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上勇
摘要:數學學科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老師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需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是當前深受老師推崇的一種教學方式。然而在當前初中數學合作學習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嚴重阻礙著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開展與應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教學;有效策略
初中數學知識作為小學數學知識的深化與延伸,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為了加強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提高其數學學習水平,老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通過在課堂中引入合作式學習模式,為學生構建一個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以便提高其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當中。
一、 當前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模式應用中的問題
(一)分組不科學
為了迎合新課改教學理念的要求,所有老師各展其才,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手段,以便爭取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合作式學習是當前最受老師推崇的一種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而且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然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部分老師并不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和精髓,一致認為合作學習無非就是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開展教學活動,這種合作學習方式過于形式化,完全忽略小組分組的科學合理性,如果將學生隨意進行分組,不僅無法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獨特優勢和應用價值,而且還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適得其反。同時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學習水平的差異,極易發生兩種極端化,即優等生和優等生一組,差等生和差等生一組,不僅加劇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化,而且不利于整體學習效果的提升。此外,如果分組不科學,將性格內向與性格外向的學生分配到一組,由于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善于發表個人意見,使得該類學生完全被剝奪發言權,同樣不利于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
(二)老師介入不合理
相較于傳統初中數學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方式更尊重學生學習的個體地位,具有開放性教學特點,可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此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的能力。然而,在初中數學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部分老師難以把控好開放的度,不是實施過程過于保守,就是在實施過程中放任不管,讓學生自由發揮。前者過于保守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由于老師過多的介入,將學生限制于許多邊邊框框中,無法充分發散學生的個人思維,完全違背了合作學習的內涵;而后者過于開放的教學模式,完全將老師的輔助作用置之度外,使得小組在共同探討學習的過程中,即便發現問題也無法得到老師確切的回答,甚至某些小組在進行小組探討環節,完全在聊一些與學習無關的內容,不僅浪費課堂的時間,而且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學生對合作學習缺少積極性
合作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極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潛質,使其高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從而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目標。然而目前合作學習方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大多數老師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無法充分掌握教學方法的要領,同時學生在學習時依賴感比較強,動嘴不動腦是普遍的學習現象,數學學科作為抽象性和邏輯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如果學生對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合作學習的動力,那么必然會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
二、 初中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強化互動學生實施
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合作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和探討的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有效互動與交流,互相交流各自的觀點與看法,以便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提升各自的數學學習水平,而這也剛好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點所在。在初中數學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保障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老師首先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包括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思維能力、性格特點、學習水平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其次,在正式講解數學知識之前,老師需要引導每個小組對即將學習的數學知識點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最后,安排各個小組成員以圍繞如何學習、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為中心,進行互相探討、梳理、總結。通過合作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小組探討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小組協作意識。比如,在進行《全等三角形》相關知識學習時,為了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老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將其科學合理地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并對其布置學習任務:第一,假定有三角形ABC和三角形CDE,如果這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是完全對應相等的,那么這兩個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如何?第二,如果三角形ABC和三角形CDE有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應邊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呢?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開始進行探討,在討論的過程中,通過優等生對學困生的帶動,共同總結出了問題的答案:上述兩個假設中的兩個三角形均為全等三角形,不僅提高了整個小組的學習效率,而且還能夠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互動,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學生在進行小組學習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其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而且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充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使其在探討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和印象,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強化競爭學習模式
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不僅僅是團結合作的關系,更是你追我趕的競爭關系,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和攀比心,為此,想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質,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將科學合理的競爭機制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為學生構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競爭環境,促使其奮發圖強,致力于為小組爭得無上的榮耀。老師需要根據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情況進行小組分組,力求劃分的小組不論是人數還是綜合實力都不相上下,為學生構建一個公平、自由的競爭環境,要求各小組成員嚴格按照競爭規則,完成指定的題目,通過對小組的表現,包括完成的時間、答題準確率等方面,給予各小組客觀的評價以及言語上的鼓勵,以便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以及舉一反三的解題技巧。比如,在學習《方程式》相關內容時,為了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老師首先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性格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確保同一小組的差異化及不同小組之間學習實力的均衡化;接著老師將一張寫有相同方程組的白紙依次分發給每個小組,并安排每個小組依次進行答題匯報,每個學生回答其中的一個問題,最后看看哪個小組同學答題又快又準,當所有小組答題完畢之后,老師針對每個小組的答題時間和答題正確率進行公示,對表現成績最優異的小組進行適當的物質獎勵。通過這種競爭式合作學習,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其團隊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促進其合作精神的提升,而且還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能力,使其在團隊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進而提升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