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蘭
摘要:新的時代教育開啟了新的教育理念,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讓學生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成為踐行新課改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討基于信息技術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對推進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助力語文教學,讓語文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策略探究
信息技術具有圖文并茂、音形兼具的特點,能夠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支撐學生的思維活動,讓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提高學習效果。并且生動形象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妙趣橫生的游戲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輕松學習、愉悅學習,積極進取,從而會學、樂學、善學。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信息技術已成為知識的有效載體,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并顯示出它的優勢。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的案例,就信息技術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淺談一點感悟,以其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一、 運用信息技術激發興趣
語文是一門注重情境的學科,情境是激發學生情感、催生主體意識的物質條件。傳統的粉筆、黑板顯然無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情境。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的各感官系統,激發興趣,還能夠加速學生與文本的融合,將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出來。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精力,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圖畫、音樂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活潑的狀態中。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村晚》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該詩的意境,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在導入新課時,一曲優美的音樂《雨的印記》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課堂中,學生的情緒隨著音樂的節奏時而歡快、時而興奮。而在文本的學習中,教師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詩的意境為學生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來:池塘邊的綠草一片片,水就要溢過池岸。遠遠的青山后是通紅的落日,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手里拿著一只短笛,隨口吹著……。多美好、恬靜的畫面啊。此情此景,學生的心被融化了,他們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中。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被美景所浸染。有了直觀形象圖畫的刺激,學生的朗讀更精彩、更入神。他們帶著對美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中,讀出精彩、讀出效率,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朗讀,有默讀的、有大聲朗讀的……。在朗讀中體會到詩人對悠然恬靜的鄉村生活的向往,正如王國維老師說的那樣“一切景語切情語”。就這樣,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不僅激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還將對該詩的理解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深化了主題思想,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二、 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語文是一門內容豐富、范圍廣泛的學科,有些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年代、地域較遠,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若教師一味采取說教式的方式,向學生強行灌輸,只會適得其反。不僅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會讓他們對文本學習產生排斥心理,不利于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讓學生以信息技術為載體,與作者、與文本進行超時空的知識、情感交流,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并實現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有效過渡,發展思維能力。
以五年級語文《牧場之國》一課為例,這是一篇描寫荷蘭田園美景的散文,描寫了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的荷蘭田園風光。但學生沒有到過荷蘭,腦海里沒有具體的場景。只能從文字中獲得對荷蘭牧場的有限認知,從而未能深切感受荷蘭牧場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無法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影響了學生對主題思想的理解,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展。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為學生制作了關于荷蘭牧場的課件,有碧綠的草原、黑白的花牛、膚白的綿羊、黑色的豬群、金色的晚霞、閃爍的燈光等,將一幅幅美麗的田園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洋溢著寧靜悠閑的情趣,讓學生入境入情,激發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更好地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此外,借助信息技術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做出概括總結,結合文字描述,學生將整篇內容歸納為四幅圖畫:牛群吃草圖、駿馬飛馳圖、動物休閑圖、夜晚安靜圖。就這樣,通過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僅將語言文字以直觀的圖畫顯現于學生的腦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突破教學重難點,還提升了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 運用信息技術指導自主學習
(一)課前預習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預習是學生的一種前瞻性學習,通過對知識內容的提前學習,發現知識盲點,從而有針對性聽課,提高聽課的有效性。不僅如此,預習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可以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從而不斷擴充知識儲備。雖然預習的主體是學生,但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在預習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而教師的指導就顯得至關重要。但預習是一種課前活動,教師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信息技術就可以發揮橋梁的作用,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加速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的預習活動更有效。
如在學習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微課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將預習任務單羅列在微課中,如需要讀準的生字詞“調度、擂鼓”等容易讀錯的詞語以及容易寫錯的詞語“妒忌”。在自主閱讀中,教師設計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自由讀課文,并想一想你讀懂了什么?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這些人物中你最欣賞誰?為什么?把你認為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語句用橫線畫出來,并在旁邊寫出你的感受和體會。學生在預習任務單的指引下,一步步對文本探索,遇有不會的內容可以利用微視頻的回放、暫停等功能,仔細琢磨。這相當于將教師請到家里進行個性化輔導,大大提高了預習效果,為學生的聽課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