耗于內而致勞復,或情志不暢,擾其氣機,使陽氣煩張于外而致情志致復。《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言:“大病之后,臟腑尚虛,榮衛未和。”疫病過后,臟腑虛而不可清余邪于外,營衛不和而衛外之力不足,故此時患者當以調養正氣為先,輔以清其余邪,予以調補正氣之藥,使得正氣漸復,但亦需謹防《溫熱論·論濕邪》中所言“灰中有火”之虞,不可過于溫補。此外,亦可遵循《素問·上古天真論》“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之法,必要時予以心理輔導,以使正氣得養,使病漸愈。
4 結語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防疫策略。目前疫情的防控已進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常態化防控階段[2],加強常態化防控是目前的首要目標。通過對歷代文獻及時行感冒1號方的分析,總結出避其毒邪、芳香化濁,扶其正氣、和調營衛的預防策略,并對不同人群提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普通大眾重在避其毒氣、高危人群酌情預護其虛、康復患者謹防復發之虞,歸納有效的防控手段,以期為常態化疫情防控提供中醫策略,為促進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中醫保障,為中醫藥納入公共突發事件救治體系提供中醫思路。
參考文獻
[1] 陳青揚,劉佑輝,王? 偉,等.國醫大師熊繼柏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辨治方略[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40(3):267-270.
[2]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20,18(5):388-390,396.
[3] 胡偉尚,吳巧鳳.中藥熏蒸防疫歷史沿革與現代應用探討[J].中草藥,2020,51(4):895-901.
[4] 舒? 華,張世鷹,王笑瑩,等.“動而生陽”理論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影響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5(11):27-29.
[5]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響應機制流行病學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0,41(2):145.
[6] 汪泳濤.“勞則氣耗”與“勞則傷陰”[J].中醫雜志,2005,46(5):395.
(本文編輯? 賀慧娥 黎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