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朝敏

[摘要] 初中階段,隨著數學研究方法由定量到定性,思維形式由具體到抽象,內容結構由簡單到復雜逐漸推進,有些學生無法及時理解數學知識,對數學產生了畏難情緒,影響后續學習。通過創設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培養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創造力。
[關鍵詞] 情感教育;初中數學;興趣;創新
情感教育以情感為切入點,發揮情感的作用和力量,運用情感機制和條件。處理好情感教育與認知的關系,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素養的提高。從三維目標到學科核心素養,新課改內涵逐步完善,但情感、態度、價值觀到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始終把情感教育納入教學之中。實踐也表明,學生在“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過程中,情感教育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結合數學教學實踐,探析情感教育融入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方法。
一、創設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邏輯性強的特點,計算與證明嚴謹,容不得絲毫差錯。如果數學教學更加具體化,思維上層層推進、螺旋上升,學生覺得數學好玩,就會親近數學,學習數學的熱情便油然而生。
1.師生共同參與數學活動
無論是新知的導入,還是單元小結,教師要利用學生身邊熟悉和喜愛的事例,增進他們對知識的接納與理解。
[例1]玩轉三角板
三角形知識是平面幾何的重點,貫穿初中教學始終。為了把分散的知識點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設計了一道寒假作業“三角板中的數學”。具體流程如下:觀察三角板邊角數量關系→收集與三角板有關習題→自編一道三角板題目→開學每人提交兩題,至少一原創題,給出詳細解答→老師篩題→老師制作PPT曬題,由供題者講解→好題評選,頒發獎品→老師精選典型題印發給學生。
學生在觀察、熟悉學具的過程中,通過做中學,復習了三角函數、勾股定理、圖形的變換、建立函數模型、方程模型等數學知識與數學方法,并深深感悟到看似高冷的數學也很接地氣,只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生活處處有數學。
2.在觀察和傾聽中賞識學生
面對復雜的數學問題,學生會有困惑。那么,教師是要直接呈現解答,還是助力學生自主探究?我們認為應當用欣賞的目光鼓勵、傾聽學生,并耐心地點撥,適時地輔導。
[例2]題目:平行四邊形相鄰兩個內角的平分線所成的角是 。
課堂實錄:教師首先鼓勵學生根據題目畫出幾何圖,呈現自己的思考(如圖1~圖3),然后讓學生對應圖形解題,隨后再啟發學生思考鄰邊AB與AD的數量關系并進行證明,最后引導學生通過歸納思考得出結論。這樣,從簡單問題入手,層層推進,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一個較為復雜的數學題就解決了。
教學中,教師不能輕易中斷學生的表達,當學生“卡殼”時,要啟發學生自己去捅破窗戶紙;而當學生思維偏離時,則及時出手相助。
二、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培養興趣
學生數學學習品質存在著差異,有的接受能力較強,有的思維能力較弱,如果按照一個模式開展數學教學,教學有效性必定不理想。所以科學地選擇教法,因材施教,學生會越來越喜愛數學。
1.分層施教,人人有作為
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能不滿足于課堂教學內容,有“吃不飽”的現象。教師可以為他們單獨布置一些課外作業,讓他們選擇作為必做題,教師適時給予點撥。對一些較難的作業題,可讓他們上臺講解,分享解法,并且可以鼓勵他們與其他同學結對幫扶,當好小老師。如此一來,就使得這些學優生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夯實知識基礎、提升數學能力的同時,激勵他們學習熱情。另外,對思維能力較弱的孩子,也要給予足夠的關愛,要在學習上“精準扶貧”。作為數學教師,要了解學困生的薄弱處,究竟是概念不清,方法錯誤,還是思路混亂。而課堂上,應照顧到他們,對他們點滴的進步都要及時表揚與鼓勵。
[例3]學習了數軸和絕對值,教師布置作業:已知|a|=3,|b|=5,a>b,則a+b=。答案五花八門。教師找來三位有代表性錯誤的學生,了解他們思考的過程。生1認為從已知得a=±3,b=±5,所以a+b=±8。教師肯定了他能正確理解絕對值并逆用,同時提醒還有條件a>b。而生2則后悔地說知道有四種情況,但符合條件的只有a=-3,b=-5;a=3,b=-5兩種情況,卻沒注意到a>b。這時,生3頓悟般搶答:在數軸上標出±3、±5,很快就能找準a、b的值。課堂上,教師請生2、生3在全班分享他們的解法,贏得了大家的掌聲,而他們也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對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與常見錯誤,教師不僅僅要糾錯,還要究錯,并進行精準指導。學生對老師的情感態度,源自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學生一旦感受到老師的關愛與付出,感受到他們的不放棄,學習也就有了動力。
2.靜待花開,拉長教學過程
數學學習需要結果,但更強調產生結果的過程。這一過程除了教師的引導,還有就是教師耐心地等待學生的自悟,也就是數學思考的過程。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合理的時間和空間作為保障,在潤物無聲、靜待花開的等待下學生才有可能實現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使每位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的機會。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急于讓學生掌握知識,給予解答,往往會挫傷他們數學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產生畏難情緒。
例如,我們可以用一題多解、“問題串”的教學形式,通過對類似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梳理、比較、優化各種解法,尋找其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從而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反思,體會數學思想。在教學“中點四邊形”時,可以這樣設計:(1)任意畫一個非特殊四邊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2)畫出以上圖形的中點四邊形,猜想其形狀并說明理由;(3)非特殊四邊形具備怎樣的條件時,其中點四邊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幾何定理的生成來自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生命感悟,需要一個緩慢的凝練過程,而不是教師簡單說教和派送能夠達成的。當然,教師更多的是要通過指導點撥,讓學生合作討論、探究或實驗;待討論充分后,教師給予講解歸納。通過躬耕勞作后得到的數學知識,學生才能更好地內化、吸收,也會消除對數學的畏難情緒。這樣放慢數學教學的節奏,拉長教學過程,學生在慢中體會到數學思維的精巧和數學知識的美妙,縮短了認知的距離,增進了數學素養。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好情感教育的作用,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創造力,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為未來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馬小為,龐彥福.初中數學有效教學模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