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
摘要:在新時代下,教育工作者不再拘泥于普通的課堂教學工作之中,也開始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對所教學科的教學研究,更需要推動道德與法治工作的前行。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還有利于提高學生道德素質、提高法治素養,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因此在中學教學的道路上,教師需要對該課程教育進行多維度的考量,積極利用地方文化促進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解與感受,培養構建真正的教學課堂新生態。
關鍵詞:地方文化;道德與法治;素質教育
一、 前言
在當前教育發展的新模式中,上級下發的新課改文件細則要求教師在深化課堂改革的同時,將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進行有效結合。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還將基于核心素養視野下的課程理念,將學生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積極關注學生在中學階段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自身素質和核心能力,進而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中實施相關教學,培養構建真正的教學課堂新生態。
從地理環境角度出發,揚州市建造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底蘊。面對如此優質的地域文化資源,教師需要開發利用其地域文化,從而做好地方文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經過本次調研分析,很多一線教師意識到當前的教育思想注重素質教育,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這段時間中,教師應始終牢記當前所從事的事業是關系著國家的振興、民族的發展。但是,教育不僅僅是對所教學科的教學研究,更需要推動道德與法治工作的前行。因此在中學教學的道路上,教師需要對該課程教育進行多維度的考量。在文章中,筆者將通過對于本地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現狀、需要改進的問題以及修改策略進行具體闡述,分析出未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新方向。
二、 課堂的現狀及需要改進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不論各地各級相關教育部門還是各級各類學校,對之前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都做出相應的調整。但可以發現,其中一些,比如“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或者“主體間”教學理念的轉變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相應的問題。只有搞清楚現在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現狀、發現問題所在之后,才能根據問題、調整對策。
(一)課堂氛圍“熱鬧”流于形式
在“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下,一些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講授時徹底丟掉“主、次”。雖然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但是熱衷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探究式學習”等模式,沒有具體的規劃和教學方案,拋棄教學目標,重心轉移到了學生“興趣、動手能力”等方面。忽略了教師的導向作用與督促作用,缺乏良好的控制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使課堂“失控”。與此同時,教學任務完成困難,教學目標的落實難以達成,最終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與教師自身的教學壓力。
(二)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沉
教學組織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是圍繞一定的課程目標、內容而設計的組合形式。從教學組織的內涵可以看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學組織形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設定。教學組織同時包含了“學生、教師、事件、空間、技術、方法”多重要素。一般教學的組織形式,在學生、教師幾個要素上基本確定。這樣的教學環境也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發展并且課堂缺乏創造性。
(三)未利用好本地區的文化特色
對于揚州地區而言,豐富的歷史文化,對于學生了解道德與法治之間的關系,有著充分的史實說明,但是在課程運用上部分教師往往沒有利用好本地區的文化特色,這對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意識以及了解本地區發展的特色的是極為不利的。同時這與教師所追求的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的理念相違背。
三、 優化課程與教學的方法
(一)分析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
無論是任何的教學活動,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去牢記的是:有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良好的課堂紀律和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教學環節設計。但是在具體落實下,在上課時往往會出現學生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的情況。
面對此問題,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兩點: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用性與趣味性。在教學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引起學生的關注力,在課堂上建立“學生互動、有效參與”的學習環境。甚至有時候學生也會選擇與教師利用錄像、投影、電影、錄音等多媒體進行融合,以此在創意課堂上使得學生獲得感染力。
在學校內部,教師也可以開設揚州文化學習天地,為學生帶來新的感受、樂趣,促進他們的參與意識。在具體落實中,可以通過揚州文化創建知識比拼比賽。設立多種教學環境:
職業體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結合實際,讓學生從體驗生活中悟出人生真理。利用課外活動,讓學生跟著父母進行職業體驗,感知生活的不易,各種職業的不同和價值,培養學生初步的職業規劃意識。
志愿服務。為了讓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未來更好地服務社會,培養孩子濟世胸懷,利用假期,老師指導社團或家長聯系,自愿參與社區服務、充當博物館志愿講解員、敬老院關愛老人、宣傳環境知識等有益社會的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服務,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資源和善心為鄰居、社區、社會提供幫助時,但求奉獻不求回報,將自己的愛與力量傳遞給更多人。
通過這種實踐活動,以此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自身的形象思維與發散思維,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通過在學科內容上的有效選擇,以及目標上的正確設立的方式,尋找到學科教學與地方文化之間的關聯點。
(二)聚焦學科課堂的合作交流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指導與要求,能更好地使學習成為一種合作關系,通過人際交往而進行的社會活動過程,它更有利于學生社會性的發展,即實現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社會參與”的能力。這近幾年時間里,國家大力倡導紅色教育理念,發展紅色教育課程。對于揚州地區的學生而言,學習紅色精神文化是中學生活中對自身思想意識有所提升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適當結合揚州在淞滬抗戰時期所做出的系列貢獻,加深學生對于紅色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